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给孩子“更重要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x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本周轮到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燕子》。《燕子》是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作品,描写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形态,以及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优美舞姿。作者将燕子和春天融合起来描写,燕子在春天里活动,春天借燕子而添色,两者相得益彰,给读者无限美的享受。听完这节课,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一、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时,教师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中慢慢领会文本先整体写羽毛,再写翅膀,后写尾巴这一从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然后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而不写其他部位呢?”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略一思忖,便举起手来:“因为这三个部位都很美。”“因为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最能体现它的特点,而如果写其他的地方就不一定写出燕子的特点。”“对!”教师相机顺势引导,“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人或物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来写。”教学至此,就转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评课的时候,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者不仅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即抓住这三个部位来写,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部分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的美,体现其活泼机灵的特点,因而主要写了这三个部分。
  从教学开始,我亲眼目睹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场面,教学效果确实不错。但对于这一环节的结束,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由儿歌导入课题《燕子》,而后进入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大概意思的环节,再具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当教学进行到学生已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燕子的外形美时,我围绕这一点“凿井深挖”:先让学生查词典,理解什么叫特点。所谓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方面。然后我问:“燕子剪刀一样的尾巴其他鸟类有吗?它那俊俏轻快的翅膀与其他鸟儿一样吗……”在不断地追问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明白,作家所写的这些,都是燕子区别于其他鸟类所特有的地方。在学生若有所悟,若有所思之时,我又顺势让讲桌旁边的两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在大家莫名其妙、面面相觑之时,我说:“作家郑振铎能抓住燕子的特点,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写得栩栩如生。现在你们看这两位同学,他们每天都和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的特点呢?注意是说他们的特点!”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沉思起来,一会儿,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甲同学性格比较活泼,爱笑;乙同学比较内向,不爱笑。”“甲同学平时开朗,爱说笑话;乙同学相对有点忧郁。”……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似乎没完没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运用,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 的层面上,没有让学生亲历体验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怎么能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呢?这里,我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更注重引导学生内化迁移,亲历“如何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
  二、比“先自由品读交流”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生动再现课文里美好的春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品味,同时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品读之后,师生交流,在品读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挺不错,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循着学生学习的思路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教学有一种纯天然的美。但这样的教学又极易导致学生说得杂乱无章,在一两点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缠不休,最终还得教师草草收场。
  如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极力避免这一尴尬?教学过后,我数了一下,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通过“微风吹拂”“细雨洒落”“赶集似的聚拢来”等生动的描述,写出春天的烂漫无比,而燕子的到来,更给早春的大自然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得聚焦在“烂漫无比”这个词语上。可以说,这是本段“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何不先引导学生发现核心词语,再围绕这点展开去细细品读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教学时,我也先让自己边读边体会,感受春光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美好的春光,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光的美?”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烂漫无比”这个词,然后我先让学生理解“烂漫”一词,是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在此基础上理解“烂漫无比”的意思。至此,我再让学生用心品读这一自然段中相关的几句话,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春光的烂漫无比,作家是如何将这美妙的春光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抓住中心句后,学生依据文本描述,在与老师步步深入的交流中,通过想象、品悟,不仅感受到燕子与大好春光的紧密联系和相映成趣的动人情景,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更从中悟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即在初读基础上找出核心的词或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之道。
  三、比诵读更重要的
  在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赏读文中描写春光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带着学生诵读历史上赞美美好春光的经典诗词,这样的设计无可非议,它既是对文本学习的一种拓展延伸,同时也达到了积累的目的。我想,此基础上,若能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描述田野、公园、校园等地方的美好春光,并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这样的教学,既凸显“语言文字运用”“注重实践”的课程价值取向,带给学生“新鲜而有效的东西”,又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的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的熏陶等。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再深入思考一步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入手,用心设计适合学生“学”的教师的“教”,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夯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所谓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仅仅是眼看,还要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手去摸。  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目的就是为养成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观察力就是打基础的第一道門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不会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在观察和比较时不知所措,甚至单纯模仿别人的结论……种种问题皆源于孩子的观察力较弱,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
为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会遇到“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及时、正常地开发智力,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用取特定的教学手段,施以相关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
每学期,学校都会分年段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课评比活动。虽然,参与评比的老师和学生都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准备,但取得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多次观摩评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现象。  现象一: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文明礼仪、童心向党、诚实守信、尊师孝亲、自理自护等主题是主题班(队)会课的“常客”。但是这些主题涉及面很广,什么都想呈现,往往是什么都没表达好,给大家留下大而空的感觉。  现象二:节目堆砌,流于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是江海平原上的一所普通小学,自1981年建校以来,以其自强、求实、厚生、明德的理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洪人。近年来,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满足社会、家长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全校教师迅速达成共识,响亮提出并确立了以“励志成长”为核心构建学校特色教育文化的学校内涵发展方向。通过“励志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丰富了学校办学内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行得意、得言、得法、得情,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回归语文课堂本色。下面我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是如何通过这“四得”来体现语文本色之美的。  一、得意——以“体知文本意蕴”为旨趣  所谓“得意”,就所教文本而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当今人们业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据中央电视台调查统计,有60.1%的青少年天天都看电视,将电视视为自己成长的“第二老师”。笔者在2009年对四年级学生收看电视情况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对影视有浓厚的兴趣,没有人表示“从不看电视”,15%表示“偶尔看”,47%表示“经常看”,38%表示“只要有空就看电视,不闲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不少动人景象。课件教学热火朝天,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自主探究一枝独秀。很多教师对各种新理念心领神会,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花架子现象,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动人景象”,作一些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媒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字教学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下面笔者主要就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随堂指导学生写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基础,写字习惯常抓不懈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汉字的基础。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正确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坐姿要求是: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正确的握笔姿势要求
小学记叙性作文包括写景、状物、记事、写人四个方面,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如何才能提高记叙性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水平,一直是广大小语教师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记叙性作文教学存在着形式单一、信息封闭、内容枯燥、指导空泛、脱离实际等弊端,习作与生活分离,表达与认识分离,人与文分离,习作流于模式化、程式化,学生体验不到习作的快乐。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随着班班通资源深入农村学校,服务农村学校的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感”来源于外界的刺激,“悟”调动了大脑的思维,数感的培养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建立数感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以培养数感为契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来建立并丰富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