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内容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大幅度增加,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教育者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进行分析,并总结自己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探究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明确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因年代久远的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习之难,且有的认为文言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其实,学习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而学好文言文,能更好的学习现代语文。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论辩艺术,结构特色等都是我们作文的丰富营养。
2更新理念、转换角色、突出自主
文言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由高高在上,下到平等参与,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
2.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1)善于比较,区分易混淆的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较容易区分文言文中词类的各个特点,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则没有判断词;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不管有无被动词,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如果缺少成分的,则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殽之战》);如果成分按一般顺序变位的,则是倒装句。如《张衡传》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一句,作为状语的“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成为状语后置句。
2.2诵读引导。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2.2.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句中读“shù”,意为“命运”,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中读“shǔ”,“计算”的意思,而“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意为“密”。
2.2.2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同时,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2.2.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2.2.4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明确教学目标,巩固扎实基础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
4培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而且高中一开始就是先秦散文,精深、难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尽量调动知识和设备手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讲有关于所授课内容的一些历史典故或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等手段。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期如果教师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得到引导和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道不尽的奥妙,说不完的经验。在此,只想藉一己之粗见,并作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丰富。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探究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明确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因年代久远的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习之难,且有的认为文言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其实,学习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而学好文言文,能更好的学习现代语文。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论辩艺术,结构特色等都是我们作文的丰富营养。
2更新理念、转换角色、突出自主
文言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由高高在上,下到平等参与,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
2.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1)善于比较,区分易混淆的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较容易区分文言文中词类的各个特点,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则没有判断词;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不管有无被动词,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如果缺少成分的,则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殽之战》);如果成分按一般顺序变位的,则是倒装句。如《张衡传》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一句,作为状语的“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成为状语后置句。
2.2诵读引导。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2.2.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句中读“shù”,意为“命运”,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中读“shǔ”,“计算”的意思,而“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意为“密”。
2.2.2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同时,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2.2.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2.2.4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明确教学目标,巩固扎实基础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
4培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而且高中一开始就是先秦散文,精深、难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入手尽量调动知识和设备手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讲有关于所授课内容的一些历史典故或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等手段。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期如果教师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得到引导和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道不尽的奥妙,说不完的经验。在此,只想藉一己之粗见,并作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