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根。当前,尽管我们的申遗工作已经积极展开,传承活动正在蓬勃进行,研发力度空前提升,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文化遗产流失严重、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经济贡献率较低和基层重视程度不高等现象。
关键词:民俗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乐亭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04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内涵所在和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并非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农民是它创作的主体,乡土是它创作的空间,民俗文化则构成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先决条件。
过去的民俗学家总是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民俗文化即完全历史的文化,与现代社会有着楚河汉界之分。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和列维的研究成果逐渐改变了人们将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观念,使人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社会不外是现代社会的连续体,无过去即无现在,无现在即未来去。民俗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产物,是当地人民群众性格气质、娱乐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集中写照,它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现代人的血液和生活流程中。这正如吉国秀博士所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是现代社会的过去现象,而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先决条件。”[1]这种先决条件不仅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而且既涵盖了序化的规矩,又囊括了非序化的规矩等等。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2]。生活在滦河流域的乐亭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缔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乐亭“三枝花”、呔商文化等等。尽管岁月流长,时过境迁,但是,乐亭先民们积淀的那种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却仍在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乐亭人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
胡锦涛强调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昌旺和复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复兴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真可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悠悠古韵,生机勃勃,每逢佳节,由农民自导自演的乐亭皮影戏、敲大鼓、扭秧歌、唱莲花落、登高跷、舞狮子、赛旱船、耍龙灯等习俗的演出活动,都会吸引上千名观众,其中不少青年小伙子、小姑娘还成了他们的知音和粉丝,这真叫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乐亭,那幅“酬神三宿影,待客一壶茶”,“邻村鼓声相闻,路不绝人”[3]的场景历历在目。第二,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党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乐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对于激发当代乐亭人民的爱国情怀,规范当代乐亭人民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升当代乐亭人民的生活质量,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可见,建设“乡风文明”离不开对优秀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民俗文化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先知先觉的乐亭人秉承道家学派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儒家派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积极创建了生态和谐的赵蔡庄村文化,实现循环发展、生态和谐、人居幸福的理念具体化,它为我国农村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还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民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它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民俗文化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海内外展示着它迷人的人文情怀和质朴的乡土民情。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时俱进的乐亭人民正在集全县之智慧,竭力打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乐亭形象。“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乐亭人的努力,引起无数了企业家的关注,许多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乐亭,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等等。乐亭经济的腾飞,为进一步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同时也为现实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可见,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不失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并非是要求全国上下一盘棋,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掘本土所固有的优秀民俗文化。因此,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成为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乐亭人民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批极具文化特色的村镇,这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的参观旅游团,繁荣了第三产业。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加大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现状分析如下。
(一)申遗工作积极展开,但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截止2010年底,我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多达34项,居世界第一。同时国内也积极组织申报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作为文化大县也正在积极组织申遗工作,其中两项即乐亭地秧歌和乐亭大鼓已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项即乐亭皮影、刘美烧鸡和牛角雕刻等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项即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个项目即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戏、乐亭地秧歌、乐亭民歌、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等已经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保护力度不够,文化遗产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其流失的内容之多,时间之快,远远超出了我想象。从乐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看,虽然许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遗产录”,但是与未列入“遗产录”的名单相比,可谓是“挂一漏万”,这些未列入名单的“遗产录”有珍贵实物和资料,有传统的技艺,还有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等等,要么已经遭到毁弃,要么正在被毁弃,要么已经濒临消亡,要么正在消亡,亟待抢救与挖掘。
(二)传承活动蓬勃进行,但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为了更多的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自己,关注自己,进一步展示自己的魅力所在,各地市加强了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活动蓬勃展开。
乘着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东风,乐亭人民积极传承自己的民俗文化。其主要活动有:第一,除了在传统节日和各大旅游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外,还踊跃参加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举办的各种民俗文化节的演出活动,并且常常远赴港澳台以及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行演出。第二,在乡村积极举办民间艺术大师和传承人的评选活动,并广招门徒,加大培训力度。如自2011年起,乐亭县政府开始定期举办乐亭大鼓、皮影等培训。第三,成立了民间文化项目的传承保护协会。如“夕阳红秧歌队”“夕阳红艺术团”“日月星艺术团”“连心桥艺术团”“乡音艺术团”和“流河镇老年文体协会”等50个多个民间组织。第四,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自2011年以来,乐亭电视台 开辟了皮影、大鼓等民俗文化的专题。
虽然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力度空前加大,但是,就整体而言,辐射范围仍然较小,影响力度不大,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以乐亭大鼓为例,尽管乐亭大鼓已经被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就唐山市以外的人来说,很少人了解乐亭大鼓,甚至许多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亭大鼓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二是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广泛发动的民间的力量,使人人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使人人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三是现代的民俗文化作品更多的是追求的艺术效果,符合“阳春白雪”的口味,而它们没有更多地从现代鲜活的乡村生活中剪去素材,离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过远。如乐亭大鼓演奏的题材还多数来自于史料,像《青云剑》《五凤朝阳刀》《八卦雌雄剑》《南京要案》和《大刀飞龙》等等,关于现代新农村文化风俗题材的演奏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三)研发力度空前提升,但经济贡献率较低
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是其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助手,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腾飞和文化发展插上了翅膀,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后劲。因此,各地纷纷加强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乐亭县当然不会例外,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组织领导班子和专家编辑出版和发行相关民俗刊物、拍摄专题片和纪实片。如政府曾先后7次组织专家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三省对呔商后裔、研究学者和知情人士进行了实际调研,并在查阅了呔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著成了35万字的《呔商之路》,同时以此为蓝本拍摄了同名六集专题片,预计在2012年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第二,建设呔商博物馆,组建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支持民俗文化的学术研讨和会议交流,鼓励文学作品和学术的创作和发表。如张玉洁的长篇小说《老呔商帮》的创作和出版发行就得到了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联和乐亭县政府的鼎力协助和大力支持。第三,积极推进和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如乐亭人以老呔商帮百年商史为素材,在今天乐亭县的金融街以南、北新街的北侧投资共计9460万元正在建设“老呔商城”,以吸引更多的商家企业落户乐亭。
与往昔相比,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的确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体来看,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比较低,经济贡献率不高,在实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从“全国文化先进县”乐亭来看,经过乐亭人民的不懈努力,截止到2012年4月份直接旅游收入已达1.63亿元,但是,其收入不还不及年收入的15%,尚待挖掘的潜力较大。
(四)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但基层重视程度不高
组织机构是保障其职能顺利履行和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的物质载体。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热的广泛兴起,县、市、省和国家等四级保护与传承机构体系正在日臻完善。遵照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几乎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资金投入上来看,虽然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有心无力,而且“多数乡镇对文化站实行财政脱钩断奶,造成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4]。从组织机构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都设置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大多数都是有名无实,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从人员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的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工作人员,但大多数都是兼职,职能不分。乐亭县政府虽然在其所辖的14个乡镇都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为广大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了平台,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吉国秀.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学版,2007(5):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亭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26.
[4]薛连珍.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J].内江科技,2009(9):15.
作者简介:
朱晓蕾(1985- ),女,河北临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民俗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乐亭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04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内涵所在和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并非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农民是它创作的主体,乡土是它创作的空间,民俗文化则构成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先决条件。
过去的民俗学家总是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民俗文化即完全历史的文化,与现代社会有着楚河汉界之分。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和列维的研究成果逐渐改变了人们将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观念,使人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社会不外是现代社会的连续体,无过去即无现在,无现在即未来去。民俗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产物,是当地人民群众性格气质、娱乐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集中写照,它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现代人的血液和生活流程中。这正如吉国秀博士所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是现代社会的过去现象,而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先决条件。”[1]这种先决条件不仅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而且既涵盖了序化的规矩,又囊括了非序化的规矩等等。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2]。生活在滦河流域的乐亭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缔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乐亭“三枝花”、呔商文化等等。尽管岁月流长,时过境迁,但是,乐亭先民们积淀的那种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却仍在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乐亭人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
胡锦涛强调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昌旺和复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复兴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真可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悠悠古韵,生机勃勃,每逢佳节,由农民自导自演的乐亭皮影戏、敲大鼓、扭秧歌、唱莲花落、登高跷、舞狮子、赛旱船、耍龙灯等习俗的演出活动,都会吸引上千名观众,其中不少青年小伙子、小姑娘还成了他们的知音和粉丝,这真叫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乐亭,那幅“酬神三宿影,待客一壶茶”,“邻村鼓声相闻,路不绝人”[3]的场景历历在目。第二,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党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乐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对于激发当代乐亭人民的爱国情怀,规范当代乐亭人民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升当代乐亭人民的生活质量,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可见,建设“乡风文明”离不开对优秀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民俗文化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先知先觉的乐亭人秉承道家学派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儒家派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积极创建了生态和谐的赵蔡庄村文化,实现循环发展、生态和谐、人居幸福的理念具体化,它为我国农村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还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民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它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间接的经济支撑。民俗文化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海内外展示着它迷人的人文情怀和质朴的乡土民情。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时俱进的乐亭人民正在集全县之智慧,竭力打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乐亭形象。“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乐亭人的努力,引起无数了企业家的关注,许多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乐亭,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等等。乐亭经济的腾飞,为进一步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同时也为现实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可见,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不失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并非是要求全国上下一盘棋,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掘本土所固有的优秀民俗文化。因此,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成为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乐亭人民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批极具文化特色的村镇,这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的参观旅游团,繁荣了第三产业。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加大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现状分析如下。
(一)申遗工作积极展开,但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截止2010年底,我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多达34项,居世界第一。同时国内也积极组织申报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作为文化大县也正在积极组织申遗工作,其中两项即乐亭地秧歌和乐亭大鼓已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项即乐亭皮影、刘美烧鸡和牛角雕刻等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项即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个项目即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戏、乐亭地秧歌、乐亭民歌、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等已经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保护力度不够,文化遗产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其流失的内容之多,时间之快,远远超出了我想象。从乐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看,虽然许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遗产录”,但是与未列入“遗产录”的名单相比,可谓是“挂一漏万”,这些未列入名单的“遗产录”有珍贵实物和资料,有传统的技艺,还有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等等,要么已经遭到毁弃,要么正在被毁弃,要么已经濒临消亡,要么正在消亡,亟待抢救与挖掘。
(二)传承活动蓬勃进行,但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为了更多的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自己,关注自己,进一步展示自己的魅力所在,各地市加强了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活动蓬勃展开。
乘着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东风,乐亭人民积极传承自己的民俗文化。其主要活动有:第一,除了在传统节日和各大旅游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外,还踊跃参加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举办的各种民俗文化节的演出活动,并且常常远赴港澳台以及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行演出。第二,在乡村积极举办民间艺术大师和传承人的评选活动,并广招门徒,加大培训力度。如自2011年起,乐亭县政府开始定期举办乐亭大鼓、皮影等培训。第三,成立了民间文化项目的传承保护协会。如“夕阳红秧歌队”“夕阳红艺术团”“日月星艺术团”“连心桥艺术团”“乡音艺术团”和“流河镇老年文体协会”等50个多个民间组织。第四,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自2011年以来,乐亭电视台 开辟了皮影、大鼓等民俗文化的专题。
虽然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力度空前加大,但是,就整体而言,辐射范围仍然较小,影响力度不大,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以乐亭大鼓为例,尽管乐亭大鼓已经被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就唐山市以外的人来说,很少人了解乐亭大鼓,甚至许多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亭大鼓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二是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广泛发动的民间的力量,使人人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使人人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三是现代的民俗文化作品更多的是追求的艺术效果,符合“阳春白雪”的口味,而它们没有更多地从现代鲜活的乡村生活中剪去素材,离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过远。如乐亭大鼓演奏的题材还多数来自于史料,像《青云剑》《五凤朝阳刀》《八卦雌雄剑》《南京要案》和《大刀飞龙》等等,关于现代新农村文化风俗题材的演奏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三)研发力度空前提升,但经济贡献率较低
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是其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助手,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腾飞和文化发展插上了翅膀,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后劲。因此,各地纷纷加强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乐亭县当然不会例外,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组织领导班子和专家编辑出版和发行相关民俗刊物、拍摄专题片和纪实片。如政府曾先后7次组织专家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三省对呔商后裔、研究学者和知情人士进行了实际调研,并在查阅了呔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著成了35万字的《呔商之路》,同时以此为蓝本拍摄了同名六集专题片,预计在2012年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第二,建设呔商博物馆,组建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支持民俗文化的学术研讨和会议交流,鼓励文学作品和学术的创作和发表。如张玉洁的长篇小说《老呔商帮》的创作和出版发行就得到了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联和乐亭县政府的鼎力协助和大力支持。第三,积极推进和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如乐亭人以老呔商帮百年商史为素材,在今天乐亭县的金融街以南、北新街的北侧投资共计9460万元正在建设“老呔商城”,以吸引更多的商家企业落户乐亭。
与往昔相比,民俗文化的研发工作的确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体来看,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比较低,经济贡献率不高,在实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从“全国文化先进县”乐亭来看,经过乐亭人民的不懈努力,截止到2012年4月份直接旅游收入已达1.63亿元,但是,其收入不还不及年收入的15%,尚待挖掘的潜力较大。
(四)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但基层重视程度不高
组织机构是保障其职能顺利履行和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的物质载体。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热的广泛兴起,县、市、省和国家等四级保护与传承机构体系正在日臻完善。遵照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几乎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资金投入上来看,虽然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有心无力,而且“多数乡镇对文化站实行财政脱钩断奶,造成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4]。从组织机构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都设置了综合文化站,但是大多数都是有名无实,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从人员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乡镇政府的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工作人员,但大多数都是兼职,职能不分。乐亭县政府虽然在其所辖的14个乡镇都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为广大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了平台,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吉国秀.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学版,2007(5):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亭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26.
[4]薛连珍.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J].内江科技,2009(9):15.
作者简介:
朱晓蕾(1985- ),女,河北临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