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较大,因此劳动力供给处在绝对过剩状态,这种劳动力宏观形势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的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在经济下行波动时其压力更趋强劲。在这种背景下就业资源更显珍贵,然而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出现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突出的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矛盾。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这一理论用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发现其不对称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有一定认识,但对职业选择、市场需求状况不是完全了解;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自己所需人才有清楚的定位,但对毕业生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并不了解。为了达到目的,双方都会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博弈。一方面毕业生为了迎合单位用人需求,在简历制作和面试准备上投入较多,刻意突出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考察毕业生是否胜任所需岗位,在招聘环节会增加各种能力的考核。
二、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学生的弱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毕业生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并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获得较少的收益。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由于获取招聘者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加之供过于求的人力市场造成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压力较大,求职信心不足。因而,一方面造成毕业生与岗位匹配程度低,另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常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与条件、工作强度与时间等方面侵害学生权益,而学生则无力或无法维权。甚至还有部分不良企业利用学生的弱势地位进行诈骗。
(二)用人单位的无奈
表面看似处于强势的用人单位,对于其中真正的需求者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谋到一个较好的单位,毕业生往往从服装到成绩单、从做学生干部经历到社会实践证明等方面挖空心思层层包装,使用人单位良莠难辨。招聘到的员工到了岗位上才发现不适合,造成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的不适。这既影响毕业生本人和培养学校的信誉,也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无经验求职者的积极性,更造成社会本就有限的就业资源的浪费。这种不对称,导致就业资源向名校的学生聚集,造成就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现象。
(三)学校的两难处境
学校的本质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大学理应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人才需求是多样性的,需要学校认真培养、严格管理、客观评价,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匹配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中立地位,应该客观公正地提供和评价学生信息。但是,社会媒体评价导向、政府评价导向和家长的要求决定了学校必须成为销售方、促销者,美化、包装自己的毕业生,甚至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坚持培养标准,关注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也不一样。大学要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就必须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做到与时俱进。但大学的教育不能只是为了配合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更多的应该是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来考虑。这种考虑首先是以质量为出发点的。正如斯宾塞在《劳动市场的信号》中表述的: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当它们不能直接了当地传达其个人偏好或意图时,“信号法”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名牌商品向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是:它是一种高含量的创造。因此,不能因为社会简单地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就对学生放宽标准,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2.努力搭建信息对称的就业平台
建立适合学生的用人单位库。每所高校都会有一些常年合作的用人单位,学校应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大全,按照需求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查阅。同时,也可按照信誉度分类,让学生能清楚了解到哪些单位信誉度良好,哪些单位信誉度较差。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组织招聘会、宣讲会时,要强调对应,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专场招聘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与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的专场旅游招聘会,另一类是以外贸外事为主的招聘会。组织活动之前,学校通过校园各类信息渠道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条件。因此,招聘单位人才需求指向性很强,应聘学生的目的性很强,成功率因而较高。
3.建立与高中衔接的客观全面的学生信息库
目前,高招录取已实现网上招生,新课改使得高中学生电子档案增加了综合素质信息。大学现在需要认真研究技术上如何与中学电子档案接轨,内容上如何使大学的素质教育在高中的基础上得以衔接并发展,使大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科技成果等成长信息得到充分而客观的展示。同时,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因为诚信是做人之本,是单位的用人之根。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学生的相关信用记录,如学费缴纳、贷款偿还、图书借还等方面,通过细节使用人单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二)政府层面
1.规范企业招聘、录用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制度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真实、详细、全面的信息;其次,加强和推进用人单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场主体不愿或不能获取的旨在增强优势的信息,以缩小市场主体间的信息差异;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人单位和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2.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中介组织
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业机构来调节、平衡各方的信息交流。政府应培育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和各级各类管理教育运行活动的中介性机构,与政府及专业组织进行合作,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多种服务,充分发挥其信息搜集、整理、过滤的作用,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政府要对中介组织进行引导和规范,实现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互动。目前,各地都建立了得到政府部门某种程度支持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半民间组织,但由于规模小、业务单一、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以及管理经营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这类组织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从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企业中培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力量,采取委托、资助等支持手段使其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同时加以监督和规范。这样,既节省政府的投入,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信息的效能,使这类民间机构成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政府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对称,为服务社会。
3.引导社会评价导向
目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应该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及时调整社会舆论导向和评价导向,建立健全一套高校就业工作考评体系,使就业工作从单纯的“提高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学生成长”转变。
(三)学生层面
1.注意积累,充分准备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就业网、就业指导课、讲座、橱窗等,学习求职技巧、生涯规划、心理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尽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2.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在了解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动态和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的同时,大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特点,对自己的专业背景、市场供求、自身性格和能力有准确的评价,才能在择业过程中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价值。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使信息顺畅地交互已成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就业工作中信息效能的提高,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最易见到效果的一环,因此,信息建设应得到更大的重视并先行一步。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就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这一理论用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发现其不对称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有一定认识,但对职业选择、市场需求状况不是完全了解;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自己所需人才有清楚的定位,但对毕业生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并不了解。为了达到目的,双方都会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博弈。一方面毕业生为了迎合单位用人需求,在简历制作和面试准备上投入较多,刻意突出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考察毕业生是否胜任所需岗位,在招聘环节会增加各种能力的考核。
二、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学生的弱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毕业生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并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获得较少的收益。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由于获取招聘者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加之供过于求的人力市场造成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压力较大,求职信心不足。因而,一方面造成毕业生与岗位匹配程度低,另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常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与条件、工作强度与时间等方面侵害学生权益,而学生则无力或无法维权。甚至还有部分不良企业利用学生的弱势地位进行诈骗。
(二)用人单位的无奈
表面看似处于强势的用人单位,对于其中真正的需求者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谋到一个较好的单位,毕业生往往从服装到成绩单、从做学生干部经历到社会实践证明等方面挖空心思层层包装,使用人单位良莠难辨。招聘到的员工到了岗位上才发现不适合,造成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的不适。这既影响毕业生本人和培养学校的信誉,也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无经验求职者的积极性,更造成社会本就有限的就业资源的浪费。这种不对称,导致就业资源向名校的学生聚集,造成就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现象。
(三)学校的两难处境
学校的本质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大学理应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人才需求是多样性的,需要学校认真培养、严格管理、客观评价,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匹配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中立地位,应该客观公正地提供和评价学生信息。但是,社会媒体评价导向、政府评价导向和家长的要求决定了学校必须成为销售方、促销者,美化、包装自己的毕业生,甚至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坚持培养标准,关注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也不一样。大学要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就必须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做到与时俱进。但大学的教育不能只是为了配合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更多的应该是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来考虑。这种考虑首先是以质量为出发点的。正如斯宾塞在《劳动市场的信号》中表述的: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当它们不能直接了当地传达其个人偏好或意图时,“信号法”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名牌商品向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是:它是一种高含量的创造。因此,不能因为社会简单地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就对学生放宽标准,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2.努力搭建信息对称的就业平台
建立适合学生的用人单位库。每所高校都会有一些常年合作的用人单位,学校应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大全,按照需求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查阅。同时,也可按照信誉度分类,让学生能清楚了解到哪些单位信誉度良好,哪些单位信誉度较差。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组织招聘会、宣讲会时,要强调对应,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专场招聘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与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的专场旅游招聘会,另一类是以外贸外事为主的招聘会。组织活动之前,学校通过校园各类信息渠道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条件。因此,招聘单位人才需求指向性很强,应聘学生的目的性很强,成功率因而较高。
3.建立与高中衔接的客观全面的学生信息库
目前,高招录取已实现网上招生,新课改使得高中学生电子档案增加了综合素质信息。大学现在需要认真研究技术上如何与中学电子档案接轨,内容上如何使大学的素质教育在高中的基础上得以衔接并发展,使大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科技成果等成长信息得到充分而客观的展示。同时,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因为诚信是做人之本,是单位的用人之根。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学生的相关信用记录,如学费缴纳、贷款偿还、图书借还等方面,通过细节使用人单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二)政府层面
1.规范企业招聘、录用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制度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真实、详细、全面的信息;其次,加强和推进用人单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场主体不愿或不能获取的旨在增强优势的信息,以缩小市场主体间的信息差异;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人单位和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2.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中介组织
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业机构来调节、平衡各方的信息交流。政府应培育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和各级各类管理教育运行活动的中介性机构,与政府及专业组织进行合作,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多种服务,充分发挥其信息搜集、整理、过滤的作用,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政府要对中介组织进行引导和规范,实现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互动。目前,各地都建立了得到政府部门某种程度支持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半民间组织,但由于规模小、业务单一、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以及管理经营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这类组织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从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企业中培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力量,采取委托、资助等支持手段使其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同时加以监督和规范。这样,既节省政府的投入,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信息的效能,使这类民间机构成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政府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对称,为服务社会。
3.引导社会评价导向
目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应该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及时调整社会舆论导向和评价导向,建立健全一套高校就业工作考评体系,使就业工作从单纯的“提高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学生成长”转变。
(三)学生层面
1.注意积累,充分准备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就业网、就业指导课、讲座、橱窗等,学习求职技巧、生涯规划、心理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尽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2.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在了解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动态和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的同时,大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特点,对自己的专业背景、市场供求、自身性格和能力有准确的评价,才能在择业过程中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价值。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使信息顺畅地交互已成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就业工作中信息效能的提高,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最易见到效果的一环,因此,信息建设应得到更大的重视并先行一步。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就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