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群孩子,虽然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条件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行为要比实际年龄老成得多。我们习惯上称这种言行举止过早成人化的孩子为——小大人。
形形色色的“小大人”
(一)我是班上的大美女
妮子今年5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妮子平时最爱穿漂亮的衣服,还喜欢边照镜子边将妈妈的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妮子觉得化过妆后的自己特别美。有一次,妮子趁家里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将自己额前的头发剪齐,因为她看到电视上的阿姨是这种发型。
(二)公园里的好孩子
晨晨班的老师带小朋友们到公园里春游。他们先来到猴馆,许多小朋友一见到顽皮的猴子,就将自己带来的食物扔过去逗它们玩。“你们不可以这样做,猴子吃了会生病的!”晨晨一本正经地讲,但其他小朋友一个也不听他的。他们来到草地上,别的小朋友都坐到了草坪上,只有晨晨一个人还是站在那里周为他怕压坏了小草,也怕弄脏妈妈辛辛苦苦洗干净的衣服。好朋友君君见晨晨没饮料,便将自己的饮料递给晨晨,晨晨连连摆手说:“不可以随便吃别人东西的!”春游结束了,大家玩得都很开心_只有晨晨一个人闷闷不乐。
(三)懂事的静一
四岁半的静一是班上最乖的男孩子。放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总喜欢到门口的超市里买好东西吃,但静一好像对什么零食都不感兴趣。只有一次放学的时候,老师远远望见静一站在门口指着卖冰糖葫芦的人说着什么,他妈妈在边上摇了摇头,静一就一声不响地跟着妈妈走了。老师后来才知道,静一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他家里的生活很困难。
(四)爱拍马屁的阿帅
三岁的阿帅上幼儿园了,妈妈看他每天回家后情绪很好,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只是最近阿帅老是要家里人买口香糖带到幼儿园。妈妈感到很奇怪,阿帅可是不喜欢吃口香糖的,于是就问阿帅,这才知道他们班陈老师的女儿和阿帅同班,阿帅为了讨好陈老师,就经常送口香糖给她的女儿。妈妈感到很好笑,在家里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阿帅竟然也学会巴结人了。但是,另一件事却有些让妈妈哭笑不得。一天,妈妈到阿帅的班上去接阿帅,却发现阿帅正在趁陈老师不注意,用自己的手帕为老师擦拭鞋子呢。四个因素造就“小大人”
孩子成为“小大人”,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从长远角度来看绝对有弊无利。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孩子本身的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孩子生活环境的成人化。
从出生起,孩子便开始了与社会的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讲_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孩子与社会不断磨合的过程。但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却不容乐观,愈来愈浓厚的商业气息几乎弥漫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那种理想中的童年只能出现在极少数的电影电视里。在家里,他们通过有线电视知道“我要喝娃哈哈AD钙奶”,我要吃“旺仔小馒头”,拨**弓码可以参加摇奖,到大街上,孩子们刚刚学会的一两首童谣早已被流行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等歌声所淹没;就是有幸参加电视台直播节目,他们也得学着大人的样子装酷,而他们在电视台的表现则又会成为别的小朋友们效仿的榜样。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融入了身边成人的世界。
2、家长育儿思想的功利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应当从零岁开始”,诸如此类的口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于是,在还没来得及弄明白这些口号的真正内涵时,家长们就已经开始了育儿竞赛。他们在孩子还不会扳手指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算术,在孩子还不能清晰地将话说全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学汉字学外语,他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股脑儿地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神童便出现了,有三岁识字两千的,有四岁出口成章的,有五岁能做中学数学的等等,不一而足。而更多的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之下,花几倍的努力提前掌握了一门或几门超过自己年龄所能够掌握的技能。可是,当许多家长洋洋自得于超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时,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暮气沉沉的小大人。
3、孩子纯真的思想被污染。
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是孩子的天性。大鲁不知疲倦地将屋子里的凳子搬来搬去,就是因为妈妈夸了他能干;露露在幼儿园里一口气吃完两碗面条,还要老师盛,直到最后撑得都吐了出来,仅仅因为老师说了爱吃饭的孩子是好孩子:要放学了,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清一色地将小手背在后面,只是想得到老师手中的小红花。绝大多数大人看到孩子们的上述举动会感到高兴,认为孩子懂事了。可很少会有人去想一想,孩子们的这些举止是否与他们的天性相一致;更少有人会去思考,孩子的举动对自己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益处。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童心已被一种务实的思想所取代时,我们可能还不相信,孩子的“成熟”原来竟是我们鼓励的结果。
4、部分孩子成长环境的恶劣。
在“小大人”队伍里,我们不能忽视一部分处于恶劣生存环境里的孩子们,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懂事的静一。由于一些无法克服的原因,比如爸爸妈妈离婚或死亡、经常在爸爸妈妈的争吵声里左右为难、家庭经济极端贫困等,一部分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一些与生俱来的欲望,他们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母怀里撤娇,他们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拥有自己渴望得到的玩具和食品,他们甚至得不到和别的孩子平等相处的机会。于是,在这样的压抑过程中,他们变成了一个或乖巧,或能干、或懂事的“小大人”。
和“小大人”说“再见”
孩子成为“小大人”,许多家长会感到忧虑,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下面就教大家几个让孩子“返老还童”的招式。 招式一:将孩子当人看。 对于没有将孩子当人对待,许多家长会感到委屈。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家长真正将孩子当人看的呢?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欲望的个体,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甚至不能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希望和烦恼,于是,孩子便慢慢成了大人们控制的小玩偶。尝试着将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或许会找回一个真实的“小顽皮”。
招式二:卸下孩子身上重重的担子。
人们常常会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其实现在最难做的可能就是小孩子了。小小年纪便肩负着几位大人的希望和理想,于是,他们不得不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便将来能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就是开心的玩耍,他们不得不掩盖起自己的个性以博得“好孩子”的称号,而没人告诉他们,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其实就是“好孩子”。解除孩子身上和心里的压力,我们同样会找回一个真实的孩子。
招式三:将孩子放到同伴中去。
形式上的闭塞和缺少玩伴是当代儿童的共性,许多孩子只能从电视画面上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不得不从父母身上和电视镜头里去学习自己的行为方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看起来成熟世故的“小大人”。而另一方面,向同伴学习是孩子掌握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与同伴玩耍过程中的孩子是真实的、放松的,也是充满创造力的。因此,大胆将我们早熟的“小大人”放到同伴中去,我们收回的必定是调皮的“小博士”。
“小大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真实的童年还给孩子,使“顽童”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 刘 颖
形形色色的“小大人”
(一)我是班上的大美女
妮子今年5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妮子平时最爱穿漂亮的衣服,还喜欢边照镜子边将妈妈的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妮子觉得化过妆后的自己特别美。有一次,妮子趁家里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将自己额前的头发剪齐,因为她看到电视上的阿姨是这种发型。
(二)公园里的好孩子
晨晨班的老师带小朋友们到公园里春游。他们先来到猴馆,许多小朋友一见到顽皮的猴子,就将自己带来的食物扔过去逗它们玩。“你们不可以这样做,猴子吃了会生病的!”晨晨一本正经地讲,但其他小朋友一个也不听他的。他们来到草地上,别的小朋友都坐到了草坪上,只有晨晨一个人还是站在那里周为他怕压坏了小草,也怕弄脏妈妈辛辛苦苦洗干净的衣服。好朋友君君见晨晨没饮料,便将自己的饮料递给晨晨,晨晨连连摆手说:“不可以随便吃别人东西的!”春游结束了,大家玩得都很开心_只有晨晨一个人闷闷不乐。
(三)懂事的静一
四岁半的静一是班上最乖的男孩子。放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总喜欢到门口的超市里买好东西吃,但静一好像对什么零食都不感兴趣。只有一次放学的时候,老师远远望见静一站在门口指着卖冰糖葫芦的人说着什么,他妈妈在边上摇了摇头,静一就一声不响地跟着妈妈走了。老师后来才知道,静一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他家里的生活很困难。
(四)爱拍马屁的阿帅
三岁的阿帅上幼儿园了,妈妈看他每天回家后情绪很好,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只是最近阿帅老是要家里人买口香糖带到幼儿园。妈妈感到很奇怪,阿帅可是不喜欢吃口香糖的,于是就问阿帅,这才知道他们班陈老师的女儿和阿帅同班,阿帅为了讨好陈老师,就经常送口香糖给她的女儿。妈妈感到很好笑,在家里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阿帅竟然也学会巴结人了。但是,另一件事却有些让妈妈哭笑不得。一天,妈妈到阿帅的班上去接阿帅,却发现阿帅正在趁陈老师不注意,用自己的手帕为老师擦拭鞋子呢。四个因素造就“小大人”
孩子成为“小大人”,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从长远角度来看绝对有弊无利。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孩子本身的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孩子生活环境的成人化。
从出生起,孩子便开始了与社会的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讲_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孩子与社会不断磨合的过程。但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却不容乐观,愈来愈浓厚的商业气息几乎弥漫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那种理想中的童年只能出现在极少数的电影电视里。在家里,他们通过有线电视知道“我要喝娃哈哈AD钙奶”,我要吃“旺仔小馒头”,拨**弓码可以参加摇奖,到大街上,孩子们刚刚学会的一两首童谣早已被流行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等歌声所淹没;就是有幸参加电视台直播节目,他们也得学着大人的样子装酷,而他们在电视台的表现则又会成为别的小朋友们效仿的榜样。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融入了身边成人的世界。
2、家长育儿思想的功利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应当从零岁开始”,诸如此类的口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于是,在还没来得及弄明白这些口号的真正内涵时,家长们就已经开始了育儿竞赛。他们在孩子还不会扳手指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算术,在孩子还不能清晰地将话说全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学汉字学外语,他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股脑儿地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神童便出现了,有三岁识字两千的,有四岁出口成章的,有五岁能做中学数学的等等,不一而足。而更多的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之下,花几倍的努力提前掌握了一门或几门超过自己年龄所能够掌握的技能。可是,当许多家长洋洋自得于超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时,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暮气沉沉的小大人。
3、孩子纯真的思想被污染。
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是孩子的天性。大鲁不知疲倦地将屋子里的凳子搬来搬去,就是因为妈妈夸了他能干;露露在幼儿园里一口气吃完两碗面条,还要老师盛,直到最后撑得都吐了出来,仅仅因为老师说了爱吃饭的孩子是好孩子:要放学了,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清一色地将小手背在后面,只是想得到老师手中的小红花。绝大多数大人看到孩子们的上述举动会感到高兴,认为孩子懂事了。可很少会有人去想一想,孩子们的这些举止是否与他们的天性相一致;更少有人会去思考,孩子的举动对自己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益处。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童心已被一种务实的思想所取代时,我们可能还不相信,孩子的“成熟”原来竟是我们鼓励的结果。
4、部分孩子成长环境的恶劣。
在“小大人”队伍里,我们不能忽视一部分处于恶劣生存环境里的孩子们,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懂事的静一。由于一些无法克服的原因,比如爸爸妈妈离婚或死亡、经常在爸爸妈妈的争吵声里左右为难、家庭经济极端贫困等,一部分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一些与生俱来的欲望,他们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母怀里撤娇,他们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拥有自己渴望得到的玩具和食品,他们甚至得不到和别的孩子平等相处的机会。于是,在这样的压抑过程中,他们变成了一个或乖巧,或能干、或懂事的“小大人”。
和“小大人”说“再见”
孩子成为“小大人”,许多家长会感到忧虑,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下面就教大家几个让孩子“返老还童”的招式。 招式一:将孩子当人看。 对于没有将孩子当人对待,许多家长会感到委屈。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家长真正将孩子当人看的呢?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欲望的个体,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甚至不能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希望和烦恼,于是,孩子便慢慢成了大人们控制的小玩偶。尝试着将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或许会找回一个真实的“小顽皮”。
招式二:卸下孩子身上重重的担子。
人们常常会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其实现在最难做的可能就是小孩子了。小小年纪便肩负着几位大人的希望和理想,于是,他们不得不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便将来能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就是开心的玩耍,他们不得不掩盖起自己的个性以博得“好孩子”的称号,而没人告诉他们,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其实就是“好孩子”。解除孩子身上和心里的压力,我们同样会找回一个真实的孩子。
招式三:将孩子放到同伴中去。
形式上的闭塞和缺少玩伴是当代儿童的共性,许多孩子只能从电视画面上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不得不从父母身上和电视镜头里去学习自己的行为方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看起来成熟世故的“小大人”。而另一方面,向同伴学习是孩子掌握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与同伴玩耍过程中的孩子是真实的、放松的,也是充满创造力的。因此,大胆将我们早熟的“小大人”放到同伴中去,我们收回的必定是调皮的“小博士”。
“小大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真实的童年还给孩子,使“顽童”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