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幼儿观察,贮存感情材料
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是可以产生想象的,但这种想象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从已经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思维加工才能形成。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能让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尽可能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通过看、摸、尝获得深刻细微的生活感受,进而指导他们用笔画出这些形象。就这样,渐渐在孩子脑海中加深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印象。在手掌拓印仙人掌中,让幼儿通过看、摸等形式,使幼儿对仙人掌深刻感知,指导他们用手掌拓印出它的总体外形,再加以想象出它的刺是五颜六色的。再如,对于秋天,幼儿一般联想的只是“天气渐凉”、“树叶变黄”。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幼儿贮存“秋景”感观材料,想让孩子们画出多姿多彩的秋天,实在是太难了,因此,我在辅导“秋天”绘画时,首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写生,然后指导他们结合树叶、天气、穿衣、秋作物等特色,画出秋天的主题画,这样,既不感到陌生,画面又丰富生动,有的将落到河里的树叶,画成小鱼的小伞,有的还画成蚂蚁摆渡的小船,真有意思。
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爬山、旅游……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做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只有让孩子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总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的画。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并且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它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其实幼儿绘画过程的实质是其独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幼儿有其不同的思想、情感;认识及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只关心幼儿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海底世界》,君君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他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君君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我再次回到君君的身边时,刚才那幅美丽的画面已黑色色块破坏得面目全非!我本想批评他的,可一想还是听听他的话吧,原来君君的故事里的海水被污染了,上面的黑色块原来是海里油船排放的污水!他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排污水!多美好的愿望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君君画画的意图完全合理。
分析: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幼儿作品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就有可能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萌芽状态。上面案例中君君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保护幼儿的创造萌芽,全面正確评价幼儿作品是何等重要!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要评价幼儿画得好还是不好,画得像还是不像,要让幼儿说说他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有一个宽容度。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所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幼儿绘画结果完美更为重要。
四、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幼儿绘画创作的题材来源于幼儿对绘画表达形式与方法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幼儿过分熟悉和完全陌生的题材都不可能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顾及主题内容的适度新颖,选择那些幼儿知道一些、但不很多、又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引发大胆想象的动机。
在选材时还应按照不同年龄幼儿思维的特点和知识范围,注意一定的顺序。三、四岁的幼儿,适宜选择内容单一,与动作直接有关的内容;四、五岁的幼儿适宜选择有简单情节,与直接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五、六岁的幼儿则可选择与直接生活经验相关,或与间接生活经验相关,并能在表现情节上有较大的创作空间的内容。
同一个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只要题材适度新颖,贴近幼儿生活的都可选用。例如:杯子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生活用品,如果只是让幼儿学画一个杯子,那么任何一个幼儿都不会有创作兴趣。如果我们请三、四岁的幼儿来画“大家来喝水,”引导他们画一个小杯子,“咕嘟”一声喝一口水,再画一个大杯子“咕嘟、咕嘟”喝许多水,幼儿就会高兴地投入创作,“再来!再喝!”同样,请四、五岁的幼儿创作“杯子宝宝过生日,”或请五、六岁的幼儿创作“谁的杯子本领大”,幼儿都能浮想联翩,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五、用恰当适时的语言指导幼儿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好指导语的运用:
1.准确预见大多数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开始活动前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并设法解决。
2.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习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具体说就是提出的指导语应有明确的指向性。
3.引导幼儿大胆表现,使孩子的作品凸显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会及时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给予幼儿口头上的肯定和扼要的评价,从而使孩子从最初相互的学习、自我欣赏,至逐渐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较稳定的、和谐的独特风格。
指导语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美术教学中,不同特点的指导语应是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使幼儿更自主地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完美地表现作品。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形象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一种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所以,幼儿的美术教学其实也是教师发现美、塑造美、激励幼儿创造美的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肯定的语言善待幼儿每一次美术活动的参与,那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就会又有新的收获。
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是可以产生想象的,但这种想象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从已经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思维加工才能形成。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能让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尽可能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通过看、摸、尝获得深刻细微的生活感受,进而指导他们用笔画出这些形象。就这样,渐渐在孩子脑海中加深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印象。在手掌拓印仙人掌中,让幼儿通过看、摸等形式,使幼儿对仙人掌深刻感知,指导他们用手掌拓印出它的总体外形,再加以想象出它的刺是五颜六色的。再如,对于秋天,幼儿一般联想的只是“天气渐凉”、“树叶变黄”。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幼儿贮存“秋景”感观材料,想让孩子们画出多姿多彩的秋天,实在是太难了,因此,我在辅导“秋天”绘画时,首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写生,然后指导他们结合树叶、天气、穿衣、秋作物等特色,画出秋天的主题画,这样,既不感到陌生,画面又丰富生动,有的将落到河里的树叶,画成小鱼的小伞,有的还画成蚂蚁摆渡的小船,真有意思。
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爬山、旅游……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做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只有让孩子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总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的画。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并且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它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其实幼儿绘画过程的实质是其独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幼儿有其不同的思想、情感;认识及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只关心幼儿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海底世界》,君君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他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君君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我再次回到君君的身边时,刚才那幅美丽的画面已黑色色块破坏得面目全非!我本想批评他的,可一想还是听听他的话吧,原来君君的故事里的海水被污染了,上面的黑色块原来是海里油船排放的污水!他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排污水!多美好的愿望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君君画画的意图完全合理。
分析: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幼儿作品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就有可能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萌芽状态。上面案例中君君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保护幼儿的创造萌芽,全面正確评价幼儿作品是何等重要!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要评价幼儿画得好还是不好,画得像还是不像,要让幼儿说说他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有一个宽容度。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所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幼儿绘画结果完美更为重要。
四、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幼儿绘画创作的题材来源于幼儿对绘画表达形式与方法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幼儿过分熟悉和完全陌生的题材都不可能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顾及主题内容的适度新颖,选择那些幼儿知道一些、但不很多、又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引发大胆想象的动机。
在选材时还应按照不同年龄幼儿思维的特点和知识范围,注意一定的顺序。三、四岁的幼儿,适宜选择内容单一,与动作直接有关的内容;四、五岁的幼儿适宜选择有简单情节,与直接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五、六岁的幼儿则可选择与直接生活经验相关,或与间接生活经验相关,并能在表现情节上有较大的创作空间的内容。
同一个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只要题材适度新颖,贴近幼儿生活的都可选用。例如:杯子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生活用品,如果只是让幼儿学画一个杯子,那么任何一个幼儿都不会有创作兴趣。如果我们请三、四岁的幼儿来画“大家来喝水,”引导他们画一个小杯子,“咕嘟”一声喝一口水,再画一个大杯子“咕嘟、咕嘟”喝许多水,幼儿就会高兴地投入创作,“再来!再喝!”同样,请四、五岁的幼儿创作“杯子宝宝过生日,”或请五、六岁的幼儿创作“谁的杯子本领大”,幼儿都能浮想联翩,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五、用恰当适时的语言指导幼儿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好指导语的运用:
1.准确预见大多数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开始活动前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并设法解决。
2.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习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具体说就是提出的指导语应有明确的指向性。
3.引导幼儿大胆表现,使孩子的作品凸显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会及时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给予幼儿口头上的肯定和扼要的评价,从而使孩子从最初相互的学习、自我欣赏,至逐渐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较稳定的、和谐的独特风格。
指导语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美术教学中,不同特点的指导语应是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使幼儿更自主地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完美地表现作品。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形象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一种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所以,幼儿的美术教学其实也是教师发现美、塑造美、激励幼儿创造美的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肯定的语言善待幼儿每一次美术活动的参与,那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就会又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