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力,借教材读写结合的生成点,巧妙设计习作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部编本教材;小学中年段学生;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如何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力,借教材读写结合的生成点,巧妙设计习作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下面是笔者及其课题研究成员以部编本教材为研究内容,以小学中年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着通过教材读写训练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及发现。
一、明确读写训练大目标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前提
没有目标的读写训练就是一场“空练”,确定读写结合的大目标至关重要。如何确定?笔者尝试着从课程标准、部编本中年段教材特点以及中年段学生的学情出发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部编本中年段的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也是部编本教材在习作教学中的最大创新与突破。按照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围绕习作关键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三上留心观察;三下展开大胆的想象;四上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四下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中年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这一时期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结合课程标准中年段的习作要求,再联系部编本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和中年段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中年段的读写结合习作教学大目标:关注学生的两种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清楚表达。
二、把握读写结合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力保障
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可以有多处,在中年段读写结合大目标下,如何精准地把握教材读写结合点呢?
1.与课文的语言特点相结合。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篇抒情散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语、句子,大量的修辞,尤其是排比句,拟人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的美丽以及不同民族学生聚集在一所学校学习生活的乐趣。在安排本课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就本课的语言特点,联系学生的课余生活,仔細观察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四幅图画,也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周围同学的课余生活,用上排比、拟人等新鲜的表达句式写写同学的课余生活。学生有写到“下课了,有的同学在走廊上欣赏远处的风景,有的同学在三三两两地聊天、玩游戏,有的同学在给班级的植物浇水,有的在操场上尽情奔跑。”还有的同学写道“下课了,鸟儿叫得更欢了,花儿笑得更艳了,同学们的欢笑声更热烈了,整个校园热闹起来了”。
再如部编本四下《繁星(七一)》,这是冰心的一篇简短的诗歌。“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诗歌句式相同,节奏相仿。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在安排本课读写结合点时,我们可以先调动学生的情感,“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很多的人,很多处景让我们难以忘却,成为了我们永不漫灭的回忆。”学生交流这些回忆,想象画面,然后进行诗歌结构语言的仿写:
这些事(人或景)——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_______的_______,
_______的_______,
_______的_______。
2.与课文的结构特点相结合
《爬天都峰》是部编本四上一篇文章。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偶遇一位爬山的爷爷,我们俩互相鼓励,最终都爬上山顶的事。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发展顺序来写。四年级上册着重培养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要把事情写清楚,首先就必须训练学生按照顺序写,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事情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在安排本课的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先启发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听说的。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同学之间交流交流”,然后想想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读写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本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四年级下册着重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景物。《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从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的,学完这篇课文要学会绘制游览路线图。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初试身手”来设计。
学生仔细看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并且用★标注出你想重点介绍的景点。
3.与课文的写法相结合。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探秘自然,探索生活。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编者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教会孩子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仔细观察以及这样观察的好处。三年级上册专门编了一个有关观察能力训练的单元。《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三上习作例文中的一篇。作者分别从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来描述杨梅,行文中抓住杨梅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写出了杨梅的特点。在安排这一课的读写结合时,可以在开课前布置学生一个活动,市场买回一个未成熟的绿芒果,让孩子按照表格进行观察,有变化及时记录。 课堂上学习《故乡的杨梅》总结归纳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杨梅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又特别抓住了杨梅成熟过程中的变化来写。学生先交流芒果观察记录表再根据《故乡的杨梅》在写法上的特点,把表格中的内容转换成文字。这样的读写练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观察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增加了对事物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还能从阅读中得到写法的积累并运用到文字创作中。
《走月亮》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作者月光下牵着妈妈的手来到了庄稼地,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月光明亮柔和,画面温馨,母女情真切。在细品这个段落时,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想象文章中出现的画面,谈感受。这篇课文的讲授时间大概在中秋节之际,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来一次家庭中秋赏月活动。在安排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就可以就中秋赏月活动,学生回忆赏月情景画面和同学交流,然后仿照着第六段的写法,把中秋月下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有同学仔细观察了中秋月缓慢升上高空的景象,有同学介绍到一家人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还有些同学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家人团聚的幸福……
4.与儿童的生活、心理息息相关。
《小真的长头发》是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小女孩谈论自己头发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和学生年龄相仿,类似的故事情节也是学生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事情。短头发的小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挥丰富的大胆的奇特的想象,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头发长得老长的作用、梳洗和美妙的变化,让长头发的小叶和小美羡慕不已。小真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童趣,让人觉得生活中因为想象而多了很多乐趣。想象力和想象思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教科书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培养。在设计本课读写结合点的时候,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如果你就是小真,你觉得你的长头发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做些什么呢?学着课文9-12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这样的设计既是学生了解内容提取语言文字信息,转换内化为自己语言的“学阅读”“学表达”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想象的大胆奇妙和丰富有趣的过程。
三、关于读写结合研究的几点说明:
1.读写结合点是在单元语文要素下安排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语言、结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是这些优秀作品分布到不同的单元,就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意义。它被赋予了相应的单元阅读、写作能力目标,也就是部编本的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所有安排的读写结合点一定是在单元语文要素下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一步步达到中年段学生的习作能力需要达到的大目标。
2.读写结合训练点要有系统性、序列性。中年段的学生,学生的习作能力弱,信心不足,在习作方面切记操之过急,或者拔苗助长。读写结合点需要契合学生实际,有时需要不断反复训练,逐步提升训练梯度。每一册书有集中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主要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既有对前面读写结合训练的巩固,又有对他反复训练目标的提升。为了形成科学的读写结合序列性、系统性,精准地把握好读写结合点显得尤其重要。
3.读写结合需在充分地读,切实地感悟基础上,才会发挥最大的效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只有在阅读上突破重点、难点,“写”才能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孔平.小学中年段:孩子成长的关键期,j.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08)
2.丁凯红.立足教材 读写结合,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4(08)
关键词:读写结合;部编本教材;小学中年段学生;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如何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力,借教材读写结合的生成点,巧妙设计习作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下面是笔者及其课题研究成员以部编本教材为研究内容,以小学中年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着通过教材读写训练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及发现。
一、明确读写训练大目标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前提
没有目标的读写训练就是一场“空练”,确定读写结合的大目标至关重要。如何确定?笔者尝试着从课程标准、部编本中年段教材特点以及中年段学生的学情出发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部编本中年段的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也是部编本教材在习作教学中的最大创新与突破。按照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围绕习作关键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三上留心观察;三下展开大胆的想象;四上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四下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中年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这一时期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结合课程标准中年段的习作要求,再联系部编本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和中年段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中年段的读写结合习作教学大目标:关注学生的两种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清楚表达。
二、把握读写结合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力保障
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可以有多处,在中年段读写结合大目标下,如何精准地把握教材读写结合点呢?
1.与课文的语言特点相结合。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篇抒情散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语、句子,大量的修辞,尤其是排比句,拟人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的美丽以及不同民族学生聚集在一所学校学习生活的乐趣。在安排本课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就本课的语言特点,联系学生的课余生活,仔細观察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四幅图画,也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周围同学的课余生活,用上排比、拟人等新鲜的表达句式写写同学的课余生活。学生有写到“下课了,有的同学在走廊上欣赏远处的风景,有的同学在三三两两地聊天、玩游戏,有的同学在给班级的植物浇水,有的在操场上尽情奔跑。”还有的同学写道“下课了,鸟儿叫得更欢了,花儿笑得更艳了,同学们的欢笑声更热烈了,整个校园热闹起来了”。
再如部编本四下《繁星(七一)》,这是冰心的一篇简短的诗歌。“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诗歌句式相同,节奏相仿。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在安排本课读写结合点时,我们可以先调动学生的情感,“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很多的人,很多处景让我们难以忘却,成为了我们永不漫灭的回忆。”学生交流这些回忆,想象画面,然后进行诗歌结构语言的仿写:
这些事(人或景)——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_______的_______,
_______的_______,
_______的_______。
2.与课文的结构特点相结合
《爬天都峰》是部编本四上一篇文章。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偶遇一位爬山的爷爷,我们俩互相鼓励,最终都爬上山顶的事。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发展顺序来写。四年级上册着重培养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要把事情写清楚,首先就必须训练学生按照顺序写,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事情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在安排本课的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先启发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听说的。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同学之间交流交流”,然后想想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读写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本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四年级下册着重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景物。《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从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的,学完这篇课文要学会绘制游览路线图。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初试身手”来设计。
学生仔细看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并且用★标注出你想重点介绍的景点。
3.与课文的写法相结合。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探秘自然,探索生活。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编者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教会孩子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仔细观察以及这样观察的好处。三年级上册专门编了一个有关观察能力训练的单元。《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三上习作例文中的一篇。作者分别从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来描述杨梅,行文中抓住杨梅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写出了杨梅的特点。在安排这一课的读写结合时,可以在开课前布置学生一个活动,市场买回一个未成熟的绿芒果,让孩子按照表格进行观察,有变化及时记录。 课堂上学习《故乡的杨梅》总结归纳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杨梅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又特别抓住了杨梅成熟过程中的变化来写。学生先交流芒果观察记录表再根据《故乡的杨梅》在写法上的特点,把表格中的内容转换成文字。这样的读写练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观察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增加了对事物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还能从阅读中得到写法的积累并运用到文字创作中。
《走月亮》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作者月光下牵着妈妈的手来到了庄稼地,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月光明亮柔和,画面温馨,母女情真切。在细品这个段落时,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想象文章中出现的画面,谈感受。这篇课文的讲授时间大概在中秋节之际,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来一次家庭中秋赏月活动。在安排这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就可以就中秋赏月活动,学生回忆赏月情景画面和同学交流,然后仿照着第六段的写法,把中秋月下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有同学仔细观察了中秋月缓慢升上高空的景象,有同学介绍到一家人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还有些同学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家人团聚的幸福……
4.与儿童的生活、心理息息相关。
《小真的长头发》是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小女孩谈论自己头发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和学生年龄相仿,类似的故事情节也是学生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事情。短头发的小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挥丰富的大胆的奇特的想象,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头发长得老长的作用、梳洗和美妙的变化,让长头发的小叶和小美羡慕不已。小真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童趣,让人觉得生活中因为想象而多了很多乐趣。想象力和想象思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教科书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培养。在设计本课读写结合点的时候,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如果你就是小真,你觉得你的长头发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做些什么呢?学着课文9-12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这样的设计既是学生了解内容提取语言文字信息,转换内化为自己语言的“学阅读”“学表达”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想象的大胆奇妙和丰富有趣的过程。
三、关于读写结合研究的几点说明:
1.读写结合点是在单元语文要素下安排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语言、结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是这些优秀作品分布到不同的单元,就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意义。它被赋予了相应的单元阅读、写作能力目标,也就是部编本的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所有安排的读写结合点一定是在单元语文要素下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一步步达到中年段学生的习作能力需要达到的大目标。
2.读写结合训练点要有系统性、序列性。中年段的学生,学生的习作能力弱,信心不足,在习作方面切记操之过急,或者拔苗助长。读写结合点需要契合学生实际,有时需要不断反复训练,逐步提升训练梯度。每一册书有集中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主要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既有对前面读写结合训练的巩固,又有对他反复训练目标的提升。为了形成科学的读写结合序列性、系统性,精准地把握好读写结合点显得尤其重要。
3.读写结合需在充分地读,切实地感悟基础上,才会发挥最大的效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只有在阅读上突破重点、难点,“写”才能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孔平.小学中年段:孩子成长的关键期,j.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08)
2.丁凯红.立足教材 读写结合,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