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的那些貌似正确的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一看,你很可能会把玛德琳·莱文的新书《教好你的孩子》丢到一边。你会以为它又是一本不认同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的书。最近十年,传输这样理念的书还真不少,但是第一印象往往是不靠谱的。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春期孩子,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她不想起床。莱文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它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做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传阅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它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正在伤害他们。”
  就像莱文指出的那样,尽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经过塑造,就能快速成长,变成哈佛高材生。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压力大、休息少、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精神崩溃、抑郁焦虑,纵然金玉其外,也不过是冷暖自知。
其他文献
“自由墙”可以任孩子随便画  我家房子才六十多平,一家三口,再加上老人,挺挤巴的。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说服家人,给我女儿毛先生留出一面“自由墙”。这面墙,留在向阳面的小间里,完全由毛先生支配。  一岁多时,毛先生开始喜欢涂鸦。我买来各色无毒颜料,她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把小手摁到颜料盘里,然后十分豪放地拍到了“自由墙”上。登时,两只色彩斑斓而又可爱至极的小手印出现了,那是孩子与色彩的第一次偶遇。过了一
期刊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青春期你看不懂了,或是看不习惯了,说也没用,是不是?  看到塔斯马尼亚嫁出去的玛丽公主又生了一个女儿,我说:“她好幸运啊!一儿一女。”旁边一个澳洲妈妈说:“等着瞧吧,她女儿也会到青春期的。”  很喜欢一个朋友的儿子,他27岁,在墨尔本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做高级经理,年薪十多万美金,很是能干自信。但是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干,见到能干的小孩子很多,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孝顺,懂事和体贴。父母休假
期刊
孩子写作文,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抱怨没有什么可写的。  这些孩子,如果不是读书少了,就是他们很少走出家门去接触大千世界。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感人的经历、有趣的故事,到处都是可写的内容。只要走出门去,与人接触、交流,善于观察和发现,就能很容易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问题。  那街头卖大饼的夫妻、路口值勤的警察、拖着一大篮子水果的郊区妇女、等着挤公交车上学的孩子,他们都会有看似平淡但蕴含
期刊
很多小朋友3岁就开始背单词,连大学中文系古文献、古汉语专业的师生也必须过那风马牛不相及的英语关,一个中国学子往往要把三分之一的青春时光献给英语。  但是,最荒唐、最荒诞的是,内地人永远学不好英语,包括到国外留学多年的学子,总抱怨自己无法融入西方语境,认识的朋友总是老乡和同学,而港台的学子有点不一样,比较能够融入当地语境。  我本人从事写作行业,也常常接触一些老外,对语言这个问题有一点感想。我觉得,
期刊
我出去演讲时,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从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是:“把你自己负责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  怎样才算把自己修好?就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地进行反省。  有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练瑜伽,不是赖床)。我和女儿吃了很久,十二岁的儿子还
期刊
如何开头很重要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如何学习很重要,但能够持续下去更重要,有时开了头根本无法持续下去,所以能否持续下去也和如何开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有好多父母总想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学更多的知识,总是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让孩子跑,让孩子从更高的起点开始,这让孩子学得辛苦、学得慢,还没有成就感,所以也就不愿意再往下坚持。如果父母让孩子学的东西总是比孩子所懂的难得多,孩子厌恶学习也是理所当
期刊
国庆回家,带宝宝去我姨家吃饭。我姨他们太会生活了,在郊区盖了平房,有个大院子,养鸡种菜,种石榴无花果葡萄树,养猫养狗,这次去,居然又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灶,周末人多的时候就用柴火烧饭吃,日子真是好得令人发指。  因为我们去,我姨杀了一只自己养的公鸡,用大铁锅炖,柴火烧,熟了之后又开始煮大骨,我们一进院门,就被香得呛了一个跟头。  平常小宝对吃饭兴趣不是很大,没想到他这么识货!我们光顾聊天啃骨头了,没大
期刊
每年高考分数放榜后,我家里的电话就会变成“热线电话”,因为我女儿在国外留学,朋友们都把我当“留学通”。  关于出国,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会有盲目的冲动和决定。但是每一次,我都会强调,重要和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家长,你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你的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是否已做好出国的各种准备?作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估,我自己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  女儿第一
期刊
“小打”,导致孩子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再打”就是口吃、强迫症。请住手,放了孩子!  一个澡竟然洗了8个小时  当小强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咨询室,我马上就注意到这个孩子不对劲,看资料,眼前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已经17岁,本该是青春洋溢的少年,可整个人跟傻子一样,眼珠都不转一下。  我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倒是穿着得体、体面精明,从背的包、用的手机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经济状况还不错。  
期刊
我对于“素质教育”这个词儿,一直不太了解,直到看到一份1934年度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后,才若有所悟。  淮安新安小学是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是陶行知的弟子汪达之创办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从前的教育是“读死书,读书死!舍书本外无教育,所以造成许许多多‘书呆子’。现在要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生活,受整个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