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哲思,听起来很深奥,其实我们在世俗忙碌之际的一点心灵询问都属于哲学范畴。往往这一点点的询问、疑惑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这样的追寻、思考中,我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文1做人境界
思 想
徐文兵
“思”,繁体字写作“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作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选自《字里藏医》)
含英咀华
本文通过介绍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做人的境界,即圣人的境界——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而这正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将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讲述清楚。文中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作者通过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对象举例说明来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意”“志”就用了举了手碰到火后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具体形象。
选文2学会思考
生活就是哲学
傅佩荣
今天清晨起来,阳光柔和,微风拂面。你顺着人行道,往学校或公司的方向走,忽然看见前面一位老太太摔倒。这时你毫不犹豫地趋前扶她起来,还问她受伤没有。
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不要轻易回答“因为我觉得应该”,或者“因為我高兴”。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天色昏暗,风强雨骤,你在同一条人行道上也瞥见有人摔倒,却自顾撑着伞走过去了。为什么同样是你,却有两种相反的待人态度?
难道是天气影响你的心情,心情在决定你的行为?仔细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单纯。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信念作为预设。譬如,当我帮助别人时,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扶持,人们形成一个大家庭,人生是有意义的,我帮人,别人也会在我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反之,当我拒绝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各自孤立,人类并无相互关怀,人生难免一死,我也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还是少管些闲事儿吧。
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觉得好奇,想要进一步探索答案,那么你就走上哲学之途了。哲学是用比较系统的方式去思考人生的现象,然后为人生的种种抉择提供指引。找到自己心中究竟潜存着哪些互不兼容的信念,进而予以疏导、整理、融合,使其显示同一立场,这种“化隐为显”的工作,是哲学上关键的一步。哲学之有益于人生,也由此开始。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确立自己心中的基本信念之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天气不能再影响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温暖的阳光;环境不能再干扰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坚定的主张。我们可以开始活出真正的自我,不仅内外如一、表里一致,而且始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由此看来,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人可以凭借思想,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掌握自己内心的真我,亦不受气候、环境、人群所拘束的自我。这个自我,既有清楚的信念,又有明确的方向,因此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是非常真诚、非常踏实的。不仅如此,思想还能引领我们树立风范,见贤思齐,使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会去想一想:若换了是孔子,是耶稣,是苏格拉底,是佛陀,或是其他圣贤,处在我的情况时,又将如何决定行止?
如此念头一转,平平凡凡的人生就可能展现壮阔的波澜,高潮迭起。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因为其中充满了新的挑战,等着你以新的精神去响应,从而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也可以说:“生活就是哲学——不过还须加上一个小小的习惯,即思考。”孟子肯定人的尊严,声称“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充实。哲学的确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
(选自《新华日报》2015年4月9日)
含英咀华
本文写要学会思考,其基本途径是“渗透”——把观点“渗透”到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比如文章开头从帮助摔倒的老太太这一选择出发探讨人生的各种值得思考处。作者通过设问描绘另一种选择画面:不扶摔倒的人,然后对这两种选择进行层层设问:“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就此分析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时怎么办,进而引出“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
哲思,听起来很深奥,其实我们在世俗忙碌之际的一点心灵询问都属于哲学范畴。往往这一点点的询问、疑惑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这样的追寻、思考中,我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文1做人境界
思 想
徐文兵
“思”,繁体字写作“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作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选自《字里藏医》)
含英咀华
本文通过介绍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做人的境界,即圣人的境界——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而这正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将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讲述清楚。文中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作者通过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对象举例说明来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意”“志”就用了举了手碰到火后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具体形象。
选文2学会思考
生活就是哲学
傅佩荣
今天清晨起来,阳光柔和,微风拂面。你顺着人行道,往学校或公司的方向走,忽然看见前面一位老太太摔倒。这时你毫不犹豫地趋前扶她起来,还问她受伤没有。
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不要轻易回答“因为我觉得应该”,或者“因為我高兴”。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天色昏暗,风强雨骤,你在同一条人行道上也瞥见有人摔倒,却自顾撑着伞走过去了。为什么同样是你,却有两种相反的待人态度?
难道是天气影响你的心情,心情在决定你的行为?仔细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单纯。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信念作为预设。譬如,当我帮助别人时,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扶持,人们形成一个大家庭,人生是有意义的,我帮人,别人也会在我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反之,当我拒绝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各自孤立,人类并无相互关怀,人生难免一死,我也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还是少管些闲事儿吧。
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觉得好奇,想要进一步探索答案,那么你就走上哲学之途了。哲学是用比较系统的方式去思考人生的现象,然后为人生的种种抉择提供指引。找到自己心中究竟潜存着哪些互不兼容的信念,进而予以疏导、整理、融合,使其显示同一立场,这种“化隐为显”的工作,是哲学上关键的一步。哲学之有益于人生,也由此开始。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确立自己心中的基本信念之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天气不能再影响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温暖的阳光;环境不能再干扰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坚定的主张。我们可以开始活出真正的自我,不仅内外如一、表里一致,而且始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由此看来,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人可以凭借思想,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掌握自己内心的真我,亦不受气候、环境、人群所拘束的自我。这个自我,既有清楚的信念,又有明确的方向,因此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是非常真诚、非常踏实的。不仅如此,思想还能引领我们树立风范,见贤思齐,使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会去想一想:若换了是孔子,是耶稣,是苏格拉底,是佛陀,或是其他圣贤,处在我的情况时,又将如何决定行止?
如此念头一转,平平凡凡的人生就可能展现壮阔的波澜,高潮迭起。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因为其中充满了新的挑战,等着你以新的精神去响应,从而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也可以说:“生活就是哲学——不过还须加上一个小小的习惯,即思考。”孟子肯定人的尊严,声称“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充实。哲学的确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
(选自《新华日报》2015年4月9日)
含英咀华
本文写要学会思考,其基本途径是“渗透”——把观点“渗透”到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比如文章开头从帮助摔倒的老太太这一选择出发探讨人生的各种值得思考处。作者通过设问描绘另一种选择画面:不扶摔倒的人,然后对这两种选择进行层层设问:“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就此分析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时怎么办,进而引出“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