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从逼仄唐楼起飞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胆色大家都见识过。做官员时做实事,没什么可以畏惧。”2017年3月26日获胜后,回答记者颇为尖锐的提问时,林郑月娥这样回应。“这一刻我怀着谦卑的心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与大家开始新的一段同行。”
  林郑月娥此时站在台上,深深一躬,淡淡一笑,这一幕被现场的相机定格。7月1日,她正式履职,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她作为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将载入史册。
  唐楼飞出的“金凤凰”
  获胜第二天,3月27日,香港中环戏院,身处人头攒动的核心区,林郑月娥一袭红衣,虽被随行人员紧紧围护,依然很是醒目。
  有巿民向她表示祝贺,她频频致谢;有人想与她拍照留念,她微笑配合;亦有市民向她表达意见,她作出回应并虚心聆听。
  当日,林郑共走访五个选区,称希望接触普罗市民,日后也会频密“落区”。被问到会否每月“落区”一次,她回答说,“希望不止啊。”
  这个一跃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长官的女性,也曾是“普罗市民”中的一个。
  1957年,林郑月娥出生于香港一普通家庭,兄妹五个,她是家中小女,排行第四,父母早年间从大陆赴港。
  湾仔告士打道的一个唐楼里,林郑月娥兄妹五人在屋檐下共度了青少年时光。据林郑回忆,幼年时,同祖母一起,一家八口与其他五六户共二十多人居住在唐楼的一个单位中,这是一种在香港很常见的无电梯分租式公寓楼。“无自来水,无电梯,无热水炉”,想洗个热水澡要花很多工夫。童年的生活影响着林郑,她称直到现在仍觉得,“每晚冲凉,有热水就好开心。”
  唐楼的逼仄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五个兄弟姐妹每天只能趴在高架床的上铺做功课。
  生活虽清苦,但林郑学习用功。她将这归功于自己的母亲,称母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找了最好的学校。她在七岁时进入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且不会排挤中下层子女的教会学校。
  据媒体报道,中小学期间林郑月娥几乎年年考第一,一次“失手”考了第四,还大哭了一场。不过,林郑性格低调,低垂的长辫和一成不变的校服陪伴她度过了整个青春时代。
  中学毕业后,林郑月娥以优异成绩,入读香港大学,先是进了社工系,后来又转专业主修社会学。在这期间,她家终于供起了第一栋住房——一套627平方尺(1平方尺合0.0929平方米)的南丰新邨三居室。
  1980年毕业时,林郑一心想考公务员,她甚至没有去任何企业面试,只报考了三个政府职位,自此开始了一生的公务生涯。
  与前特首梁振英、曾荫权从“穷小子”步步走上特首之位相同,如今林郑月娥也堪称是寻常百姓家中飞出的“金凤凰”。而她在南丰新邨的那个家,已经几度易主。据香港媒体报道,同楼的一户房价已达每平方尺17084港币,约合每平方米18.39万港币。现在住在林郑旧房子里的罗女士称,她感到幸运,而买入这栋房子前就有人告诉她,住在这里“差不多每隔一年会升一次职”。
  历练与“胆色”
  直至辞职参选特首,这位59岁的女将已担任政府公职36年,出任过20个不同的政府职位,除教育外,她的履历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政策领域,如卫生、财务、福利、规划等。
  林郑月娥从政的第一个职务是政务主任,这虽是初级职位,但入职门槛颇高,属于专业的管理通才,定期被派往各决策局和部门担任不同职位,制定政策,以熟悉不同部门的运作,被视作“高级公务员的踏脚石”。
  1985年,林郑月娥就以助理的身份,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处理香港回归问题,与主要官员到北京开会、谈判。对于一个不到30岁的低阶官员,机会实属难得。
  此后,她的从政之路一直算得上顺风顺水,2003年,她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处D8首长级。可是,在不足一年后,她突然主动降级,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了两阶,引得港人议论纷纷。
  2006年3月,林郑月娥被调回出任民政事务局常务秘书长,第二年又正式由公务员转为问责官员,获时任特首曾荫权邀请,出任发展局局长,擢升至首长级甲一级政务官,升迁的速度在香港政治史上實属罕见。
  履职发展局伊始,林郑开始表现出强势和有原则的一面。
  2007年7月,被任命为发展局局长还不到一个月,她就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解决皇后码头重置风波。
  当时,为启用新中环码头,“老香港”标志性的皇后码头将被拆除,一些本土派人士担心政府重置后的码头与原型大相径庭,便涌至码头示威抗议,游行、静坐、绝食都用上了。
  林郑月娥来到现场。她一方面耐心解释,称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不失强硬地宣布,“如果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能进行,那么对不起,我做不到”。
  还有一次,林郑月娥的强硬表现得更明显,甚至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也“败”给了她。
  2011年,香港市容检查和清理违建行动中,林郑月娥在检查时发现,位于麦当劳道的64号存在着违章搭建的情况,而这一户便是时任特首曾荫权的住房。
  原来,曾荫权为了扩大自家的使用面积,用玻璃嵌板围封了客厅的外廊。林郑月娥没有迟疑,直抵最高领导的“雷区”,她按响门铃,开门的正是刚下班回家的曾荫权本人。
  林郑月娥递给曾一封劝喻信,并告诉他,您家外廊的玻璃嵌板围封属违法搭建,限您30天拆除,否则,依法处理。
  曾荫权随即请来工人拆除,同时还通过社交媒体向市民致歉,“对不起,我错了”。
  此事之后,林郑月娥的“强硬”深入人心。“好打得”是林郑月娥前上司、政务司前司长许仕仁对她执政风格的形容,说她擅长面对冲突,态度坚决、不易低头。
  首要任务:弥补撕裂
  2012年,梁振英出任特首后,林郑月娥任政务司司长,成为香港“二号”人物。   多年公仆经验,见尽大小风浪,但林郑月娥也坦言,面对管治问题仍会“头大”。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政府当前管治困难源于三方面,包括立法会拖后腿、传媒挑战以及年轻人要求愈来愈高。
  2014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中环、金钟、铜锣湾等地主要街道的交通一度陷入瘫痪,政府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中。在这争议时刻,为响应学生的要求,以林郑月娥为首的几位政府官员与五位“学联”代表启动谈判。
  “将市民福祉做对话筹码,不符合公众利益,不符合现实需要,不符合政治伦理,以占中威迫我们接受其方案,不会达到目的。”林郑月娥当时直言,“占中不但给市民日常生活‘添堵’,更严重损害香港的法治精神。”
  尽管最终谈判失败,但有媒体评价称,该次谈判可被视为突破性的一步。
  而在此次参选的施政纲领中,林郑月娥还是希望能够“发挥青年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论政,包括举办青年发展委员会的高峰会,在几百个委员会中多“包容些青年”;另一方面是参政,她建议改组后的中央政策组招募二三十个青年人,来自什么专业都可以。
  反对“港独”是林郑一以贯之的施政纲领,而弥补“撕裂”便是这位侯任特首的首要工作。
  在两个多月的选举战中,林郑和她的竞选团队以“We Connect”这个意图弥合社会裂痕的口号,奔赴香港的大街小巷做选举宣传。
  “香港是我们共同的家,存在颇严重的撕裂和积累了很多郁结。”在获胜演讲中,林郑月娥称,会马上约晤立法会各党派议员;广纳贤能,不论派别,都会邀请他们加入政府。
  “我深信:行动比说话更有力。”林郑月娥握了握拳,再次展现其与外表不同的“强硬”。
  牺牲家庭,再破誓言
  也许正是林郑月娥颇具原则的“强硬”让她跻身于香港政治的权力高峰,但也让她招来质疑。立法会议员邵家臻曾对媒体说:“林郑月娥在多个社福(社会福利)议题上立场强硬,予人刚愎自用的感觉。”
  不过,林郑月娥自己认为,执政经历里,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是她最有满足感的岗位,可以直接帮助有需要的市民。
  在任该职务期间,正逢2003年,“非典”袭港,经济低迷。据香港政府当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4月至6月,失业率攀升至8.3%,创下历史新高,整个香港将近29万人失业。
  然而当时,林郑月娥降低了政府在救济社会方面的开支,削减综援金11.1%,后来又推出不少社福人士反对的“整笔过拨款”制度。
  不过,也在此时,林郑同好友罗范椒芬、李丽娟、陈冯富珍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3个月内筹得款项8300万港元,以照顾因“非典”失去亲人的数十名儿童,直至大学毕业。
  对儿童的关注似乎是林郑透露出的温柔一面,给其强硬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化解。2012年出任政務司长之后,她还有意改变形象,掀起“旗袍style”,珍珠项链、得体旗袍外搭同色系外套,成了林郑月娥的新标配。
  此外,在回应当年为何申请调去伦敦时,大儿子林节思回忆称,上中学时,因林郑月娥作为政府高级官员已是半个公众人物,他会经常受到揶揄和攻击,甚至与同学交恶、无心学习,因此母亲主动申请降职,陪他出去读书。林郑月娥也称当时是想多点时间照顾、管教孩子,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常年斡旋在政治场里,林郑月娥与拥有英国国籍的丈夫、儿子聚少离多。她与丈夫林兆波相识于英国剑桥求学时期,1984年,二人返回香港结为夫妇,自此林郑便冠以夫姓。
  2012年,林郑月娥称自己此后不再出任公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她要去英国小镇过清净的生活;类似的原因她也在2016年1月宣布绝不参选特首时重申。
  如今,林郑打破了誓言,获胜感言中,她感谢自己满头白发的丈夫,甚至屡次抽泣,向丈夫说对不起,未来要对方继续牺牲。
  而他的大儿子林节思曾回应,小时候母亲告诉他的话现在可以用来鼓励母亲,那就是“无嘢(没有什么)好恐惧,无嘢不可克服”。
其他文献
他从小是一个孤儿,一个没人疼没人管受欺负了没处告状的人;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却通晓笛子、二胡等乐器音律,擅长书法绘画,精通古建筑预算绘图、施工设计的人;一个人生苦旅中多次遭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却从不屈服于命运,靠信念支撑,苦干实干又不失聪慧机灵的人。  他叫李葆昌,从一个孤儿奋斗到人生巅峰成为百万富翁。人生起起落落如今年近七旬,仍拄着双拐,投资数十万元在辉县韭山脚下办起了“郑永和精神展览馆”。谈
期刊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  7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  75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
期刊
我们期待已久的又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今天在徐迟的故乡南浔即将隆重颁奖,可以肯定,今天的这个颁奖会,必定受到全国文学界、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徐迟报告文学奖自第一届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奖项,是报告文学领域的权威文学奖,所有获奖的作品,毫无疑问都被列入当代文学史!尤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时六届,今天又重新回到徐迟的故乡,我们感到十分激动和欣慰!为此,我要代表中国作家协会、
期刊
在郑州正邦标识设计公司里,一场辩论正在激烈进行。  “谁是咱们的衣食父母?”  “客户!”员工们毫不犹豫地齐声道。  “不对,他们为什么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给钱了!”  “为啥给钱?”  “因为产品!”  “产品好了,不用请客送礼,客户会主动给钱!”  “哦,产品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不对,产品怎么来的?”  “生产出来的!”  “那材料、工具、设备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的衣食父母?”  “
期刊
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居民洪照生的家里,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母子情”——现年百岁的沈曾静老太太与洪家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家中的“老祖宗”。洪家的每个人都将她视为长辈、亲人,无微不至地照顾,迄今已经37年。在洪照生及其家人的照料下,没有子女的沈老太,迎来了百岁寿辰。2015年8月,洪照生荣登“中国好人榜”。  “太太(对曾外祖母的称呼),吃饭了。”“太太,出门记得多穿点衣服。”在这个家庭里,辈分最高的沈
期刊
5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公布2016年度新闻发布工作评估考核情况。评估考核的对象,是77个中央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总共109个被评估对象中,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10个中央部门,及上海、浙江等8个省(市)被评为“优秀”,另有国防部等10个部门和地区被评为“有特色”。  这是国新办第一次对外公布年度新闻发布工作评估考核结果。评估结果显示,中
期刊
曹文英的世界正在一点一点缩小。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把她锁在成都家里不到3平方米的床上,56年的卧床时间让她的心肺功能越来越差,咀嚼和吞咽也非易事。她全身瘫痪,依靠60岁的丈夫才能活动,丈夫出去工作时,她不敢喝水吃饭,因为90岁的父母已无力再移动她。  她的体重在不断减轻。剩余的几乎全部力量都被她压在那部电话上。  曹氏生命热线  电话是1999年开通的。那时曹文英和同样因为小儿麻痹症瘫痪的妹妹开通了
期刊
互联网企业拥有的用户数据,首先是个人隐私,然后才是企业资产。缺乏这一认识作为前提,建立起的机制、规则,企业很难为用户的数据安全负责。  近日,顺丰与菜鸟之间的这场“数据战争”,短短45个小时内,就已经演变成互联网行业的站队大战,之后又迅速平息。随着国家邮政局的两次出手,順丰与菜鸟终于从“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握手言和——业务恢复合作,数据传输恢复正常。  事件虽然平息,但反思恐怕还得继续。  虽然顺
期刊
锦屏山脉东端的老杨坡山,云雾笼罩。  一个狐独的身影,背着药箱,在崎岖的山路上默默地走了36年。  樊村是河南省宜阳县城东南最穷苦的乡,56岁的谷建松是樊村鄉康村唯一的村医。三间土瓦房,就是他的家。在村民的眼里,那是一座护佑生命的“圣殿”。  他是一名“赤脚医生”。那双脚,沾过泥、趟过雨、踏过雪、跃过沟壑;那双脚,毒蛇咬过、蚊虫叮过、荆棘刺过……  36年间,他累计诊治病人10万余人次,为了抢救乡
期刊
白雪皑皑,高高的井架下面,穿着矿工服、戴着厚厚镜片的身影,在仔细地仰望,或低头观察着什么。  在观摩高高井架上滚动的天轮?在凝视上上下下的装煤箕斗?  哦!原来是十几年来用创新提高了车集煤矿矿井提升效率及机电运输安全系数的游弋,在这样特殊的天气里实地观察主副井提升系统的运转情况。年龄刚届不惑的游弋是河南能源集团广大员工心目中的创新标兵和榜样。他的事迹一直在激励着矿工们立足本职工作,用科学的劳动为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