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大胆地发现、探索、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记得我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这句产生疑问,他们说:“这句看似矛盾,按照常理,像格罗培斯这样的世界建筑大师,资历深,经验多,路径设计岂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还‘大伤脑筋’?”我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有道理,也很有价值,这其中有他们的“发现”,于是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他们明白了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表明格罗培斯对建筑设计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稍有欠缺就不满意,有着高度的事业心!
明白了道理,学生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呼雀跃。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如学习《祁黄羊》一课时,文中写的是祁黄羊举荐的人是解狐、祁午。这时我提问:“解狐、祁午与祁黄羊的关系都不同寻常,举荐他们必然会引来非议。难道一定得推荐他们俩,没有其他合适人选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体会。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有的同学联系时代背景,有的同学联系中军尉职责,有的同学联系悼公对祁黄羊的信任,有的同学联系文中对祁黄羊推荐人选时的慎重表情及中肯的语言描绘,有的同学联系相关资料,来说明解狐、祁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逻辑性及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教学《将相和》时,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说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你们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 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才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我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这样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如在四年级课本中有些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第一朵杏花》《祁黄羊》《黄河的主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了对话?哪篇文章是用故事来阐明事理的?哪篇文章运用比较的写法?”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乌鸦和狐狸》《普罗米修斯盗火》……引导学生续讲,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象作文。低年级孩子学完《三袋麦子》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才会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更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记得我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这句产生疑问,他们说:“这句看似矛盾,按照常理,像格罗培斯这样的世界建筑大师,资历深,经验多,路径设计岂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还‘大伤脑筋’?”我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有道理,也很有价值,这其中有他们的“发现”,于是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他们明白了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表明格罗培斯对建筑设计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稍有欠缺就不满意,有着高度的事业心!
明白了道理,学生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呼雀跃。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如学习《祁黄羊》一课时,文中写的是祁黄羊举荐的人是解狐、祁午。这时我提问:“解狐、祁午与祁黄羊的关系都不同寻常,举荐他们必然会引来非议。难道一定得推荐他们俩,没有其他合适人选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体会。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有的同学联系时代背景,有的同学联系中军尉职责,有的同学联系悼公对祁黄羊的信任,有的同学联系文中对祁黄羊推荐人选时的慎重表情及中肯的语言描绘,有的同学联系相关资料,来说明解狐、祁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逻辑性及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教学《将相和》时,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说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你们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 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才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我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这样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如在四年级课本中有些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第一朵杏花》《祁黄羊》《黄河的主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了对话?哪篇文章是用故事来阐明事理的?哪篇文章运用比较的写法?”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乌鸦和狐狸》《普罗米修斯盗火》……引导学生续讲,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象作文。低年级孩子学完《三袋麦子》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才会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