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与学生心灵沟通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达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对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住,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天写了不少景象,语言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天,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写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得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听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的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但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作者单位:621100四川省三台县东塔初中)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人口密集的中小学校建设和推广沼气,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开发新能源,建设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校这个窗口,让广大师生向老百姓宣传推广使用沼气,对于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是一条很好的途经,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根据学校建设使用沼气情况,一次投资,永久受益,三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以后就只是管理使用和受益,这在农村具有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也可以缓解学校公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同其他科任老师相比,在工作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班主任老师的心理极不平衡。尤其是小学班主任,身肩语文、数学两大主科的教学任务,不但要完成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完成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探讨班主任教师心理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班主任心理失衡的成因分析    1、任务太重  班主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作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生活化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符。”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
期刊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环境变化、镕铸思想理念、强化知识构建、励练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探索德育理论体系、努力锤炼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环境变化 思想理念 知识构建 专业技能    新课程带来了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学校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根本的
期刊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写作。从事物的客观存在来看,写作是创造,是艰难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要求,减少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从人文精神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积极地对待生活,思考生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中能力要求“听、说、读、写”四大点之一。对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显示了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独特魅力。但不少老师只是在开课时处于一种展示(或演示)的需要才使用多媒体,从实际效果来看,多媒体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具罢了,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惋惜。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呢?  在教学中,我进行了
期刊
一个能说会写的老师,往往能带出一大批能说会写的学生,《小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能从内容、语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但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的作文中常错误百出,习作水平总是很难提高,这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其中一个重要根源是一些教师通常只抓住作前准备指导和作后批改,而忽视了切实指导修改这个重要环节,致使学生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老师勉强批改作文毛坯,诸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
期刊
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即语文美。  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品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一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讨论教法,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字词,析句断章,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然而,即使我们把文章掰得支离破碎,讲得喉干舌苦,学生仍然听得乏而无味,其结果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问题并不在于学生太“差”、太“愚”,而在于教者的教学导向有误。语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基于母语
期刊
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认真与懒惰,跟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经常选择兴趣教学法组织教学。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会在愉快中学到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