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痴狂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蒋妨的《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霍小玉因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性格,这为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一定的伏笔。总的来看,霍小玉的悲剧不仅仅是爱情悲剧,其命运、性格以及社会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霍小玉;性格;命运;悲剧
  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其中不乏男女情爱,爱恨别离的故事,霍小玉就是其中的一位。士之耽兮尤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坠入爱河的霍小玉终也逃不过这句古语,对李益如痴如醉,无法自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位令人佩服的为爱痴狂的女子,最终的结局却令人惋惜不已,仔细探究我们便可发现,小玉最后的悲剧结局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爱情悲剧,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一、命运悲剧
  史铁生曾说过:“关乎命运,休问其公。”命运的安排往往是冥冥之中不言而喻的,可造化偏偏弄人,才惹的这凡世间呈现出种种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人挂念不已。
  卑微的身份,高贵的灵魂。霍小玉是霍王李元轨的小女儿,可是因为母亲身份地位的卑贱,无法正大光明的从父亲之姓。霍小玉“资质浓艳”宛如“仙女,谪在下界”,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管弦之暇,雅好诗书”,于是霍王将小玉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身处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小玉又备受父亲的疼爱,一切可谓顺风顺水。可是好景不长,这幸福的一切均在霍王死去后化为泡影。由于小玉的母亲原是王府的一个婢女,身份地位比较底下,所以在霍王离世后,“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因分与资财遣居于外,易姓郑式,人亦不知其王女。”无奈至终,母女二人流落教坊。由王府千金的尊贵身份,沦为地位卑贱的教坊女子,小小年纪的霍小玉就经历了这么不幸的遭遇,尝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落魄的境地,矢志不渝的爱。霍小玉为了寻找李益“资用屡空”,最后实在走投无路时她令侍婢浣纱把当年父皇送给自己的紫玉钗去当掉。正巧被老玉工撞见,当老玉工听到浣纱诉说小玉“家事破散,失身于人,夫婿昨向东都,更无消息,邑怏成疾,今欲二年,令我卖此,贿遗于人,使求音信”时,不禁为霍小玉的不幸遭遇伤感的潸然泪下。此时最伤感的莫过于小玉了,经历了最好的也能欣然承受最差的, 一切只因矢志不渝的爱。
  二、性格悲剧
  清醒又沉迷。“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试于天官。”这样的出身可谓富贵,不光如此,李益还颇富才华,风流倜傥,“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小玉的清醒即表现在此,关于李益的这些霍小玉清楚的知道,而且对于自己的处境她也十分明了。“妾本倡家,自知非匹”,她知道像她这样的一个沦入倡门的女子,在当时等级森严讲究门第的社会,是不可能和有地位有才学的李益擁有幸福的爱情的,但她还是大胆的迈出了追求的脚步。
  接着,当霍小玉和李益相识并相交后,她以为幸福的爱情已然降临,但也清楚的认识到,这样的幸福是暂时的,触不可及的。“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她爱李益因慕其才而起,而李益则由色起,并非情爱。可美貌年轻能有几年?每每想到这儿小玉都忧愁不已。她清醒的认识到眼前的虚轻的幸福,耳边当初的盟誓都是不可靠的,但仍痴迷执着,选择了对爱情抱最后的期望:共度八年,之后出家奉佛。霍小玉太过痴情,这也造就了她又一次的沉迷。
  最后,当李益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娶表妹卢氏时,狠心的李益连个安慰好话都没有给小玉。即使小玉知道了她和李益不可能走到最后,还是没有理性的约束自己。在李益消失的一段时间,她“数访音信”,结果是“虚词诡说,日日不同”,接着“博求巫师,遍询是巫”,结果“怀忧抱恨”一无所获,最后再思念的煎熬中“羸卧空闺,遂成沈疾”。情至深切,不过如此。
  坚定又自卑。霍小玉被赶出王府后,前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借个人的努力坚定的与命运抗争。她不甘沦落,与晴雯一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追求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当鲍十一娘介绍李益的情况给小玉的时候,她非常的欢惬,可是当李益真正的出现她面前的时候,她又产生了自卑感。因为自己已然逝去的王府千金的身份,因为自己现有的倡门女子的地位。敢爱有追求而又羞涩胆怯,这样的性格也是导致后来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悲剧
  良贱不通婚。一切悲剧作品的终极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社会根源。霍小玉的故事发生在中唐时期,一个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时代,即便这样,唐代社会阶层仍分为“良人”与“贱人”,《唐律疏议》 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即疏,何宜配合。”也就是说,只有同一阶层的人才能够互通婚姻,否则会有严格的处罚。李益与小玉相识之日即是他考中进士,等待下级考试授予官爵之时,如果李益与身为娼妓的霍小玉成婚,那么等待他们的不仅是处罚,李益的官爵也会化为虚无。因此,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聪明的霍小玉清楚的知道他们两个的处境,没办法委曲求全,因为她舍不得李益遭罪。所以这无疑造成了霍小玉的忧虑,更加剧了她性格上的悲剧性。
  封建婚姻等级门阀制度。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这样包办的封建婚姻制度符合家族的利益,也符合封建等级制度。尤其在当时“崔李卢郑王”五大家族势力强大,人们以能与五大姓结婚为荣,所以也不出所料李益的母亲会将李益的表妹卢氏许配给他。这样看来,霍小玉和李益的身份地位在当时确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相信聪慧的小玉也早已认清这一点,但她仍然抱有一丝的幻想,保留着自己内心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很美好,但缺乏生命力。
  四、结语
  “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或许就是霍小玉毕生执着追求的境界。可由于命运、性格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使得她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总的来说,霍小玉的一生跌但起伏,不失光彩可又时时处处充满了悲剧性,有些是注定的,有些是经酝酿造成的,从而使得霍小玉的悲剧形象意义深刻而久远。
  参考文献:
  [1]林骅。王淑艳,《新唐传奇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52.
  [2]郭金艳《试论<霍小玉传>的悲剧根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4月第2期.
  [3]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 第14卷)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4]《等级制度下婚姻与幸福的背驰——<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新探》柳卓霞 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3月.
  [5]《唐传奇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1983年.
  作者简介:秦玥(1993-),女,河南焦作人,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选取了安妮·勃朗特的《女房客》为研究文本,从宗教原型思想上分析了该部小说所表现出的宗教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意象:宗教绝望者,迷途的羔羊,以及宗教救赎者。通过分析从而揭示了安妮的宗教观和展示了宗教对她的影响。  关键词:安妮·勃朗特;《女房客》;宗教意象  一直以来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信仰和拯救的问题是严肃和永无止尽的(Frawl
期刊
有一阵时间,情绪低落,苦思无果,遂埋头读书。不曾想到,不但心情如花开般馥郁、明朗,而且仿佛上升到了一个清静无为的境界,通体舒泰。  当与他人谈起这段感受时,有人询问我:使你心情好转的是那一本书呢?我顿时结舌。真的,我回答不出确切是从看哪一本书开始,心情变得好转起来。只觉得,自己和时间一起沉侵在书之海洋里的那段日子,如同在一个密林里穿梭,寻找,林中仿佛处处是路,又似乎路路看不到尽头。我没有固定方向,
期刊
摘 要: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分布于云南省东南部等。长海,和许多普通的壮族村寨一样,有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中,长海面临着传统文化的保留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迫切性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长海;遗忘;壮族村寨;文化;替代   一、长海概况  1.地理位置。长海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八宝镇,地处广南
期刊
摘 要:在翻译法国诗歌时,由于文字体系、语体风格、文化体系的不同,要得到一篇“形神具备”的译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以Verlain的Chanson d’automne (《秋歌》,程曾厚译)为例,分析诗歌翻译中在文字、文学和文化方面存在的难题以及解决对策,从而证明即便存在遗憾,但诗歌翻译是可能的。  关键词:诗歌翻译;困难;可能性  一、诗歌翻译的困难——文字、文学和文化  首先,不同语系的语言在
期刊
摘 要:《高力士外传》对开元理乱的历史叙述,以及从中透出的历史认识是十分独特的:唐玄宗那些后来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另外,它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  关键词:《高力士外传》;历史认识;性格缺陷;太监;外族  《高力士外传》无疑是一篇具有“史才”的唐传奇,虽然它并非是一篇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作者郭湜根据与高力士的多次交谈整理而成的笔记小说,它“自
期刊
摘 要:阮籍的《咏怀》诗,形象地反映了阮籍内心反复凌乱的情感,深隐着浓烈的伤逝情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咏怀·其三十二》的分析,再结合其他咏怀诗,来审视阮籍的痛苦人生。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伤逝  阮籍,“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正始时期最重要的诗人。阮籍三岁时,父亲过世。但幸运的是曹魏并没有抛弃阮瑀所余孀孤,而是念及旧情照顾有加。因此阮籍对曹魏政权是感激和忠诚的。正始以后形势遽变,司马氏把持政
期刊
池莉的《爱恨情仇》依旧聚焦于普通民众,这次的对象是社会底层的农民及农民工。作品主要依靠两条主要线索来展开即现在和过去。如果细化可以分为三条分别是顾大命的过去、顾大命的现在及顾大命之子陈富强“寻母”。作者将现在和过去交替叙述,蒙太奇的手法,让作品变成一幕幕。对于作者来说这或许是一次新尝试、新突破但是交替叙述容易给人一种错乱琐碎的感觉。  《爱恨情仇》的主角之一名叫顾命大,看到这个名字,就可以预见她的
期刊
一、中国教育的历史沿袭  中国的教育制度早已有之,从官学到私学,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孔子之前,官学主要只为贵族而设。孔子之前,亦有创办私学的郑国伯丰子和郑析。孔子时,亦有名声很响的少正卯,但真正的教育集大成者,应首推孔子。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主张,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和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使文化修养与品德修养二者并行发展。正是因为有
期刊
一、“自恣法”的传统  道宣律师于《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对自恣有精炼的说明:“九旬修道,精炼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宜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1]自恣法是出家众在团体共同修行结束后,自我反省在团体修行中暴露出的过失之处,并请同修来帮助自己指出过失的做法,由此得以总结经验教训,忏悔除罪,回复清净,利于未来修行。  道宣律师
期刊
摘 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由普希金于1823—1830年间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这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普希金通过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写出了俄国当时一代贵族青年所共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可以说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始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