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一看,你很可能会把玛德琳·莱文的新书《教好你的孩子》丢到一边。你会以为它又是一本不认同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的书。最近十年,传输这样理念的书还真不少,但是第一印象往往是不靠谱的。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春期孩子,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她不想起床。莱文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它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做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传阅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它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正在伤害他们。”
就像莱文指出的那样,尽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经过塑造,就能快速成长,变成哈佛高材生。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压力大、休息少、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精神崩溃、抑郁焦虑,纵然金玉其外,也不过是冷暖自知。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春期孩子,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她不想起床。莱文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它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做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传阅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它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正在伤害他们。”
就像莱文指出的那样,尽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经过塑造,就能快速成长,变成哈佛高材生。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压力大、休息少、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精神崩溃、抑郁焦虑,纵然金玉其外,也不过是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