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改革开放的一道惊雷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迅速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1月,话剧《于无声处》在京首演,剧中表达的对解放思想、冲破禁锢的强烈愿望,引发全社会共鸣,加速了拨乱反正的进程;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于无声处》唤出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忧国忧民的鲁迅1934年就在等待一声惊雷。1978年5月,年轻的剧作家宗福先,结合自己朋友的真实经历,只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于无声处》的剧本,剧中,有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有为祖国前途担忧的年轻人,也有投靠“四人帮”及其爪牙的小人,一场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在剧本的文辞间,显得如此个性鲜明,深意独具。正如宗福先本人所说的那样:“写这个剧本,是需要勇气的。”
  当时,排演该剧的演员,都是普通工人,但他们的表演,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快,《于无声处》公演了,其所取得的火爆场面,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毛一张的门票,人们排长队购买,而且越来越难买……最终惊动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看完演出后,胡乔木接见了宗福先和演员苏乐慈,表扬剧本写得很好,还嘱咐宗福先养好身体,写出更好的剧本。
《于無声处》剧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宗福先想象不到的。群众对话剧好评如潮,随后《文汇报》破天荒地刊登了《于无声处》的剧本,11月7日,中央电视台要求上海电视台向全国转播演出实况,剧团随后又接到了进京公演的指令。宗福先后来才知道,当时临近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愈加高涨。对话剧评价很高的胡乔木感到,此时调《于无声处》剧组到北京公演,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对思想解放运动,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8年11月14日,《于无声处》剧组抵京当天,中共北京市委正式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很快,因天安门事件而被捕的380余名群众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至此,《于无声处》成了一部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国运息息相关的作品,被时代记录了下来。据统计,当时全国有2700多个剧团演出这部戏,中央电视台也两次向全国转播了演出实况。直至今天,《于无声处》依然是全国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话剧。
新版《于无声处》。

  恰如一道惊雷,《于无声处》唤醒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唤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其他文献
▲ 经典名剧《十五贯》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上演  1978年2月1日,春寒料峭,大雪纷飞,在上海的大众剧场门口,天不亮就排起了长龙,一张张期盼的面孔,等待的,是购买一场特殊演出的戏票——那一天,昆剧《十五贯》如期上演,作为上海昆剧团建团首演大戏,曾经有着“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美誉的《十五贯》,救活的,又岂止是奄奄一息的昆剧?“三代同堂”的文艺春天  曾几何时,十年八个样板戏,许久没有看到穿古装
期刊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思想和能力实时的更新.党支部在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其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本文将具体分析基
【摘要】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建筑事业获得一系列成就,但是对于工民建施工部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严重制约了整体建筑的发展,为此急需改善施工管理内容,这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对现存工民建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意见,促进我国工民建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飞速前进,建筑业在
导学互动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实现
雷电灾害会对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足够的重视.本文从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现状入手分析,探究雷
期刊
探究《天工开物》中关于工程伦理思想的内容,明确其工程伦理思想的理论核心,并借鉴到当代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应用中来,对加深工程伦理学的内涵,提高当代工程伦理学的教育水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详细阐述了梁式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支撑搭设及构造要求、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的技术要点,以促进该项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转换层;模板支撑;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  1、工程概况  某商业金融用房,1层为站台,2层以上用作商业办公区,为满足1层公用设施及上部办公用房的功能要求,在1层设置梁式转换层以调节上、下层不同的室内空间功能要求。  框支梁内主筋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传入中国。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有了一定侧重点,那就是生态保护,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提升企业的利润和商业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循环经济的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