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唱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民族唱法是按照各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欣赏特点,逐步建立了以中国大文化发展为背景、以各民族语言为基础,加以科学的发声原理,追求字正腔圆,以情带声的一种演唱方式。而流行唱法则是将声音的表现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回归到人们的现实中去。通过亲切的心灵感受去塑造音乐形象,在歌声中寻找自身最为自然、最为本质的东西。现如今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开始追求一种既能表现民族传统,又能反映时代变化的唱法,它是时代进步的一种真实体现。本论题通过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来分析,民族声乐中流行音乐理念语言的渗透,以及在艺术作品中语言的借鉴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关键词】民族语言;生活语言;说话式唱腔
歌唱艺术是音乐和语言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达创作者音乐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演唱的语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规范恰当的语音才能表达作品的风格和感情,换句话说,准确地咬字归韵,才能清晰地表达词汇和语句,并用淳熟的声音技巧演绎旋律的音乐形象,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
一、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语言特点
(一)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
民族唱法根据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正确清晰,圆浑清亮,坚韧清越”是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博的国家,因而丰富的语言、多彩的风格,使我国的语言具有了民族性和特有性。因此,在歌曲的风格上北方民歌豪放悍犷,南方民歌委婉灵巧,高原山区民歌高亢嘹亮,平原地区民歌舒展自如。这正是我国民歌的博大精深。
民族唱法对语言的要求是做到“字正腔圆”,这在戏曲的演唱中,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1)在创腔时,一般须依字行腔,应以字调的语音为根据,二者协调一致,演唱才能发音准确,否则会产生“倒字飘音”。譬如,本来唱的是“春潮”,却被听成了“chunchào”;唱的是“芬芳”却被听成是“分房”,这便违反了中国传统声乐的“腔由字生,字正腔圆”的原则;(2)在唱念时,要求吐字精准,发音圆润。就是说,歌唱的咬字、吐字中字头是能表现情绪力量的,咬字要更集中、夸张一些,使声母的阻气更有分量。如歌剧《白毛女》选段,喜儿哭爹爹中“刹时间天昏地又暗”,“刹”字的声母用力在齿的部位,在咬这个字头时做到喷口有力、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喜儿忽闻爹爹惨死时无比悲愤、痛彻心扉的哭喊声。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表达悲伤情绪的语调时,一般是“气陈声缓”,这种语调的运用给人造成迟滞感,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第一句唱:“海风阵阵愁煞”略微停顿之后的“人”字,在几声慢板的烘托下,“人”所渲染的情感爆发力,正是演唱者戏曲功底的完美展现!强调语义表达、重于音乐表现——在中国大多数民族的民歌、说唱和戏曲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一原则。
(二)流行唱法的语言特点
流行唱法的演唱注重直与平,对声音偏重情。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语言和声音效果,因而很注意歌词的语言性。如《彩云追月》歌词:“弯弯月儿夜渐浓......月色似是旧人梦”。这首歌的歌词就像在听者的眼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只有用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语气演唱,才会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染力。演唱者需采用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且注重语言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句句之间的流动与衔接,才能将准确的意境连贯地演绎到作品中去。
又如邓丽君的《又见炊烟》。它紧密地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层面,多以朴实无华,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不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如齐秦的经典作品《大约在冬季》。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流行歌曲中的语音大多比较规范但又注重生活化,讲究“咬字、归韵、收声”的过程,言语清晰,亲切质朴。
二、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中语言和声音的表情规律结合
(一)遵循自然的音乐语言
民族唱法偏重字,以字的表情为主,技巧方面是以本民族的发音规律和特点来进行演唱,我们可以把它称做为”美字唱法”,虽独具特色,但缺乏普遍性,演唱者往往注重咬字技巧,却使字、声、情没有统一起来。流行唱法把语言的语音特点和声音的表情规律结合起来,同时又融合旋律以及节奏的流动性来传达它的发声方法以及艺术创造。我们可以把流行唱法称之为“美情唱法”,从发声特点的角度来看,应该叫“自然唱法”。这样既统一了语言与音色,又自然地融入了情感,使音乐的表情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富于变化,最重要的是自然。因为它没改变、也没破坏语言发音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形态。模糊了说与唱的界限,就如同电影表演艺术一样,模糊了生活与表演的界限,一切都那么真实、自然,这就是流行唱法的匠心之处。
流行唱法的语言所体现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富有特色的歌曲节奏与旋律在具体的歌唱处理上具有非常灵活的可变性。如由徐沛东谱曲的《梅花引》中的“悬崖上独自开”中的“独”,如果抛开民族唱法中的技巧的运用,而采用通俗唱法的生活化、口语化的自由感,更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芳香韵味来。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一首歌里面可能只有几处,但也可能有很多处可以通俗化的语言,这些细微的语言处理,就会使一首看似普通的作品大放异彩。一个真正会唱歌的人是不会被唱法和发声技巧制约束缚的,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去琢磨、去探索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从而揣摩出真正适合作品的行腔韵味来,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本质,并能全身心的融入作品中,从而产生共鸣。
(二)强调有声的音乐语言
基于流行唱法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我认为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也应该借鉴这种特点。在平时的练习中,我建议应该多朗诵作品的歌词,仔细体会歌词的语气。我们平时说话时是有一定语气和方向的,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自己找到语气正确的语音和语感,并且用夸张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诵似的说话。就是为了用语言表现音乐的真实性,用说话的感觉去唱歌词。说到朗诵歌词,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态练习”。在朗诵歌词时除了注意口腔的规范发音外,还要融入恰当的情绪状态。字音表达的准确清楚还不是歌唱的最终目的。要使歌声动听、有美感,就要从对歌词内容的深入和充分理解出发,通过歌词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结合音乐来表达,唱出丰富、真挚的情感,以达到“动情”、“感人”的目的。为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曲情”来主宰声音的表现。如汉乐府民歌《长相知》,词的开头“上邪!”是呼请声,末尾的三遍“长相知”是嘱咐声,首尾呼应,贯通着意浓心长之情。这首作品的歌词,旨意在于写少女的情怀含蓄而细腻,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少女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轰轰烈烈的大胆倾诉,一遍遍惊天动地的爱情宣言——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在演唱时要把握好民族语言和戏曲韵味、说唱的特点,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并结合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把握住此曲的韵味和精髓来。
三、结语
歌唱的语言使歌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果一味地追求音色、发声位置、歌唱气息及共鸣等发声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的精髓,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灵魂的、深入人心的歌者。简言之,只有把字音、字调唱的清晰准确,才能使人听懂歌词、语义,并由此使听者产生听下去的愿望,这样也就为歌唱被充分欣赏取得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付林.流行声乐演唱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菁(1983—),女,山西清徐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从事音乐学研究。
【关键词】民族语言;生活语言;说话式唱腔
歌唱艺术是音乐和语言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达创作者音乐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演唱的语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规范恰当的语音才能表达作品的风格和感情,换句话说,准确地咬字归韵,才能清晰地表达词汇和语句,并用淳熟的声音技巧演绎旋律的音乐形象,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
一、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语言特点
(一)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
民族唱法根据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正确清晰,圆浑清亮,坚韧清越”是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博的国家,因而丰富的语言、多彩的风格,使我国的语言具有了民族性和特有性。因此,在歌曲的风格上北方民歌豪放悍犷,南方民歌委婉灵巧,高原山区民歌高亢嘹亮,平原地区民歌舒展自如。这正是我国民歌的博大精深。
民族唱法对语言的要求是做到“字正腔圆”,这在戏曲的演唱中,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1)在创腔时,一般须依字行腔,应以字调的语音为根据,二者协调一致,演唱才能发音准确,否则会产生“倒字飘音”。譬如,本来唱的是“春潮”,却被听成了“chunchào”;唱的是“芬芳”却被听成是“分房”,这便违反了中国传统声乐的“腔由字生,字正腔圆”的原则;(2)在唱念时,要求吐字精准,发音圆润。就是说,歌唱的咬字、吐字中字头是能表现情绪力量的,咬字要更集中、夸张一些,使声母的阻气更有分量。如歌剧《白毛女》选段,喜儿哭爹爹中“刹时间天昏地又暗”,“刹”字的声母用力在齿的部位,在咬这个字头时做到喷口有力、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喜儿忽闻爹爹惨死时无比悲愤、痛彻心扉的哭喊声。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表达悲伤情绪的语调时,一般是“气陈声缓”,这种语调的运用给人造成迟滞感,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第一句唱:“海风阵阵愁煞”略微停顿之后的“人”字,在几声慢板的烘托下,“人”所渲染的情感爆发力,正是演唱者戏曲功底的完美展现!强调语义表达、重于音乐表现——在中国大多数民族的民歌、说唱和戏曲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一原则。
(二)流行唱法的语言特点
流行唱法的演唱注重直与平,对声音偏重情。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语言和声音效果,因而很注意歌词的语言性。如《彩云追月》歌词:“弯弯月儿夜渐浓......月色似是旧人梦”。这首歌的歌词就像在听者的眼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只有用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语气演唱,才会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染力。演唱者需采用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且注重语言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句句之间的流动与衔接,才能将准确的意境连贯地演绎到作品中去。
又如邓丽君的《又见炊烟》。它紧密地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层面,多以朴实无华,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不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如齐秦的经典作品《大约在冬季》。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流行歌曲中的语音大多比较规范但又注重生活化,讲究“咬字、归韵、收声”的过程,言语清晰,亲切质朴。
二、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中语言和声音的表情规律结合
(一)遵循自然的音乐语言
民族唱法偏重字,以字的表情为主,技巧方面是以本民族的发音规律和特点来进行演唱,我们可以把它称做为”美字唱法”,虽独具特色,但缺乏普遍性,演唱者往往注重咬字技巧,却使字、声、情没有统一起来。流行唱法把语言的语音特点和声音的表情规律结合起来,同时又融合旋律以及节奏的流动性来传达它的发声方法以及艺术创造。我们可以把流行唱法称之为“美情唱法”,从发声特点的角度来看,应该叫“自然唱法”。这样既统一了语言与音色,又自然地融入了情感,使音乐的表情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富于变化,最重要的是自然。因为它没改变、也没破坏语言发音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形态。模糊了说与唱的界限,就如同电影表演艺术一样,模糊了生活与表演的界限,一切都那么真实、自然,这就是流行唱法的匠心之处。
流行唱法的语言所体现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富有特色的歌曲节奏与旋律在具体的歌唱处理上具有非常灵活的可变性。如由徐沛东谱曲的《梅花引》中的“悬崖上独自开”中的“独”,如果抛开民族唱法中的技巧的运用,而采用通俗唱法的生活化、口语化的自由感,更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芳香韵味来。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一首歌里面可能只有几处,但也可能有很多处可以通俗化的语言,这些细微的语言处理,就会使一首看似普通的作品大放异彩。一个真正会唱歌的人是不会被唱法和发声技巧制约束缚的,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去琢磨、去探索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从而揣摩出真正适合作品的行腔韵味来,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本质,并能全身心的融入作品中,从而产生共鸣。
(二)强调有声的音乐语言
基于流行唱法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我认为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也应该借鉴这种特点。在平时的练习中,我建议应该多朗诵作品的歌词,仔细体会歌词的语气。我们平时说话时是有一定语气和方向的,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自己找到语气正确的语音和语感,并且用夸张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诵似的说话。就是为了用语言表现音乐的真实性,用说话的感觉去唱歌词。说到朗诵歌词,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态练习”。在朗诵歌词时除了注意口腔的规范发音外,还要融入恰当的情绪状态。字音表达的准确清楚还不是歌唱的最终目的。要使歌声动听、有美感,就要从对歌词内容的深入和充分理解出发,通过歌词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结合音乐来表达,唱出丰富、真挚的情感,以达到“动情”、“感人”的目的。为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曲情”来主宰声音的表现。如汉乐府民歌《长相知》,词的开头“上邪!”是呼请声,末尾的三遍“长相知”是嘱咐声,首尾呼应,贯通着意浓心长之情。这首作品的歌词,旨意在于写少女的情怀含蓄而细腻,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少女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轰轰烈烈的大胆倾诉,一遍遍惊天动地的爱情宣言——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在演唱时要把握好民族语言和戏曲韵味、说唱的特点,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并结合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把握住此曲的韵味和精髓来。
三、结语
歌唱的语言使歌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果一味地追求音色、发声位置、歌唱气息及共鸣等发声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的精髓,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灵魂的、深入人心的歌者。简言之,只有把字音、字调唱的清晰准确,才能使人听懂歌词、语义,并由此使听者产生听下去的愿望,这样也就为歌唱被充分欣赏取得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付林.流行声乐演唱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菁(1983—),女,山西清徐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