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号召力的美食指南,能把人带到任何再难找再不方便的地方吃东西。
米其林红色指南在国内还是新鲜词汇那会,在香港一页堂书店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请问有没有米其林美食指南这本书?”“米—其—林?”“M-i-c-h-e-l-i-n”(加详细解释)“哦——美芝莲!不好意思,先生,没有。”
夜晚10点,广州天河东炳胜酒家,专程从香港留了个空肚子到此吃饭的香港朋友瞄了瞄络绎不绝的食客,问:“你觉得有金融海啸吗?”答:“广东人省什么不会省掉自己的胃口。”
即使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两个地方,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当然,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吃。
看看香港电视的美食节目吧,一周七天从不缺席,从上班时间的下午都市闲情师奶学煮菜,到晚上“恶人”阿苏教全天下煮菜,从周末A台的中年妇人食游天下,到B台名人明星名食家吃给你看。真是化经济不景气的悲愤为食量。
至于米其林这窝汤,港台人早就懂喝了。当下一部反映香港上流社会生活的电视剧有一幕就是描写把米其林三星餐厅厨师请过来的排场(这部分戏的对白里香港人好像把美芝莲叫做米其林了)。拿着一本欧洲指南专程找吃的,也不在话下,先前还以此写专栏的那些专栏食家现在都不好意思再献丑了。
至于东京指南呢?如果把香港美食杂志的日本题材文章结集,估计可以出几百本港式米其林了。而且亲身体验实地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似乎更符合我们的需求。远在东京边角上的海鲜批发市场筑地可是港台人蜂拥而至的美食热点,但按米其林的标准,恐怕往后10版都难见踪迹。
香港、澳门指南呢?在这两个美食家多如弹丸的弹丸之地,还需要你外国人来指指点点。看看香港人对米其林的戏称——“车胎人杂志餐厅”就略知一二。对于全民都懂得揾食(找吃的)的港澳人来说,看看自己曾光顾过哪几家所谓米其林餐厅或许是很好的谈资,对于彷徨的地方旅游发展局来说,或许这是很好的招客噱头。
话说回来,吃米其林这套的人终究是有的。看看哪些听到美食召唤,就不远万里不怕千山万水不怕牺牲的食客,作为一本有资历的美食指南,米其林还是有号召力的。美食当前,你也就知道那个著名的轮胎人的身材是怎样炼成的了吧。
米其林红色指南在国内还是新鲜词汇那会,在香港一页堂书店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请问有没有米其林美食指南这本书?”“米—其—林?”“M-i-c-h-e-l-i-n”(加详细解释)“哦——美芝莲!不好意思,先生,没有。”
夜晚10点,广州天河东炳胜酒家,专程从香港留了个空肚子到此吃饭的香港朋友瞄了瞄络绎不绝的食客,问:“你觉得有金融海啸吗?”答:“广东人省什么不会省掉自己的胃口。”
即使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两个地方,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当然,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吃。
看看香港电视的美食节目吧,一周七天从不缺席,从上班时间的下午都市闲情师奶学煮菜,到晚上“恶人”阿苏教全天下煮菜,从周末A台的中年妇人食游天下,到B台名人明星名食家吃给你看。真是化经济不景气的悲愤为食量。
至于米其林这窝汤,港台人早就懂喝了。当下一部反映香港上流社会生活的电视剧有一幕就是描写把米其林三星餐厅厨师请过来的排场(这部分戏的对白里香港人好像把美芝莲叫做米其林了)。拿着一本欧洲指南专程找吃的,也不在话下,先前还以此写专栏的那些专栏食家现在都不好意思再献丑了。
至于东京指南呢?如果把香港美食杂志的日本题材文章结集,估计可以出几百本港式米其林了。而且亲身体验实地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似乎更符合我们的需求。远在东京边角上的海鲜批发市场筑地可是港台人蜂拥而至的美食热点,但按米其林的标准,恐怕往后10版都难见踪迹。
香港、澳门指南呢?在这两个美食家多如弹丸的弹丸之地,还需要你外国人来指指点点。看看香港人对米其林的戏称——“车胎人杂志餐厅”就略知一二。对于全民都懂得揾食(找吃的)的港澳人来说,看看自己曾光顾过哪几家所谓米其林餐厅或许是很好的谈资,对于彷徨的地方旅游发展局来说,或许这是很好的招客噱头。
话说回来,吃米其林这套的人终究是有的。看看哪些听到美食召唤,就不远万里不怕千山万水不怕牺牲的食客,作为一本有资历的美食指南,米其林还是有号召力的。美食当前,你也就知道那个著名的轮胎人的身材是怎样炼成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