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一直没有停止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回顾和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党内民主; 发展历史
从本源上讲,党内民主是与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但从历史来看,共产党在发展党内民主上却教训深重。因此,清醒认识党内民主历史发展过程,对于增强对党内民主的理性认知及其正确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经 验建立起来的。
一、党内民主的初步确立及发展
党的五大通过的党章正式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恢复了党内民主原则,从而使党转危为安。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七大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民主权利,科学地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各级领导机关建立了"党委制"。
二、党内民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作为执政党继续坚持党内民主制度,继续弘扬党内民主作风。党的八大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第一次提出全国、省级和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毛泽东同志强调: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当然,这一时期在党内民主问题上也有不成功的实践,突出表现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如1959年庐山会议后,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此后,虽然出现过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党内民主发扬得比较好的情况,但党内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仍在发展,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民主遭践踏的情况,不但破坏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团结统一,也破坏了党对国家政权的正常领导,教训非常深刻。
三、改革开放中全面健康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民主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历届代表大会都明确把党内民主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从理论、组织和制度上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粉碎"四人帮"之后,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拨乱反正、恢复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和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彻底消灭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发扬光大了党内民主。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要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任期。详细地规定了党内的选举制度。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改革党内的选举制度,并在这次大会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上做了初步探索,对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等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差额选出了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这种改革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可以说是向民主选举迈出了重要一步。理顺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是党的十三大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大会报告提出:要从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
党的十四大以来,提出并形成了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规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七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党内民主理论需要探索和创新,党员民主权利需要给予保障,党内民主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作风需要不断培养,党内民主生活需要不断培育,党内民主形式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总之,需要用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9期
[2] 董立人:《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05期
[3] 董立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研究--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景治:《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J],《理论视野》,2003年01期
[5] 耿洪彬:《关于坚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03期
[6] 耿洪彬;宋艳爽:《从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7] 牛安生:《发展党内民主应把握的四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6年08期
[8] 刘毅强:《关于党内民主的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党内民主; 发展历史
从本源上讲,党内民主是与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但从历史来看,共产党在发展党内民主上却教训深重。因此,清醒认识党内民主历史发展过程,对于增强对党内民主的理性认知及其正确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经 验建立起来的。
一、党内民主的初步确立及发展
党的五大通过的党章正式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恢复了党内民主原则,从而使党转危为安。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七大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民主权利,科学地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各级领导机关建立了"党委制"。
二、党内民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作为执政党继续坚持党内民主制度,继续弘扬党内民主作风。党的八大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第一次提出全国、省级和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毛泽东同志强调: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当然,这一时期在党内民主问题上也有不成功的实践,突出表现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如1959年庐山会议后,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此后,虽然出现过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党内民主发扬得比较好的情况,但党内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仍在发展,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民主遭践踏的情况,不但破坏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团结统一,也破坏了党对国家政权的正常领导,教训非常深刻。
三、改革开放中全面健康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民主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历届代表大会都明确把党内民主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从理论、组织和制度上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粉碎"四人帮"之后,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拨乱反正、恢复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和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彻底消灭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发扬光大了党内民主。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要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任期。详细地规定了党内的选举制度。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改革党内的选举制度,并在这次大会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上做了初步探索,对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等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差额选出了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这种改革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可以说是向民主选举迈出了重要一步。理顺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是党的十三大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大会报告提出:要从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
党的十四大以来,提出并形成了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规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七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党内民主理论需要探索和创新,党员民主权利需要给予保障,党内民主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作风需要不断培养,党内民主生活需要不断培育,党内民主形式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总之,需要用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9期
[2] 董立人:《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05期
[3] 董立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研究--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景治:《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J],《理论视野》,2003年01期
[5] 耿洪彬:《关于坚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03期
[6] 耿洪彬;宋艳爽:《从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7] 牛安生:《发展党内民主应把握的四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6年08期
[8] 刘毅强:《关于党内民主的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