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许多教师不善于或不愿花大力气研究教材,主要给学生讲解资料上偏难的题目。通过研究近年来高考题,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习题和例题中找到原型,因此,过好课本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课程改革;由易到难;理性思考
在课标教材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许多教师不善于或不愿花大力气研究教材,更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教师只有讲课本以外的东西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课本,一课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课本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诚然,教材的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的确有一定的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上。而且对于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慢工”,例如在《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了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在命题、概率中都有体现,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中对称等许多的思维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于所有教材。一开始就要行动,不能认为“不实惠”而得不到渗透、提炼和概括,只有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不然在稍有变化的情景中,因为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泡影,在能力立意的高考中出现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的结局。
对于难题,我们应抓住“难”在哪儿?从难处入手,联系课本,探索解法。
解题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核心,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题型及其技巧上,而且往往把技术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再通过模仿练习记住技巧,而技巧的来龙去脉则语意不详,变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何况,题型套题型,题型何其多,没有思想方法作为主线,成为题型杂乱无章的堆砌。实际教学中,采取灌输的方式,将这些题型及其解法强加给学生,这种只给结果没有过程,没有分析的教学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因为没有对解法的来源有任何交代,因此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也无法形成能力。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模仿课本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联想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课改需要循序渐进的持续努力,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并由此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教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出一点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找到化解困难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05).
作者简介:
张继潤,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由易到难;理性思考
在课标教材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许多教师不善于或不愿花大力气研究教材,更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教师只有讲课本以外的东西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课本,一课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课本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诚然,教材的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的确有一定的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上。而且对于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慢工”,例如在《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了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在命题、概率中都有体现,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中对称等许多的思维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于所有教材。一开始就要行动,不能认为“不实惠”而得不到渗透、提炼和概括,只有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不然在稍有变化的情景中,因为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泡影,在能力立意的高考中出现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的结局。
对于难题,我们应抓住“难”在哪儿?从难处入手,联系课本,探索解法。
解题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核心,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题型及其技巧上,而且往往把技术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再通过模仿练习记住技巧,而技巧的来龙去脉则语意不详,变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何况,题型套题型,题型何其多,没有思想方法作为主线,成为题型杂乱无章的堆砌。实际教学中,采取灌输的方式,将这些题型及其解法强加给学生,这种只给结果没有过程,没有分析的教学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因为没有对解法的来源有任何交代,因此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也无法形成能力。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模仿课本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联想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课改需要循序渐进的持续努力,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并由此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教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出一点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找到化解困难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05).
作者简介:
张继潤,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