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讴歌
蓦然回首,距离电视剧《国家命运》拍摄完成已逾七个年头,每每想起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是感触颇深。在我看来,该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曲英雄赞歌,亦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奋斗精神的体现,对于能执导这部戏,我一直是无限的感恩,对于那段岁月,我更是无比的怀念。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也成为我国20世纪下半叶震惊世界的科学奇迹!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5月9日,我国已进行了289次航天发射,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274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89%。
我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正是因为“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给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现在航空航天事业的新高度。相信新时代的科学家们一定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创造出更加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结缘
该剧的剧本由作家陈怀国和陶纯共同创作,历时六年。在剧本创作期间,两位编剧曾先后奔赴四川、甘肃、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省市,对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科技人员等300余人进行采访,查阅了2000多份历史档案,数易其稿,才最终完成了长达60多万字的文学剧本。
翻开该剧的剧本,一页页地读着,不知不觉的泪水已经涌出,这种感觉多年来不曾出现了。剧本里展现的那段岁月仿佛就在眼前,那种真实感就像是自己也经历过那段岁月。
毛主席曾说:中国人不仅要站起来,还要“立”起来,更要强大起来,我们要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伟大领袖的振臂一挥,唱响了我国向航空航天业进军的号角,也拉开了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存亡”的大决战。
当钱学森在美国看到报纸报道的中国军人抗美援朝的新闻后,愤慨地说道:“无耻,无耻!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简直就是在屠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在与美国最现代化的武器较量……”这也应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刚刚成立的新中國尽管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条件异常艰苦,可是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海外游子,都纷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物质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回到祖国的怀抱,用他们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那样艰苦的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胸襟和气度,让人敬佩,科学家们舍己为国的精神让人感动。
发愿
读完该剧的剧本,我深深地知道,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使命,我有义务将这样一部好作品奉献给观众,让亿万中华儿女一起感受一下那段岁月带给我们的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永远延续下去。
作为该剧的导演,熟读剧本后我明确了创作基调:如果说“国家命运”关乎民族未来的话,那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恰恰证明了国家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拍好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也就拍好了“国家命运”。 因此,我要将该剧的创作焦点集中在人物个体身上,力求把每一个人物拍得真实、生动、鲜活,我要让自己真正回到那个年代里去感受,去拍摄。
那一刻,我就在心里默默发愿:一定要将该剧拍成一部展现中华民族高风亮节与高尚精神的史诗;一部讴歌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佳作;一部呈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巨幅史诗画卷。
拍摄
《国家命运》于2011年6月下旬在新疆马兰开机拍摄,历时近三个月辗转甘肃酒泉、北京、河北等地取景,最后于北京杀青。
作为该剧导演,我在拍摄前跟演员和主创围读剧本时就反复强调,剧本中每一个人物都要力求真实,深挖情感,摒弃“假大空”。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于镜头的运用也跟以往的电视剧有所区别,在画面上要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情感。
该剧拍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聂荣臻。在该剧拍摄之前,极少有大篇幅介绍聂荣臻的影视剧作品,而该剧可以说是对聂荣臻元帅的一次全面展现,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两位编剧,是他们让观众了解了真实的聂荣臻元帅。
演员谢钢在剧中饰演聂荣臻元帅,为了演好聂帅他做了不少功课,拍摄前特意到聂荣臻女儿聂力将军家拜访,聂力将军送给他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父亲》。谢钢说:“《我的父亲》让我看到了聂帅的许多面,他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聂帅,更是有着深沉情感的聂帅。”正是由于谢钢对角色的准确把握,最终他饰演的聂帅得到了聂帅女儿聂力将军的高度称赞。的确,聂荣臻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为“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体现该剧所折射出的中国精神,为了让观众在荧屏上观看时有真实感和现场感,在马兰和酒泉拍摄时,群众演员全部由部队的战士出演。
每天五点钟,剧组大队就集结出发了,导演组的专用车是一辆猎豹越野车,司机是一名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把车子擦得锃亮,永远面带微笑,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军人的优良品质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由于新疆日照时间比较长,每天的日戏可以拍摄到晚上十点钟,又适逢夏季,蚊虫较多,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为了尽快保质保量地完成拍摄任务,剧组基本上每天都会拍摄到没有天光时才收工。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全体演职人员却都是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人喊累,因为大家都觉得能够参与拍摄这样一部作品,是一种荣誉。
记得开机第一天拍摄七名战士巡逻的戏份,这七名战士后来一直被我们剧组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七勇士”。“七勇士”中四人为解放军战士扮演,对于有人问我为何要选择没有一点表演基础的战士来完成这样的戏份时,我的回答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正好符合剧中的人物。由于此场戏需要在沙漠拍摄,本身风沙就大,可是出于剧情的需要还需用鼓风机制造更大的风沙,当拍摄开始时,鼓风机吹起的风沙直接吹到演员的身上,飞进演员的眼睛里,可是全体演员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根本无惧风沙,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在新疆拍摄的场次,基本都是大场面,战士们不仅参加演出还帮助剧组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很多现场的场务工作,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他们,感谢最可爱的人。
在拍摄一场保卫驻地帐篷和物资不被风沙吹走的戏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个鼓风机制造的风沙猛烈地吹着,演员们忘我地出演,当我喊停的时候,现场一片安静,大家互相看看,继而都笑了起来,原来大家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都变成“沙子人”了。正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好戏,造就了该剧宏大的气势和无比的真实感。
在新疆拍摄时正是盛夏,可是剧本中却有寒冬的戏,为了拍摄出真实的寒冬场景,创作团队辗转多地找景,最后锁定盐湖。白白的盐湖看起来的确很像盖了一层薄薄的雪。拍摄冬天的场景戏份时,我们用造雪机配合拍摄,再加上演员都穿着厚厚的冬装,最后呈现出的画面无比真实。
监视器前面的我经常泪流满面,感动于科学家们无私的付出,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惜隐姓埋名,与家人分离,甚至于饿着肚子也不停下科研的脚步;感动于监视器里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演员们忘却了自己活成了角色,使这段历史能够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该剧大场面众多,在当时还没有航拍条件的时候,我和部队领导协商能否派出直升机支援我们,领导二话没说给我们派了直升机。为了拍出磅礴的气势,摄影师将自己绑在直升机上,完成了上千人的大场面的拍摄,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演员胡亚捷说:“我是带着敬畏的心情进入剧组,进入钱学森的。”为了形象上更贴近钱学森,他不惜剃掉了部分头发和半个眉毛,这种敬业精神值得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学习。
演员王东辉为了拍摄一场在沙漠里渴了很久终于看到水源的一场戏,将自己饿着渴着,最后硬是在镜头里喝着沙漠水窝子里的脏水,现场人员无不动容。是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们这样为了角色牺牲自己呢,我相信是“两弹一星”的精神力量。
剧中人物方平和秦小阳在酒泉,为了导弹能够顺利上天,他们每天都是将孩子用绳子拴在屋里再去工作,有一天孩子独自离开家,走进了茫茫大漠,被沙尘暴埋进了沙漠,要不是挖出来的及时,孩子命就没了。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精神,才造就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奇迹。
很多参加“两弹一星”项目的同志直至死去还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事情,可是他们依然为此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祖国的未来,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的杂念,只是拼搏和奉献。有谁知道旷野和沙漠里有多少胡杨镌刻的墓碑?又有多少人知道墓碑背后的故事?正是因為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这些我们都应该铭记。
当今社会,饿肚子是极其少见的事情,可是在那个年代,马兰和酒泉的同志们却经常饿着肚子在工作,甚者连树叶都没得吃。记得拍摄邓稼先将家里的一盒饼干拿给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吃的时候,现场的演员们都热泪盈眶,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不易和艰辛,情感是由衷而发的。
拍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时,现场五百多名战士一起欢呼,他们的热情是由心而发的,尽管现场紫外线强度非常高,可战士们在拍摄了多条后仍然热情不减,因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明白第一颗原子弹的炸响意味着什么!
8月份剧组转至河北涿州基地进行拍摄,在第一天拍摄周恩来戏份的时候,我与扮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刘劲还对拍摄场景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相谈甚欢,演员的这种创作热情让我深受感动,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大事,在做一件有益于后代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周总理为了我国的核事业和导弹卫星事业的确是呕心沥血。记得有一场戏是周总理请几位科学家们吃饭,桌子上只有四个菜,周总理看着面前的科学家们狼吞虎咽地吃着,不由得热泪盈眶。科学家们吃完饭走后,周总理看着桌子上空空的盘子和粒米未剩的碗,他老人家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记得周总理自言自语地说道:“没有一个肉菜啊,我对不起他们。”在拍摄这场戏的时候,现场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流下了热泪,甚者有人在拍完后直接哭了起来。
8月份剧组转至北京拍摄,有一天在首钢旧址的拍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首钢的后山上,蚊子是出奇的多,隔着裤子都能咬透,而且就算喷上驱蚊水过一会儿也就无济于事了,所以那天剧组人员基本都被咬了一身的包。记得当时现场有演员打趣地说道:“今天我们穿这身衣服可是赚便宜了,再多的蚊子也咬不透!”因为演员们都穿的军装,的确是咬不透,可是咬到脸就麻烦了,为了不让蚊子咬到演员的脸而影响拍摄,每个演员身边都有两名工作人员随时用扇子扇着。现在每每想起那天的蚊子,身上还会不由自主地发痒。
在那样的年代,科学家们就算是男女之间彼此倾慕,也只能放在心里,因为他们知道国家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只有国家强大了,中国人才能真正“站起来!”正是这种舍弃小爱,无私地将青春献给祖国的精神,才谱写出了“两弹一星”的恢宏篇章!
收获
该剧于2012年9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播仪式,聂力将军、丁衡高将军和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们都出席了仪式,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神九飞天的三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也到了现场。同年10月7日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一经播出便反响巨大,好评如潮。看到该剧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我心情很是激动,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以后的拍摄生涯里坚持拍好剧的信念。
该剧播出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专家们的评论:“该剧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达到了表现‘两弹一星’题材创作的一个新高度,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具有史诗品格的电视剧艺术精品,是一部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视作品,更是一部集思想、艺术和故事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果然,该剧不负众望先后获得飞天奖一等奖,金星奖特别奖,牡丹奖一等奖,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节优秀电视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囊括了中国电视剧全部最高奖项。
铭记
其实,我们不需要记住该剧获得了多少奖项,应该铭记的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这23个人,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当然,还有许多的无名英雄,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把“两弹一星”精神刻进了历史里,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璀璨的历史,一起书写共和国新的篇章。
后记
虽然该剧拍摄完成已经七年有余,可是每每回味起来我总是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关乎“国家命运”的峥嵘岁月。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弘扬民族正能量,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想写的太多,也许几天都写不完,我也知道,写的再多也写不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和科学家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仅以此寥寥数笔表达我对那段岁月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蓦然回首,距离电视剧《国家命运》拍摄完成已逾七个年头,每每想起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是感触颇深。在我看来,该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曲英雄赞歌,亦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奋斗精神的体现,对于能执导这部戏,我一直是无限的感恩,对于那段岁月,我更是无比的怀念。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也成为我国20世纪下半叶震惊世界的科学奇迹!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5月9日,我国已进行了289次航天发射,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274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89%。
我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正是因为“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给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现在航空航天事业的新高度。相信新时代的科学家们一定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创造出更加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结缘
该剧的剧本由作家陈怀国和陶纯共同创作,历时六年。在剧本创作期间,两位编剧曾先后奔赴四川、甘肃、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省市,对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科技人员等300余人进行采访,查阅了2000多份历史档案,数易其稿,才最终完成了长达60多万字的文学剧本。
翻开该剧的剧本,一页页地读着,不知不觉的泪水已经涌出,这种感觉多年来不曾出现了。剧本里展现的那段岁月仿佛就在眼前,那种真实感就像是自己也经历过那段岁月。
毛主席曾说:中国人不仅要站起来,还要“立”起来,更要强大起来,我们要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伟大领袖的振臂一挥,唱响了我国向航空航天业进军的号角,也拉开了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存亡”的大决战。
当钱学森在美国看到报纸报道的中国军人抗美援朝的新闻后,愤慨地说道:“无耻,无耻!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简直就是在屠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在与美国最现代化的武器较量……”这也应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刚刚成立的新中國尽管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条件异常艰苦,可是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海外游子,都纷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物质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回到祖国的怀抱,用他们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那样艰苦的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胸襟和气度,让人敬佩,科学家们舍己为国的精神让人感动。
发愿
读完该剧的剧本,我深深地知道,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使命,我有义务将这样一部好作品奉献给观众,让亿万中华儿女一起感受一下那段岁月带给我们的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永远延续下去。
作为该剧的导演,熟读剧本后我明确了创作基调:如果说“国家命运”关乎民族未来的话,那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恰恰证明了国家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拍好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也就拍好了“国家命运”。 因此,我要将该剧的创作焦点集中在人物个体身上,力求把每一个人物拍得真实、生动、鲜活,我要让自己真正回到那个年代里去感受,去拍摄。
那一刻,我就在心里默默发愿:一定要将该剧拍成一部展现中华民族高风亮节与高尚精神的史诗;一部讴歌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佳作;一部呈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巨幅史诗画卷。
拍摄
《国家命运》于2011年6月下旬在新疆马兰开机拍摄,历时近三个月辗转甘肃酒泉、北京、河北等地取景,最后于北京杀青。
作为该剧导演,我在拍摄前跟演员和主创围读剧本时就反复强调,剧本中每一个人物都要力求真实,深挖情感,摒弃“假大空”。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于镜头的运用也跟以往的电视剧有所区别,在画面上要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情感。
该剧拍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聂荣臻。在该剧拍摄之前,极少有大篇幅介绍聂荣臻的影视剧作品,而该剧可以说是对聂荣臻元帅的一次全面展现,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两位编剧,是他们让观众了解了真实的聂荣臻元帅。
演员谢钢在剧中饰演聂荣臻元帅,为了演好聂帅他做了不少功课,拍摄前特意到聂荣臻女儿聂力将军家拜访,聂力将军送给他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父亲》。谢钢说:“《我的父亲》让我看到了聂帅的许多面,他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聂帅,更是有着深沉情感的聂帅。”正是由于谢钢对角色的准确把握,最终他饰演的聂帅得到了聂帅女儿聂力将军的高度称赞。的确,聂荣臻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为“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体现该剧所折射出的中国精神,为了让观众在荧屏上观看时有真实感和现场感,在马兰和酒泉拍摄时,群众演员全部由部队的战士出演。
每天五点钟,剧组大队就集结出发了,导演组的专用车是一辆猎豹越野车,司机是一名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把车子擦得锃亮,永远面带微笑,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军人的优良品质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由于新疆日照时间比较长,每天的日戏可以拍摄到晚上十点钟,又适逢夏季,蚊虫较多,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为了尽快保质保量地完成拍摄任务,剧组基本上每天都会拍摄到没有天光时才收工。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全体演职人员却都是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人喊累,因为大家都觉得能够参与拍摄这样一部作品,是一种荣誉。
记得开机第一天拍摄七名战士巡逻的戏份,这七名战士后来一直被我们剧组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七勇士”。“七勇士”中四人为解放军战士扮演,对于有人问我为何要选择没有一点表演基础的战士来完成这样的戏份时,我的回答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正好符合剧中的人物。由于此场戏需要在沙漠拍摄,本身风沙就大,可是出于剧情的需要还需用鼓风机制造更大的风沙,当拍摄开始时,鼓风机吹起的风沙直接吹到演员的身上,飞进演员的眼睛里,可是全体演员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根本无惧风沙,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在新疆拍摄的场次,基本都是大场面,战士们不仅参加演出还帮助剧组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很多现场的场务工作,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他们,感谢最可爱的人。
在拍摄一场保卫驻地帐篷和物资不被风沙吹走的戏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个鼓风机制造的风沙猛烈地吹着,演员们忘我地出演,当我喊停的时候,现场一片安静,大家互相看看,继而都笑了起来,原来大家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都变成“沙子人”了。正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好戏,造就了该剧宏大的气势和无比的真实感。
在新疆拍摄时正是盛夏,可是剧本中却有寒冬的戏,为了拍摄出真实的寒冬场景,创作团队辗转多地找景,最后锁定盐湖。白白的盐湖看起来的确很像盖了一层薄薄的雪。拍摄冬天的场景戏份时,我们用造雪机配合拍摄,再加上演员都穿着厚厚的冬装,最后呈现出的画面无比真实。
监视器前面的我经常泪流满面,感动于科学家们无私的付出,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惜隐姓埋名,与家人分离,甚至于饿着肚子也不停下科研的脚步;感动于监视器里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演员们忘却了自己活成了角色,使这段历史能够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该剧大场面众多,在当时还没有航拍条件的时候,我和部队领导协商能否派出直升机支援我们,领导二话没说给我们派了直升机。为了拍出磅礴的气势,摄影师将自己绑在直升机上,完成了上千人的大场面的拍摄,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演员胡亚捷说:“我是带着敬畏的心情进入剧组,进入钱学森的。”为了形象上更贴近钱学森,他不惜剃掉了部分头发和半个眉毛,这种敬业精神值得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学习。
演员王东辉为了拍摄一场在沙漠里渴了很久终于看到水源的一场戏,将自己饿着渴着,最后硬是在镜头里喝着沙漠水窝子里的脏水,现场人员无不动容。是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们这样为了角色牺牲自己呢,我相信是“两弹一星”的精神力量。
剧中人物方平和秦小阳在酒泉,为了导弹能够顺利上天,他们每天都是将孩子用绳子拴在屋里再去工作,有一天孩子独自离开家,走进了茫茫大漠,被沙尘暴埋进了沙漠,要不是挖出来的及时,孩子命就没了。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精神,才造就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奇迹。
很多参加“两弹一星”项目的同志直至死去还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事情,可是他们依然为此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祖国的未来,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的杂念,只是拼搏和奉献。有谁知道旷野和沙漠里有多少胡杨镌刻的墓碑?又有多少人知道墓碑背后的故事?正是因為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这些我们都应该铭记。
当今社会,饿肚子是极其少见的事情,可是在那个年代,马兰和酒泉的同志们却经常饿着肚子在工作,甚者连树叶都没得吃。记得拍摄邓稼先将家里的一盒饼干拿给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吃的时候,现场的演员们都热泪盈眶,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不易和艰辛,情感是由衷而发的。
拍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时,现场五百多名战士一起欢呼,他们的热情是由心而发的,尽管现场紫外线强度非常高,可战士们在拍摄了多条后仍然热情不减,因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明白第一颗原子弹的炸响意味着什么!
8月份剧组转至河北涿州基地进行拍摄,在第一天拍摄周恩来戏份的时候,我与扮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刘劲还对拍摄场景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相谈甚欢,演员的这种创作热情让我深受感动,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大事,在做一件有益于后代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周总理为了我国的核事业和导弹卫星事业的确是呕心沥血。记得有一场戏是周总理请几位科学家们吃饭,桌子上只有四个菜,周总理看着面前的科学家们狼吞虎咽地吃着,不由得热泪盈眶。科学家们吃完饭走后,周总理看着桌子上空空的盘子和粒米未剩的碗,他老人家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记得周总理自言自语地说道:“没有一个肉菜啊,我对不起他们。”在拍摄这场戏的时候,现场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流下了热泪,甚者有人在拍完后直接哭了起来。
8月份剧组转至北京拍摄,有一天在首钢旧址的拍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首钢的后山上,蚊子是出奇的多,隔着裤子都能咬透,而且就算喷上驱蚊水过一会儿也就无济于事了,所以那天剧组人员基本都被咬了一身的包。记得当时现场有演员打趣地说道:“今天我们穿这身衣服可是赚便宜了,再多的蚊子也咬不透!”因为演员们都穿的军装,的确是咬不透,可是咬到脸就麻烦了,为了不让蚊子咬到演员的脸而影响拍摄,每个演员身边都有两名工作人员随时用扇子扇着。现在每每想起那天的蚊子,身上还会不由自主地发痒。
在那样的年代,科学家们就算是男女之间彼此倾慕,也只能放在心里,因为他们知道国家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只有国家强大了,中国人才能真正“站起来!”正是这种舍弃小爱,无私地将青春献给祖国的精神,才谱写出了“两弹一星”的恢宏篇章!
收获
该剧于2012年9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播仪式,聂力将军、丁衡高将军和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们都出席了仪式,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神九飞天的三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也到了现场。同年10月7日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一经播出便反响巨大,好评如潮。看到该剧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我心情很是激动,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以后的拍摄生涯里坚持拍好剧的信念。
该剧播出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专家们的评论:“该剧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达到了表现‘两弹一星’题材创作的一个新高度,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具有史诗品格的电视剧艺术精品,是一部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视作品,更是一部集思想、艺术和故事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果然,该剧不负众望先后获得飞天奖一等奖,金星奖特别奖,牡丹奖一等奖,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节优秀电视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囊括了中国电视剧全部最高奖项。
铭记
其实,我们不需要记住该剧获得了多少奖项,应该铭记的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这23个人,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当然,还有许多的无名英雄,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把“两弹一星”精神刻进了历史里,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璀璨的历史,一起书写共和国新的篇章。
后记
虽然该剧拍摄完成已经七年有余,可是每每回味起来我总是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关乎“国家命运”的峥嵘岁月。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弘扬民族正能量,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想写的太多,也许几天都写不完,我也知道,写的再多也写不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和科学家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仅以此寥寥数笔表达我对那段岁月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