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有效的保证了城市道路的正常运行,同时提高了城市交通的运输率,为人们在夜晚出行提供了方便。在另一方面,为城市形象提升,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城市道路照明的设计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城市道路照明的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照明需求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就市政道路照明设计及节能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市政道路;照明设计;节能对策
引言:
城市道路照明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环节。但是在不合理的设计下,电能消耗量越来越大。灯具的损耗加重增加了市政道路照明中的投入。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节能降耗也成为市政建设的重点。
一、市政道路照明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面子工程”。在道路照明建设中,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浪费了能源资源。也抑制城市照明建设事业发展。因为照明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在降耗的建设上,有许多进一步提高的地方。第一,道路照明电器产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标准不完善,导致相关活动无章可循,设施质量得不到保障。其次,照明设计是低效照明为主,需完善城市照明规划。提高照明工程中,照明产品的应用程度。再次,假冒伪劣的照明产品的负面影响。产品质量对照明效果的好坏,有着决定影响。节能照明产品的信誉,关系到照明产品的应用。最后,于照明用电标准限额,需要加强认识,照明用电浪费严重,照明管理与维修没有落实。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照明用电安全性下降。
二、市政道路照明设计及节能对策
1、路灯的布局与选型
路灯通常的布局形式包括单侧、双侧、中心对称以及横向悬索等,不同的形式格局特点,适合不同的道路结构。现在的城市道路设计变宽,平交路口转弯的半径也变大,在平交路口的照度要求较高,要比直线路段高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路段要依据路口的有效面积来对照度、功率密度等指标进行测算,然后依据这些指标优选出合理的路灯布局方案,通常而言,将中杆投光照明布置在平交路口的转弯半径的中心点处较为合适。
在不同的道路结构中应选择与之相适用的路灯式样使灯光有效地利用。悬臂路灯宜用于一块板式带人行道的道路,照度以满足机动车的照明需要为标准,同时要使机动车道侧的灯具散射光能够达到人行道5LX平均照度的标准;中心对称布局适用于道路中间建有绿化隔离带的两块板的道路,当绿化隔离带比较宽大于5M时通常选用单悬臂的路灯,当绿化隔离带相对比较窄小于5M时通常选用双悬臂的路灯,采用中心布局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道路两侧的树木对路灯灯光的遮挡;双悬臂式路灯宜用于带有非机动车道的多块板的道路,将其在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带两侧对称的布置,路灯杆的高度、悬臂的长度以及仰角大小等依据道路的宽度来进行设计;中杆投光路灯在平交路口使用效果较好,在进行灯具的安装时选用扇形结构的效果较好,这样能够较好地满足交叉路口的照度以及照度均匀度的要求。
2、路灯安装高度的设计
路灯的安装高度直接影响到路灯布置间距、照度以及均匀度等,在进行路灯设计时,除了要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还应当对其他参数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像在进行单侧路灯的布置时要注意道路宽度的上限,如果道路路面过宽仍然采取单侧布置,按照设计标准要想满足H≥1.2Weff,就会使灯柱过高。同样,对于进行双侧布置的也有道路宽度的下限要求,因为对于比较窄的道路采取双侧布置,会引起资源使用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对于宽幅以及超宽幅的道路路灯在采取双侧布置时,如果按照H≥0.6Weff进行设计,同样会出现路灯安装过高的情况。因而,要真正满足路灯安装高度的合理性,还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当前我国的常规灯具其安装的高度一般要控制在15m以内,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遵循这一原则。在单侧布置路灯时,路面的有效宽度不大于12.5m按照H≥1.2Weff的标准确定路灯高度,灯具的悬臂长与仰角则依据横向配光来确定。而路面的有效寬度大于12.5m时。采取单侧布置路灯安装高度势必超过15m的限值,这时就应当修改路灯的布置类型。路面的有效宽度介于12.5-25m范围时,采取双侧布置可以满足要求。路面的有效宽度超过25m后,路灯的安装高度取上限值15m,并使用双光源的灯,适当地增大道路中心线较近灯具反射器的仰角度数。
3、路灯光源及其功率匹配
路灯的光源和它的功率与道路照明、视觉感受以及节能环保密切相关,在进行设计时要依据道路的特点来选配合适的光源及相适宜的功率。
在路灯光源的选择上,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现在常用于道路照明的光源主要包括节能型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无极灯、LED灯等。在进行设计时,按照道路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光源,在满足道路照明标准的同时还要做到节能环保,对于光源的节能要求主要是其发光效率及光衰指标,也要综合考虑显色、寿命、启动特点等。
在光源功率的选择上要保证道路照度的要求与符合功率密度值。很多情况下,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仅仅对道路照度进行了考虑,而对功率密度值没有进行分析。要想实现照度与功率密度值这两项指标都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就需要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优先使用高光效节能的光源。道路路面的反色系数也会影响光源功率的确定,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考虑。
4、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设计
现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设计时,一般不会单一的布置照明供电,通常是采取分时段控制的方式来到达节电的目的。很多供电线路已经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种改变给部分公共用电设施的取电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便,而道路照明的供电网覆盖在各条道路边,通过从道路照明供电网给其他公共用电设施取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优化布局时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考虑。
在管理节电分时控制方面,对于不同位置地段的道路其夜里的车流是呈规律性变化的,这就可以适当考虑进行半夜灯分时段控制的形式,这就需要在设计时进行优化,将传统的5芯电缆供电升级为8芯电缆供电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一芯用作PE线,一芯用作零线,剩下的6芯用作相线,将其中的3芯用于整夜灯的控制,另外3芯则用于半夜灯的控制。这样使原本3线承载的电力负荷由6线来进行分担,这就可以使相线的截面面积相应的缩减一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分时段控制,还可以有效规避线路偏相问题的出现。 实现供电线路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道路沿线需电设备的取电问题,因而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设计时要结合沿线公共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布局,要对沿线可能出现的用电负荷进行准确的测算并适当地预留一定的容量,同时为公共设备预留适当的供电芯线,为公共设施的取电创造一些便利的条件。
5、道路照明的控制
常用的道路照明控制形式包括模拟日照时间控制、无线远程集中控制以及无线远程单灯控制等。在模拟日照时间控制时,是按照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来模拟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其缺点是误差较大,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对其进行修订,不能够即时地掌控控制点的工作信息,這种控制方式已经较少采用。无线远程集中控制是目前采用最多的道路照明控制形式,采取这种控制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实时监控,极大方便了操作人员对运行信息的掌控,因而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将这种控制作为优先考虑的方式。无线远程单灯智能控制能够实现对每一盏路灯的分别控制,它是在无线远程集中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来的,通过为各个路灯分别安装单灯智能控制设备,依靠短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或者是以电力载波通讯实现各个控制点数据信息与服务器间的双向传递,然后依靠无线远程集中控制设备的无线通讯组件与控制中心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采用这种控制形式的好处在于它既能实现对各个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监控单灯的工作状态。在需要时能够依靠单灯智能控制设备实现功率调整,这种技术的运用为节能降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成单灯智能控制。
三、结束语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道路照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道路照明除了要满足照明功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城市品位上的提升。在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科学的节能也被纳入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中来。城市道路照明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满足城市在发展中的照明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周明,金鹏,詹文平.城市道路照明智能监控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建碧.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
[3]平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D].苏州大学,2010:3
[4]牟娜.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浅析[J].城市照明,2013,(1).
[5]陈立生.现代道路照明设计基本步骤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8).
【关键词】 市政道路;照明设计;节能对策
引言:
城市道路照明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环节。但是在不合理的设计下,电能消耗量越来越大。灯具的损耗加重增加了市政道路照明中的投入。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节能降耗也成为市政建设的重点。
一、市政道路照明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面子工程”。在道路照明建设中,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浪费了能源资源。也抑制城市照明建设事业发展。因为照明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在降耗的建设上,有许多进一步提高的地方。第一,道路照明电器产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标准不完善,导致相关活动无章可循,设施质量得不到保障。其次,照明设计是低效照明为主,需完善城市照明规划。提高照明工程中,照明产品的应用程度。再次,假冒伪劣的照明产品的负面影响。产品质量对照明效果的好坏,有着决定影响。节能照明产品的信誉,关系到照明产品的应用。最后,于照明用电标准限额,需要加强认识,照明用电浪费严重,照明管理与维修没有落实。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照明用电安全性下降。
二、市政道路照明设计及节能对策
1、路灯的布局与选型
路灯通常的布局形式包括单侧、双侧、中心对称以及横向悬索等,不同的形式格局特点,适合不同的道路结构。现在的城市道路设计变宽,平交路口转弯的半径也变大,在平交路口的照度要求较高,要比直线路段高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路段要依据路口的有效面积来对照度、功率密度等指标进行测算,然后依据这些指标优选出合理的路灯布局方案,通常而言,将中杆投光照明布置在平交路口的转弯半径的中心点处较为合适。
在不同的道路结构中应选择与之相适用的路灯式样使灯光有效地利用。悬臂路灯宜用于一块板式带人行道的道路,照度以满足机动车的照明需要为标准,同时要使机动车道侧的灯具散射光能够达到人行道5LX平均照度的标准;中心对称布局适用于道路中间建有绿化隔离带的两块板的道路,当绿化隔离带比较宽大于5M时通常选用单悬臂的路灯,当绿化隔离带相对比较窄小于5M时通常选用双悬臂的路灯,采用中心布局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道路两侧的树木对路灯灯光的遮挡;双悬臂式路灯宜用于带有非机动车道的多块板的道路,将其在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带两侧对称的布置,路灯杆的高度、悬臂的长度以及仰角大小等依据道路的宽度来进行设计;中杆投光路灯在平交路口使用效果较好,在进行灯具的安装时选用扇形结构的效果较好,这样能够较好地满足交叉路口的照度以及照度均匀度的要求。
2、路灯安装高度的设计
路灯的安装高度直接影响到路灯布置间距、照度以及均匀度等,在进行路灯设计时,除了要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还应当对其他参数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像在进行单侧路灯的布置时要注意道路宽度的上限,如果道路路面过宽仍然采取单侧布置,按照设计标准要想满足H≥1.2Weff,就会使灯柱过高。同样,对于进行双侧布置的也有道路宽度的下限要求,因为对于比较窄的道路采取双侧布置,会引起资源使用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对于宽幅以及超宽幅的道路路灯在采取双侧布置时,如果按照H≥0.6Weff进行设计,同样会出现路灯安装过高的情况。因而,要真正满足路灯安装高度的合理性,还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当前我国的常规灯具其安装的高度一般要控制在15m以内,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遵循这一原则。在单侧布置路灯时,路面的有效宽度不大于12.5m按照H≥1.2Weff的标准确定路灯高度,灯具的悬臂长与仰角则依据横向配光来确定。而路面的有效寬度大于12.5m时。采取单侧布置路灯安装高度势必超过15m的限值,这时就应当修改路灯的布置类型。路面的有效宽度介于12.5-25m范围时,采取双侧布置可以满足要求。路面的有效宽度超过25m后,路灯的安装高度取上限值15m,并使用双光源的灯,适当地增大道路中心线较近灯具反射器的仰角度数。
3、路灯光源及其功率匹配
路灯的光源和它的功率与道路照明、视觉感受以及节能环保密切相关,在进行设计时要依据道路的特点来选配合适的光源及相适宜的功率。
在路灯光源的选择上,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现在常用于道路照明的光源主要包括节能型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无极灯、LED灯等。在进行设计时,按照道路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光源,在满足道路照明标准的同时还要做到节能环保,对于光源的节能要求主要是其发光效率及光衰指标,也要综合考虑显色、寿命、启动特点等。
在光源功率的选择上要保证道路照度的要求与符合功率密度值。很多情况下,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仅仅对道路照度进行了考虑,而对功率密度值没有进行分析。要想实现照度与功率密度值这两项指标都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就需要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优先使用高光效节能的光源。道路路面的反色系数也会影响光源功率的确定,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考虑。
4、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设计
现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设计时,一般不会单一的布置照明供电,通常是采取分时段控制的方式来到达节电的目的。很多供电线路已经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种改变给部分公共用电设施的取电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便,而道路照明的供电网覆盖在各条道路边,通过从道路照明供电网给其他公共用电设施取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优化布局时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考虑。
在管理节电分时控制方面,对于不同位置地段的道路其夜里的车流是呈规律性变化的,这就可以适当考虑进行半夜灯分时段控制的形式,这就需要在设计时进行优化,将传统的5芯电缆供电升级为8芯电缆供电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一芯用作PE线,一芯用作零线,剩下的6芯用作相线,将其中的3芯用于整夜灯的控制,另外3芯则用于半夜灯的控制。这样使原本3线承载的电力负荷由6线来进行分担,这就可以使相线的截面面积相应的缩减一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分时段控制,还可以有效规避线路偏相问题的出现。 实现供电线路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道路沿线需电设备的取电问题,因而在进行道路照明供电设计时要结合沿线公共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布局,要对沿线可能出现的用电负荷进行准确的测算并适当地预留一定的容量,同时为公共设备预留适当的供电芯线,为公共设施的取电创造一些便利的条件。
5、道路照明的控制
常用的道路照明控制形式包括模拟日照时间控制、无线远程集中控制以及无线远程单灯控制等。在模拟日照时间控制时,是按照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来模拟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其缺点是误差较大,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对其进行修订,不能够即时地掌控控制点的工作信息,這种控制方式已经较少采用。无线远程集中控制是目前采用最多的道路照明控制形式,采取这种控制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实时监控,极大方便了操作人员对运行信息的掌控,因而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将这种控制作为优先考虑的方式。无线远程单灯智能控制能够实现对每一盏路灯的分别控制,它是在无线远程集中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来的,通过为各个路灯分别安装单灯智能控制设备,依靠短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或者是以电力载波通讯实现各个控制点数据信息与服务器间的双向传递,然后依靠无线远程集中控制设备的无线通讯组件与控制中心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采用这种控制形式的好处在于它既能实现对各个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监控单灯的工作状态。在需要时能够依靠单灯智能控制设备实现功率调整,这种技术的运用为节能降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成单灯智能控制。
三、结束语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道路照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道路照明除了要满足照明功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城市品位上的提升。在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科学的节能也被纳入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中来。城市道路照明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满足城市在发展中的照明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周明,金鹏,詹文平.城市道路照明智能监控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建碧.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
[3]平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D].苏州大学,2010:3
[4]牟娜.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浅析[J].城市照明,2013,(1).
[5]陈立生.现代道路照明设计基本步骤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