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截取最有用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崭新时代。信息技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以计算机、智能CAI、Internet、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近几年,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西部中小学的实施,开通卫星传送教育资源的渠道以来,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比以往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教学信息资源,搭建了更好的教学平台;激发了广大教师不断地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追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信息资源的界定
这里的“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软件素材、智能CAI、信息积件(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它是课件的半成品,其内核是主要体现在基元性和可积性)。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对教学信息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其作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经过有机组合、重构,使之相互融合,在整个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创新教学模式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提出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讲、读、写、练)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探索信息技术及其资源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教学,这已经在暗示和鼓励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重构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中小学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系统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
新一轮课改促进新的教学模式诞生。新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程只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水平,而不像过去那样规定具体的知识点,在提出目标要求的同时,还附有活动建议和参考案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的可能性,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学习留出空间,以此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动力,实现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两位一体的,代表了人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内在的欲望,就会采用一种马虎应付的学习策略,称为表层式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内在的兴趣和欲望,就会努力地进行思考探索,称为深层式的学习方式。表层式的学习效果差,最多是对知识有一些表面的了解;深层式的学习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来源,理解知识的含义,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的教学设计,核心的核心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特殊性、特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一些疑难,关键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这样一方面可创设情景,将课堂上不可见的事物变为可见的事物,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去观察和领会历史事件,去观察宏观的和微观的世界;另一方面可将学生引入虚拟实验室,通过他们自主理、化、生实验(这里不是说用虚拟实验室去代替真实的实验),去体验认识和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性(特别是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很多人是望而生畏,虚拟实验室就可以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学生可以大胆地做实验),从而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观,养成正确操作实验和科学办事的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素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及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软件资源等,通过意义建构获得。”而计算机、网络、智能CAI、积件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习,处理信息,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边抓紧学习,一边深入实践与理性探索,互动升华,悟出许许多多有时代价值的新思路、新方法。把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概括、提炼,探索出信息技术整合中小学课程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供借鉴或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索,以利于教师把握好所任学科的创新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能够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如图1所示,该“模式”有以下几层涵义。
1)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创新教学设计关键在以人为本,好好把握“人本资源”(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应该熟悉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和认知规律,便于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再就是教师本人的知识积淀与教学水平,以及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驾驭“资源”的能力。
3)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教师能够把握有关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很好地驾驭教材。
5)教师有较强信息素养,熟悉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并能够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运用。
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7)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8)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述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9)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反思,调整学习思路,创新学习方法的机会。
10)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截取最有用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崭新时代。信息技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以计算机、智能CAI、Internet、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近几年,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西部中小学的实施,开通卫星传送教育资源的渠道以来,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比以往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教学信息资源,搭建了更好的教学平台;激发了广大教师不断地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追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信息资源的界定
这里的“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软件素材、智能CAI、信息积件(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它是课件的半成品,其内核是主要体现在基元性和可积性)。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对教学信息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其作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经过有机组合、重构,使之相互融合,在整个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创新教学模式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提出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讲、读、写、练)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探索信息技术及其资源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教学,这已经在暗示和鼓励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重构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中小学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系统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
新一轮课改促进新的教学模式诞生。新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程只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水平,而不像过去那样规定具体的知识点,在提出目标要求的同时,还附有活动建议和参考案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的可能性,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学习留出空间,以此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动力,实现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两位一体的,代表了人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内在的欲望,就会采用一种马虎应付的学习策略,称为表层式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内在的兴趣和欲望,就会努力地进行思考探索,称为深层式的学习方式。表层式的学习效果差,最多是对知识有一些表面的了解;深层式的学习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来源,理解知识的含义,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的教学设计,核心的核心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特殊性、特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一些疑难,关键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这样一方面可创设情景,将课堂上不可见的事物变为可见的事物,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去观察和领会历史事件,去观察宏观的和微观的世界;另一方面可将学生引入虚拟实验室,通过他们自主理、化、生实验(这里不是说用虚拟实验室去代替真实的实验),去体验认识和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性(特别是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很多人是望而生畏,虚拟实验室就可以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学生可以大胆地做实验),从而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观,养成正确操作实验和科学办事的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素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及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软件资源等,通过意义建构获得。”而计算机、网络、智能CAI、积件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习,处理信息,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边抓紧学习,一边深入实践与理性探索,互动升华,悟出许许多多有时代价值的新思路、新方法。把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概括、提炼,探索出信息技术整合中小学课程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供借鉴或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索,以利于教师把握好所任学科的创新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能够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如图1所示,该“模式”有以下几层涵义。
1)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创新教学设计关键在以人为本,好好把握“人本资源”(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应该熟悉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和认知规律,便于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再就是教师本人的知识积淀与教学水平,以及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驾驭“资源”的能力。
3)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教师能够把握有关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很好地驾驭教材。
5)教师有较强信息素养,熟悉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并能够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运用。
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7)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8)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述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9)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反思,调整学习思路,创新学习方法的机会。
10)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截取最有用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