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季节,走进洵口镇洵口村,只见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漂亮别致的新楼房,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烟叶基地,这些都无不折射出这块红土地的生机和活力。
洵口村是地处黎川县洵口镇东部的一个小山村,辖1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92户,2849人,人均耕地0.74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962.5元,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3%,低收入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7.6%。该村曾受98年特大洪灾的侵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村容村貌破烂不堪,环境卫生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增长缓慢,被列为“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2007年,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江西师范大学定点包扶洵口镇洵口村。三年来,在江西师大的倾力帮扶下,如今的洵口村村貌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桩桩件件系民生
一直以来,由于交通、水利及文教等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一直是洵口人盼望的梦想。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组认為,洵口村要发展,必须先从修路建桥上破题。经过走访,工作组发现全体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渴盼的就是尽早在洵口河上修建一座桥。洵口河是洵口村近千农民到对岸耕种的必经之路,对岸有农田300余亩、山林面积3000余亩,平时村民过河都是靠竹筏,耕种极不方便,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08年3月,师大党委及帮扶工作组决定急群众之所急,筹集资金50万元在洵口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并于次年3月竣工。饮水思源,如今该桥被村民们自发地命名为“致富桥”。三年来,江西师大筹资80余万元,先后修建通村小组公路7.5公里,修建沟渠580米,新建桥梁3座,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个。此外,江西师大还积极利用自身的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洵口镇争取到项目资金550万元,完成了洵湖公路改造和洵口镇城镇街面设计及建设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亮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招招式式促民富
“是师大帮扶工作组产业扶贫帮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仅烤烟这一项,每年就可增收5万多元。”正在烟田里忙碌的村民王春福说起工作组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王春福前些年因养殖美蛙失败,负债7万多元。2008年,工作组鼓励他种植烤烟,并捐助了5000元给他作为启动资金。当年,王春福种植60亩烟叶喜获丰收,获利近6万元。从此,王春福在致富路上越走越欢。
产业扶贫是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工作组经过深^农户和市场进行诃研,发现无木屑食用菌、烤烟生产和林果业等产业在该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且有着技术简单、群众易学易懂、市场广阔、风险小等特点,在广泛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以食用菌为主,加快发展烤烟和林果业”的特色产业开发思路。
三年来,江西师大先后共投入扶贫资金36万元,扶助贫困户栽培食用菌50户,烤烟栽种25户,并以“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做好山上绿色银行,大力扶助洵口村100余户进行荒山造林1000亩。如今,洵口村食用菌、烤烟、林果业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全村食用菌种植300万筒,年产值达400万元,烤烟200亩,年产值52万元,林果业面积3万余亩。
点点滴滴暖民心
为切切实实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江西师大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派驻帮扶工作组驻村进行帮扶,并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江西师大前后三批扶贫工作组同志都是初到洵口,就切实转变身份、俯下身子、潜下心来,深入洵口16个村小组,对洵口村做了更全面的调研摸底工作,很快地熟悉了村情民意,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积极主动地为搞好包扶村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抓好村里的各项工作。三年来,江西师大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等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洵口村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部署包扶工作。每年春节,校领导都会来到村里走访慰问贫困户,并调查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情况和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每个季度,江西师大党委都会专门组织一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村推进和脱贫计划。
洵口村有社会保障户36户、贫困户54户、低收入户197户。三年来,工作组常深入困难家庭中进行慰问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初,因受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影响,村民农作物、林业受灾严重,江西师大立即组织师生捐款,帮助村民恢复生产生活。三年来,工作组共帮扶贫困户50户、扶助贫困学生18名,向洵口敬老院捐赠15000元、毛毯66床,向洵口中心小学捐赠5000元和价值约5万元的书籍3444册、24台电脑及一批文体用品,并帮助洵口中心小学建成全县一流的电脑教学室,极大改善了该校教学条件。今年,江西师大还深^该镇中心小学开展了“百年妇女节,姐妹手拉手”慰问活动,为该镇贫困女教师送来了慰问金和适合女教师锻炼的体育器材。
三年来,江西师大的大力帮扶,为洵口村改变了落后状态,为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为洵口镇洵口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江西师大的真帮实扶,得到了洵口村人民的高度赞誉。
洵口村是地处黎川县洵口镇东部的一个小山村,辖1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92户,2849人,人均耕地0.74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962.5元,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3%,低收入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7.6%。该村曾受98年特大洪灾的侵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村容村貌破烂不堪,环境卫生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增长缓慢,被列为“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2007年,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江西师范大学定点包扶洵口镇洵口村。三年来,在江西师大的倾力帮扶下,如今的洵口村村貌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桩桩件件系民生
一直以来,由于交通、水利及文教等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一直是洵口人盼望的梦想。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组认為,洵口村要发展,必须先从修路建桥上破题。经过走访,工作组发现全体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渴盼的就是尽早在洵口河上修建一座桥。洵口河是洵口村近千农民到对岸耕种的必经之路,对岸有农田300余亩、山林面积3000余亩,平时村民过河都是靠竹筏,耕种极不方便,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08年3月,师大党委及帮扶工作组决定急群众之所急,筹集资金50万元在洵口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并于次年3月竣工。饮水思源,如今该桥被村民们自发地命名为“致富桥”。三年来,江西师大筹资80余万元,先后修建通村小组公路7.5公里,修建沟渠580米,新建桥梁3座,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个。此外,江西师大还积极利用自身的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洵口镇争取到项目资金550万元,完成了洵湖公路改造和洵口镇城镇街面设计及建设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亮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招招式式促民富
“是师大帮扶工作组产业扶贫帮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仅烤烟这一项,每年就可增收5万多元。”正在烟田里忙碌的村民王春福说起工作组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王春福前些年因养殖美蛙失败,负债7万多元。2008年,工作组鼓励他种植烤烟,并捐助了5000元给他作为启动资金。当年,王春福种植60亩烟叶喜获丰收,获利近6万元。从此,王春福在致富路上越走越欢。
产业扶贫是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工作组经过深^农户和市场进行诃研,发现无木屑食用菌、烤烟生产和林果业等产业在该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且有着技术简单、群众易学易懂、市场广阔、风险小等特点,在广泛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以食用菌为主,加快发展烤烟和林果业”的特色产业开发思路。
三年来,江西师大先后共投入扶贫资金36万元,扶助贫困户栽培食用菌50户,烤烟栽种25户,并以“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做好山上绿色银行,大力扶助洵口村100余户进行荒山造林1000亩。如今,洵口村食用菌、烤烟、林果业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全村食用菌种植300万筒,年产值达400万元,烤烟200亩,年产值52万元,林果业面积3万余亩。
点点滴滴暖民心
为切切实实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江西师大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派驻帮扶工作组驻村进行帮扶,并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江西师大前后三批扶贫工作组同志都是初到洵口,就切实转变身份、俯下身子、潜下心来,深入洵口16个村小组,对洵口村做了更全面的调研摸底工作,很快地熟悉了村情民意,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积极主动地为搞好包扶村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抓好村里的各项工作。三年来,江西师大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等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洵口村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部署包扶工作。每年春节,校领导都会来到村里走访慰问贫困户,并调查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情况和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每个季度,江西师大党委都会专门组织一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村推进和脱贫计划。
洵口村有社会保障户36户、贫困户54户、低收入户197户。三年来,工作组常深入困难家庭中进行慰问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初,因受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影响,村民农作物、林业受灾严重,江西师大立即组织师生捐款,帮助村民恢复生产生活。三年来,工作组共帮扶贫困户50户、扶助贫困学生18名,向洵口敬老院捐赠15000元、毛毯66床,向洵口中心小学捐赠5000元和价值约5万元的书籍3444册、24台电脑及一批文体用品,并帮助洵口中心小学建成全县一流的电脑教学室,极大改善了该校教学条件。今年,江西师大还深^该镇中心小学开展了“百年妇女节,姐妹手拉手”慰问活动,为该镇贫困女教师送来了慰问金和适合女教师锻炼的体育器材。
三年来,江西师大的大力帮扶,为洵口村改变了落后状态,为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为洵口镇洵口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江西师大的真帮实扶,得到了洵口村人民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