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文本细读中的“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ungm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读之“细”并未如人意,忽视文本内部研究的倾向相当严重,有文本细读之名,无“细”读之实。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反思,提出一些“细”化阅读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细”化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69-1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读之“细”并未如人意,忽视文本内部研究的倾向相当严重,有文本细读之名,无“细”读之实。然而,“细”,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逐字逐句的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教师要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处,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一、只为他山有砺石——“细”之意义
  1.文本细读具有体味语言美的功能。除了语文本身的美外,其他艺术样式的美也要通过文字来表述,比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美,发现美,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智慧启迪,增长见识,明白事理。通过想象来把抽象的描叙性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这种审美过程必然要伴随着细读,在细读文本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课的这种审美功能是其他科目所难以替代的。
  2.文本细读具有交际行为的功能。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是表达接受双方凭借书面的方式进行异时异地的交际。文本被选入语文教材后,教材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成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训练的素材。从接受主体的一方看,由于表达一方的主体活动已经消隐,教材成了纯客观的理解对象,跟作者的交流只能通过文本语言进行,于是,对文本的仔细研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细”从何来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但是,這种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逐字逐句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面对阅读材料时,文本言语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1.于矛盾处生疑。文本细读,必然指向言语本身。后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罪恶的漏洞”。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
  2.于无疑处存疑。“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何不说成“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回乡偶书》中,明明是回家,为何要说“回乡”?只要教师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处、逆情悖理处和貌似无疑处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就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三、吹尽狂沙始见金——“细”之操作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关键处进行细读的方法很多,但是,归结起来,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诵读。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特指“诵读”,是出声地读。一个优秀的教师,总会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表演朗诵、名家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的爱恨情仇。记得我曾在《出师表》里用如泣如诉的声音诠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忠君之心,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喝彩。“言为心声”,诵读,就是还原人物心声,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笔者在教柳永的词《雨霖铃》时,将课文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在比较中,学生马上领悟了语言的优劣。这样的比较细读,是任何其他途径都是无法替代的。当然,比较式细读文本的方式很多,如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细读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评点。评点,即批评或批注,是读者对阅读材料有所思、有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评点,一般直接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和文本文字旁边,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一种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评点式文本细读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直接评点文本语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书页上。②借助前人的评点细读文本语言。评点能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贴着语言的丛林直抵文本深处。
  4.改写。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尤其是诗歌。这时,进行改写能够促进学生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微妙复杂的情感。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之美和凄情之苦,教师任何言语的传达都是买椟还珠杀风景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这一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