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幼儿园图书区的建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其“阅读的价值”,却忽略了图书区运作中隐含的“资源共享”、“规则运作”、“自主管理”等社会性教育价值。作者从传统图书区运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口,运用“外部吸引-漂亮的图书袋”、“借阅制度-借书卡”、“规范管理-编码与奖惩”等步步为营的模式,建立幼儿自主经营的外借式图书区,有效地利用幼儿生活资源,达到“共分享、同阅读”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 大班 图书区 分享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阅读对学前孩子的重要作用逐步为幼儿园和家长所认同,因此大多幼儿园在区域设置时都在各个班级设置阅读区,让幼儿有更多机会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图书区的单一模式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图书区的设置、规则建立、自主运作等方面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我班自成一体的独特模式,达到良好阅读习惯养成和乐于分享这一社会性发展的双丰收。
一、外部吸引策略:应对不分享的困境
开学后,为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图书,形成喜欢阅读的习惯,我照例请每个孩子带一本图书放到图书架上,但几天过去了,只有两三个孩子带来了图书,再三提醒似乎也没什么效果。我忍不住给家长们发了一条消息:“这下总算把问题解决啦!”但中午我看到有几个孩子要看书时,是到自己的小柜子里去拿书的。“咦?怎么没把书放图书架呢?”我思量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担心自己宝贝的图书被同伴弄坏。
仔细想,这些孩子的担心不无道理。每个学期孩子自己带图书到幼儿园之后,来园、课间、餐后、起床后等日常生活过渡环节,孩子们都可以自己去图书架阅读大家的图书(这也是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爱护图书的道理孩子们都懂,但书被翻阅得多了,每每带回去时都已面目全非。保护自己心爱的图书的愿望并无异议,因此当时我没和这几个孩子说什么,默许他们继续把书放在自己小柜子里。
过了周末,孩子们发现活动室里多了两个漂亮的图书袋,淡蓝色的底,上面有一只只可爱的卡通小兔,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当天我们又开展了“小小书屋”的活动,先请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自己组上的小朋友带来的图书根据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最后找出一种全班认同的特征,把图书分类后放到新的卡通图书袋中。完成教学活动后,图书虽然有了“新家”,但部分幼儿仍很担心自己的图书,没过两天自己又悄悄把书放到柜子中去了。
以现在家庭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孩子并不缺乏可看之书,相反有些家庭在为孩子购买图书上的投资让人咋舌,而这些图书多数在翻阅几遍后即束之高阁,形成了资源的隐性浪费。部分家庭能采用带孩子去图书馆的方式增长孩子知识,形成分享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良好的教育影响,但在我的调查中我班这类家庭所占比例为12%左右,受各方面原因限制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并不让人满意。我试图通过幼儿自带图书和教师提供图书结合这一模式,让孩子学会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珍藏”借阅给同伴。而这一“分享”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资源分享”,让孩子了解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购买图书的方式才能看到喜欢的图书,可以通过借阅的形式分享资源,这也是对孩子未来成长中资源分享和环保理念的隐性渗透,也是我们班级阅读区图书收集采取这一模式的初衷。
在实践中固有的模式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境况——幼儿“不愿分享”,区域无法正常延续,我认识到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我们设置的模式和幼儿“爱惜图书”的良好愿望产生了冲突,若采取“讲大道理”教育孩子的方式,虽能暂时让幼儿屈从于成人的威严,从表面解决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分享的意识。要解决矛盾就要从活动区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游戏的玩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于是我采取了用好看的图书袋放书、对图书分类后摆放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新奇感,但从幼儿悄悄拿回图书这一事件,我感受到仅有外部刺激是不足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的,这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期待从孩子的反应中找到切入点,逐步改进和完善图书区,进而解决幼儿“不分享”这一问题。
二、借书卡制度:燃起阅读的热情
“你们去过图书馆吗?怎样可以借到书?”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一次讨论,“我和妈妈去过的!”“那里借书要有卡的!”“我们进去照一下,发出‘滴’的声音就可以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忆已有的经验。“那么如果在我们班级也开这么一个图书馆,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要有借书的卡!”“那我们现在没有借书卡怎么办呢?”“自己做一张呗!”当天利用日常生活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漂亮的借书卡,上面有小朋友的名字、每个孩子自己设计的个性化的图标和我为他们写上的“借书证”三个大字。
借书证有了,但是要正式开展游戏还缺乏一些规则,因此我们再次展开讨论。“我们去图书馆需要跟谁借书呢?”“我去借书的时候有个阿姨在图书馆里工作的。”“这个阿姨的职业是什么?”“她是图书管理员。”“如果我借走了这本书,怎么知道是谁借去了呢?”我又用示范的方式和孩子继续探讨,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采纳把自己的卡放在借走的这一本书的书袋中这一方式,便于归还和了解借阅人是谁。有了这些准备,孩子们迫不及待开始借书看了。把书放在自己的柜子里的孩子主动找我,要求参与其中。由于幼儿希望担任管理员的激情高涨,我为全班孩子制订了一张每天轮流当管理员的安排表。
借书卡来源于幼儿生活,但又有别于真正的借书卡,孩子们认为只要自制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在集体的讨论中达成共识:“借阅后有所标识,能知道是谁借的即可。”这张画满不同标志的借书卡、借书后将卡留在图书袋中这一方式,无疑是幼儿对生活现实的模仿与再创造。借书卡和借阅后留卡等借阅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图书区的游戏性主题,让图书借阅游戏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同时,这些师幼共同讨论中建立的借阅制度,不同于教师制定规则要求幼儿遵守的模式。因为在共同讨论中这些规则得到了孩子的认可,是他们经过切身体验所主动选择的,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在规则建立时幼儿拥有发言权,这使得幼儿的归属感得到肯定:他们是图书馆的主人。挑战性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持续参与的热情,解决了部分幼儿“不分享”的图书借阅矛盾,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如果就此停步不前,则幼儿熟悉规则、反复感受玩法和规则之后必将失去兴趣,分享意识也许就会成为暂时,无法延续并形成对幼儿终生有益的分享理念。因此,在持续的图书区借阅游戏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有效抓住突破点,继续充实和完善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三、编码与奖惩管理:实现隐性教育价值
新的问题很快产生:借书之后借书卡留在图书袋中,可是还书时找不到自己的图书卡留在哪一个口袋中了。往往有的孩子为了找到自己的借书卡,一个个口袋翻个遍。因此我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想办法。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带着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锦囊妙计”兴奋地和大家分享:“拿个夹子把借书卡夹在图书袋上。”“在图书上也编上号码,图书袋和放在里面的书号码一样,就能找到了。”经集体讨论,大家决定先试试给图书编号码这一方式,发现这个方法简便快捷。
用借书卡借阅图书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我班的熙熙小朋友有一天借了一本“动物百科全书”,跑来问我:“老师,我可以把这本书借回家么?”我问:“你为什么要借回家呢?”“我很喜欢看这本书,可是有些地方我还看不懂,我想回家和妈妈一起看。”“那等会我们来问问小朋友吧!”在讨论中,多数孩子认为真正图书馆的书也可以借回家,因此同意图书区的书也可以借回家。我又抛出问题:“大家都把书借回去了,那我们平时在幼儿园没书看了,怎么办?”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忽视,“星期六星期天我们不在幼儿园呀,那时就可以借回家看啦!”因此我们确定每周五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借回家看。孩子们近乎雀跃地把书带回去了,可是到了下周一,我们的书袋中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本书还回来。孩子们发现问题了,“必须把书在星期一还回来。”“对了,书要是晚还了,是要罚款的!”“我们小孩子没钱的怎么罚款?”我提醒孩子们:“我们在幼儿园的小银行中不是有存折的么?”那是他们参与角色游戏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努力赚来的,是他们在游戏天地自由飞翔的有利“资本”,但孩子们仍同意了这一举措,解决了拖拉还书的问题。
随着图书区游戏的发展,我们不断改进规则和玩法,“把回家阅读过的图书在集体中分享”、“定期更新图书”、“弄坏了帮助修补以及赔偿”、“评选好书排行榜”等举措,让幼儿始终对图书区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恰当的规则、优良的管理是保障图书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砝码,我们不断根据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了“图书袋和图书编码的一一对应”、“定期归还”、“延后归还需罚款”等规则。这些在幼儿切身体验基础上共同建立的规则丰富了游戏情节,有力推动了游戏发展,满足了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制约一些不良游戏行为的同时避免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同时,在游戏推进过程中在“是否同意图书外借”这一明明可以很简单解决规则上却一再退让,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成为决策者,充分体现“幼儿在前”的教育理念,给幼儿提供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游戏指导的艺术在于保持而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游戏的目标渗透在游戏过程之中,并且以隐蔽的方式实施指导。”①我在图书区设置之初,对班级图书区的模式和方向已有大致规划,但我坚持“隐身在后”,“谋划”了有推动力的、不断深入的游戏情境、规则的逐步完善和自主规范管理的游戏氛围,这些是幼儿从“独享”图书到热切参与游戏,乐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珍藏”和同伴分享的原动力,保障了我班外借式图书区的延续开展。游戏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在持续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仍在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完善规则、推进主题……
在开放式图书区建立、规则不断完善和游戏主题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规则的完善和幼儿的自主管理并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图书区游戏的顺利开展,让幼儿从“不分享”到“乐分享”,还包涵诸多积极的隐性教育价值: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借有还等社会性教育、感受图书资源的可共享性,等等。这些习惯、规则和意识,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甚至能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长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曹忠平.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大班 图书区 分享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阅读对学前孩子的重要作用逐步为幼儿园和家长所认同,因此大多幼儿园在区域设置时都在各个班级设置阅读区,让幼儿有更多机会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图书区的单一模式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图书区的设置、规则建立、自主运作等方面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我班自成一体的独特模式,达到良好阅读习惯养成和乐于分享这一社会性发展的双丰收。
一、外部吸引策略:应对不分享的困境
开学后,为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图书,形成喜欢阅读的习惯,我照例请每个孩子带一本图书放到图书架上,但几天过去了,只有两三个孩子带来了图书,再三提醒似乎也没什么效果。我忍不住给家长们发了一条消息:“这下总算把问题解决啦!”但中午我看到有几个孩子要看书时,是到自己的小柜子里去拿书的。“咦?怎么没把书放图书架呢?”我思量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担心自己宝贝的图书被同伴弄坏。
仔细想,这些孩子的担心不无道理。每个学期孩子自己带图书到幼儿园之后,来园、课间、餐后、起床后等日常生活过渡环节,孩子们都可以自己去图书架阅读大家的图书(这也是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爱护图书的道理孩子们都懂,但书被翻阅得多了,每每带回去时都已面目全非。保护自己心爱的图书的愿望并无异议,因此当时我没和这几个孩子说什么,默许他们继续把书放在自己小柜子里。
过了周末,孩子们发现活动室里多了两个漂亮的图书袋,淡蓝色的底,上面有一只只可爱的卡通小兔,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当天我们又开展了“小小书屋”的活动,先请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自己组上的小朋友带来的图书根据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最后找出一种全班认同的特征,把图书分类后放到新的卡通图书袋中。完成教学活动后,图书虽然有了“新家”,但部分幼儿仍很担心自己的图书,没过两天自己又悄悄把书放到柜子中去了。
以现在家庭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孩子并不缺乏可看之书,相反有些家庭在为孩子购买图书上的投资让人咋舌,而这些图书多数在翻阅几遍后即束之高阁,形成了资源的隐性浪费。部分家庭能采用带孩子去图书馆的方式增长孩子知识,形成分享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良好的教育影响,但在我的调查中我班这类家庭所占比例为12%左右,受各方面原因限制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并不让人满意。我试图通过幼儿自带图书和教师提供图书结合这一模式,让孩子学会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珍藏”借阅给同伴。而这一“分享”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资源分享”,让孩子了解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购买图书的方式才能看到喜欢的图书,可以通过借阅的形式分享资源,这也是对孩子未来成长中资源分享和环保理念的隐性渗透,也是我们班级阅读区图书收集采取这一模式的初衷。
在实践中固有的模式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境况——幼儿“不愿分享”,区域无法正常延续,我认识到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我们设置的模式和幼儿“爱惜图书”的良好愿望产生了冲突,若采取“讲大道理”教育孩子的方式,虽能暂时让幼儿屈从于成人的威严,从表面解决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分享的意识。要解决矛盾就要从活动区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游戏的玩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于是我采取了用好看的图书袋放书、对图书分类后摆放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新奇感,但从幼儿悄悄拿回图书这一事件,我感受到仅有外部刺激是不足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的,这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期待从孩子的反应中找到切入点,逐步改进和完善图书区,进而解决幼儿“不分享”这一问题。
二、借书卡制度:燃起阅读的热情
“你们去过图书馆吗?怎样可以借到书?”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一次讨论,“我和妈妈去过的!”“那里借书要有卡的!”“我们进去照一下,发出‘滴’的声音就可以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忆已有的经验。“那么如果在我们班级也开这么一个图书馆,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要有借书的卡!”“那我们现在没有借书卡怎么办呢?”“自己做一张呗!”当天利用日常生活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漂亮的借书卡,上面有小朋友的名字、每个孩子自己设计的个性化的图标和我为他们写上的“借书证”三个大字。
借书证有了,但是要正式开展游戏还缺乏一些规则,因此我们再次展开讨论。“我们去图书馆需要跟谁借书呢?”“我去借书的时候有个阿姨在图书馆里工作的。”“这个阿姨的职业是什么?”“她是图书管理员。”“如果我借走了这本书,怎么知道是谁借去了呢?”我又用示范的方式和孩子继续探讨,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采纳把自己的卡放在借走的这一本书的书袋中这一方式,便于归还和了解借阅人是谁。有了这些准备,孩子们迫不及待开始借书看了。把书放在自己的柜子里的孩子主动找我,要求参与其中。由于幼儿希望担任管理员的激情高涨,我为全班孩子制订了一张每天轮流当管理员的安排表。
借书卡来源于幼儿生活,但又有别于真正的借书卡,孩子们认为只要自制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在集体的讨论中达成共识:“借阅后有所标识,能知道是谁借的即可。”这张画满不同标志的借书卡、借书后将卡留在图书袋中这一方式,无疑是幼儿对生活现实的模仿与再创造。借书卡和借阅后留卡等借阅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图书区的游戏性主题,让图书借阅游戏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同时,这些师幼共同讨论中建立的借阅制度,不同于教师制定规则要求幼儿遵守的模式。因为在共同讨论中这些规则得到了孩子的认可,是他们经过切身体验所主动选择的,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在规则建立时幼儿拥有发言权,这使得幼儿的归属感得到肯定:他们是图书馆的主人。挑战性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持续参与的热情,解决了部分幼儿“不分享”的图书借阅矛盾,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如果就此停步不前,则幼儿熟悉规则、反复感受玩法和规则之后必将失去兴趣,分享意识也许就会成为暂时,无法延续并形成对幼儿终生有益的分享理念。因此,在持续的图书区借阅游戏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有效抓住突破点,继续充实和完善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三、编码与奖惩管理:实现隐性教育价值
新的问题很快产生:借书之后借书卡留在图书袋中,可是还书时找不到自己的图书卡留在哪一个口袋中了。往往有的孩子为了找到自己的借书卡,一个个口袋翻个遍。因此我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想办法。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带着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锦囊妙计”兴奋地和大家分享:“拿个夹子把借书卡夹在图书袋上。”“在图书上也编上号码,图书袋和放在里面的书号码一样,就能找到了。”经集体讨论,大家决定先试试给图书编号码这一方式,发现这个方法简便快捷。
用借书卡借阅图书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我班的熙熙小朋友有一天借了一本“动物百科全书”,跑来问我:“老师,我可以把这本书借回家么?”我问:“你为什么要借回家呢?”“我很喜欢看这本书,可是有些地方我还看不懂,我想回家和妈妈一起看。”“那等会我们来问问小朋友吧!”在讨论中,多数孩子认为真正图书馆的书也可以借回家,因此同意图书区的书也可以借回家。我又抛出问题:“大家都把书借回去了,那我们平时在幼儿园没书看了,怎么办?”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忽视,“星期六星期天我们不在幼儿园呀,那时就可以借回家看啦!”因此我们确定每周五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借回家看。孩子们近乎雀跃地把书带回去了,可是到了下周一,我们的书袋中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本书还回来。孩子们发现问题了,“必须把书在星期一还回来。”“对了,书要是晚还了,是要罚款的!”“我们小孩子没钱的怎么罚款?”我提醒孩子们:“我们在幼儿园的小银行中不是有存折的么?”那是他们参与角色游戏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努力赚来的,是他们在游戏天地自由飞翔的有利“资本”,但孩子们仍同意了这一举措,解决了拖拉还书的问题。
随着图书区游戏的发展,我们不断改进规则和玩法,“把回家阅读过的图书在集体中分享”、“定期更新图书”、“弄坏了帮助修补以及赔偿”、“评选好书排行榜”等举措,让幼儿始终对图书区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恰当的规则、优良的管理是保障图书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砝码,我们不断根据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了“图书袋和图书编码的一一对应”、“定期归还”、“延后归还需罚款”等规则。这些在幼儿切身体验基础上共同建立的规则丰富了游戏情节,有力推动了游戏发展,满足了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制约一些不良游戏行为的同时避免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同时,在游戏推进过程中在“是否同意图书外借”这一明明可以很简单解决规则上却一再退让,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成为决策者,充分体现“幼儿在前”的教育理念,给幼儿提供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游戏指导的艺术在于保持而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游戏的目标渗透在游戏过程之中,并且以隐蔽的方式实施指导。”①我在图书区设置之初,对班级图书区的模式和方向已有大致规划,但我坚持“隐身在后”,“谋划”了有推动力的、不断深入的游戏情境、规则的逐步完善和自主规范管理的游戏氛围,这些是幼儿从“独享”图书到热切参与游戏,乐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珍藏”和同伴分享的原动力,保障了我班外借式图书区的延续开展。游戏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在持续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仍在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完善规则、推进主题……
在开放式图书区建立、规则不断完善和游戏主题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规则的完善和幼儿的自主管理并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图书区游戏的顺利开展,让幼儿从“不分享”到“乐分享”,还包涵诸多积极的隐性教育价值: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借有还等社会性教育、感受图书资源的可共享性,等等。这些习惯、规则和意识,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甚至能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长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曹忠平.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