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dir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在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之一是“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高强度性,所以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规律首先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而后通过科学的抽象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也是导入新课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在“机械能的转化”一节中,先做滚摆的上升、下降实验,提出问题 “滚摆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从而在上课开始就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浓厚兴趣,为本课后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或亲自设计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自己验证了某个物理规律或因为自己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而感到高兴,因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经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如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相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异感,促使他们思考,探究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巧妙凭借科技手段,让学生享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运动、磁感线以及核的裂变等。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原理时,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用实线制作光线,用虚线制作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让光线缓慢地照到再反射到人的眼睛,同时反射延长线相交于像点,在像点处制作一个虚像。讲授成像特点时,制作一个不管怎样移动物体使虚像和物体始终等大、等距、对称的效果。形象而生动,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四、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时,让学生双掌合十然后对拉,让学生从掌心来体验摩擦力的方向,然后将黑板擦用力按在黑板上拉动,让学生从黑板擦的毛的偏动方向来得出摩擦力的方向,然后再通过分析,与学生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有必要把历史引入教学中,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论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只有当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中对磁角的论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面,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巧妙凭借科技手段,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以及物理学史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推动其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精心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教学“良性”互动。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转型使旧有价值评判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上对青少年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增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多数中小学纷纷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一。本文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途径、教育体系的构建、运作方式、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结合泉州洛江马甲中心小学的具体实践经验,归纳出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
期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大胆地发现、探索、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原样才能变成写作的材料。同样道理,写作不能照抄所阅读的作品,只有通过自己对所读作品的感悟,才能吸取作品的各种精华,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生活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通过感悟,才能形成自己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悟是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
期刊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中要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渗透“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要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倡导探究式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养呢?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
期刊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有了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营造创新氛围极其重要
期刊
近来,一说到家教或学习方法,我总喜欢从“五”个方面来推介自己的观点,如《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五要素”》《惩罚孩子懒惰的五点建议》等。“五个条目”往往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又易于被人接纳和记忆,所以,培养想象力问题,我也采用“五法”来说。  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力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生成教学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预设,注重过程,利用“出错”等课程资源创设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    生成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依据的、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顺应学生学习问题的展开而获得教学成功。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课堂还
期刊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和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十几年来,在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然而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还必须在考试模式上加以改革,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期刊
它位于欧洲的心脏部位,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它盛产哲学家和艺术家,它是现代重工业强国,它引领着世界尖端技术的潮流;它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同样的失败,却同样成为两次战后崛起最快的国家,在这个令人匪夷的现象后潜藏着这个民族特有的坚强斗志,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意志,总结他们这个民族中的闪光精神,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这要从德意志崛起谈起。提起德意志,一定要提到“日耳曼”这个词汇,它先于“德意志”
期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然而,对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如何引导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处理好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