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亚洲一些银行开始了颇具规模的并购活动,并购过后的亚洲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又如何呢?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银行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同时又暴露出亚洲银行业存在的一些弱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由于亚洲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过度保护,使得小型银行在该地区大规模出现,这些银行虽然数目众多,却缺乏国际竞争力,银行的专业化程度低,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薄弱,银行缺乏市场化的运做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金融法规,而政府又没有有效的监管,造成了银行的盈利性差,并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构成了对银行体系的最大威胁,并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行改革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改革计划中的核心部分,为此各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为经济复苏奠定基础,印尼、泰国、新加坡、韩国陆续推出规模不等的金融改革,包括修改银行法规,整并金融机构,成立金融重建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修改税制,取消外资持股限制,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等。
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
经过银行改革,亚洲国家的金融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不良贷款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没有根本的改变,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去年11月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两年中,亚洲银行的不良贷款即呆坏账比重猛增了33%,现已累积到两万亿美元左右,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28%。越来越多的呆坏账制约了各国通过追加商业贷款来振兴经济的能力。据一份财务公司的资料,截至2000年10月,银行联合贷款额下降了约16%。由于金融机构的庞大不良贷款削弱了银行的贷款能力,银行难以发挥对经济复苏的支持作用。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区高层人士指出,亚洲银行业在过去几年进行了重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数量明显下降,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亚洲必须加快银行业整合的步伐,这是健全金融体系,为经济强劲复苏奠定基础必须要走的一步。
亚洲银行高额的不良贷款,限制了银行的竞争能力。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及亚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外资银行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银行对亚洲地区虎视眈眈,其中之一就是汇丰银行,此外新加坡的银行对本地区也是野心勃勃。对于亚洲银行来说,与国际性大银行展开全面竞争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国际性大银行在资本成本、信息技术和营销产品的规模效益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力度加大的银行业整合
为了应对国际大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亚洲银行加快了合并和收购的步伐。有数据显示,银行业是2001年亚洲地区并购活动最为繁忙的行业,其并购交易价值达到了195亿美元,占并购市场总额的13.1%。
在马来西亚,由总理马哈蒂尔主导推动的金融机构合并计划,已使53家银行和金融公司整合后组建了10家“支柱”银行。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引进更多的外来竞争,推动本资银行加快重组进程。2001年,新加坡完成了两笔国内合并和一笔跨国收购交易,总计为149亿美元,将新加坡五大国内银行合并为三家更加强大的机构,即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大华银行集团、华侨银行集团,从而形成新加坡本资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
韩国是亚洲金融改革最为彻底的国家。1998年到2002年,汉城当局推动大规模金融改革,强迫“体质不佳”的银行整并或结束营业,使金融机构总数在五年内减少550家,金融业呆账比率从两位数下降到去年底的3.5%。由于韩国经济基本面强劲,且政府为不良公司的重组提供推动,这使韩国在亚洲地区具有并购活动的环境优势。韩国近年来成功的合并交易包括高盛集团与韩国国民银行、美国新桥投资公司与韩国第一银行,以及德国商业银行与韩国外换银行这三宗合并交易。今年,韩国出现新一轮的银行并购热潮。韩国政府已选定韩国韩亚银行为收购汉城信托银行的独家、首要竞标方,此举将促进该国银行业的进一步整合。韩亚银行现在为韩国第五大银行,而汉城信托银行现在为韩国第九大银行,两者如能成功合并,将形成该国第三大银行,总资产约83万亿韩元,仅次于韩国国民银行和友利银行。
台湾也在加快步伐
台湾银行业的整合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最近也加快了整合步伐。台湾地区仅有2300万居民,却有52家银行,这使得台湾银行业成为亚洲最为支离破碎的一个市场。自台湾十年前对银行业解除管制,促使大量私人资本涌入该行业以来,银行数量过多一直在不断侵蚀利润,并导致不良贷款日益增加。今年第一季度,台湾银行业呆账比率达到8.04%的纪录高点,而民间分析师认为实际数字可能翻倍。中国大陆与台湾双双加入WTO,将使两岸的贸易壁垒迅速瓦解。由于在大陆设厂的台湾制造商已有数千家,等待台湾的银行提供服务的客户群可谓声势壮大。但如果没有更雄厚的资本,台湾小型银行将难以进入大陆市场。中国内地市场巨大的商机吸引台湾银行进行合并。在过去两年中,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使得并购交易变得更为容易,最近总额近60亿美元的两宗台湾银行大型合并案引起亚洲银行业的注目。
台湾富邦银行与台北银行达成价值24亿美元的合并交易,一跃成为台湾第四大金融集团。随后,台湾地区国泰金融控股公司宣布以换股方式合并世华银行。这项并购的总交易额为1164亿元新台币,是台湾历来最大的金融并购案。合并后,两家银行将进入除日本和澳大利亚外的亚洲地区的十大金融集团之列。此举令延宕已久的台湾银行业整合加快步伐。双方预计,此交易将在今年11月底之前获得股东和台湾当局的批准。
并购不是“万能药”
无疑,亚洲银行业的改革和整合将加强亚洲地区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美国投资银行认为,亚洲地区银行间合并与兼并的结果,将使得亚洲地区出现主导性的银行,实力雄厚的新加坡银行业有可能在该地区形成主导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购本身并不能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与壮大,并购只是银行间加强合作、降低成本、抗御风险、扩大盈利的手段,而并非是改变银行系统脆弱的“万能药”。最令人担心的是,亚洲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改善使得一些亚洲国家放松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亚洲开发银行(ABD)2002年发表的一份经济报告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五年之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和金融状况正在迅速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才能完全恢复。不良贷款问题仍然是银行业的沉重负担。从长期看,亚洲经济体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各国领导人不能利用持续改善的经济,继续推进经济金融结构改革。
亚洲银行的报告还指出,在解决金融业的大量不良贷款方面,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五个国家显示出不平衡的进展。在四个指派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的国家中,印尼和泰国遇到的困难最大。到2001年底,成立三年的印尼银行重组机构仅出售了不到7%的不良资产。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搁置推迟了公司的重组,最终将会对亚洲经济的复苏造成影响。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应该继续进行金融行业与企业的结构调整,促使亚洲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银行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同时又暴露出亚洲银行业存在的一些弱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由于亚洲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过度保护,使得小型银行在该地区大规模出现,这些银行虽然数目众多,却缺乏国际竞争力,银行的专业化程度低,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薄弱,银行缺乏市场化的运做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金融法规,而政府又没有有效的监管,造成了银行的盈利性差,并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构成了对银行体系的最大威胁,并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行改革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改革计划中的核心部分,为此各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为经济复苏奠定基础,印尼、泰国、新加坡、韩国陆续推出规模不等的金融改革,包括修改银行法规,整并金融机构,成立金融重建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修改税制,取消外资持股限制,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等。
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
经过银行改革,亚洲国家的金融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不良贷款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没有根本的改变,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去年11月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两年中,亚洲银行的不良贷款即呆坏账比重猛增了33%,现已累积到两万亿美元左右,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28%。越来越多的呆坏账制约了各国通过追加商业贷款来振兴经济的能力。据一份财务公司的资料,截至2000年10月,银行联合贷款额下降了约16%。由于金融机构的庞大不良贷款削弱了银行的贷款能力,银行难以发挥对经济复苏的支持作用。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区高层人士指出,亚洲银行业在过去几年进行了重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数量明显下降,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亚洲必须加快银行业整合的步伐,这是健全金融体系,为经济强劲复苏奠定基础必须要走的一步。
亚洲银行高额的不良贷款,限制了银行的竞争能力。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及亚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外资银行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银行对亚洲地区虎视眈眈,其中之一就是汇丰银行,此外新加坡的银行对本地区也是野心勃勃。对于亚洲银行来说,与国际性大银行展开全面竞争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国际性大银行在资本成本、信息技术和营销产品的规模效益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力度加大的银行业整合
为了应对国际大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亚洲银行加快了合并和收购的步伐。有数据显示,银行业是2001年亚洲地区并购活动最为繁忙的行业,其并购交易价值达到了195亿美元,占并购市场总额的13.1%。
在马来西亚,由总理马哈蒂尔主导推动的金融机构合并计划,已使53家银行和金融公司整合后组建了10家“支柱”银行。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引进更多的外来竞争,推动本资银行加快重组进程。2001年,新加坡完成了两笔国内合并和一笔跨国收购交易,总计为149亿美元,将新加坡五大国内银行合并为三家更加强大的机构,即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大华银行集团、华侨银行集团,从而形成新加坡本资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
韩国是亚洲金融改革最为彻底的国家。1998年到2002年,汉城当局推动大规模金融改革,强迫“体质不佳”的银行整并或结束营业,使金融机构总数在五年内减少550家,金融业呆账比率从两位数下降到去年底的3.5%。由于韩国经济基本面强劲,且政府为不良公司的重组提供推动,这使韩国在亚洲地区具有并购活动的环境优势。韩国近年来成功的合并交易包括高盛集团与韩国国民银行、美国新桥投资公司与韩国第一银行,以及德国商业银行与韩国外换银行这三宗合并交易。今年,韩国出现新一轮的银行并购热潮。韩国政府已选定韩国韩亚银行为收购汉城信托银行的独家、首要竞标方,此举将促进该国银行业的进一步整合。韩亚银行现在为韩国第五大银行,而汉城信托银行现在为韩国第九大银行,两者如能成功合并,将形成该国第三大银行,总资产约83万亿韩元,仅次于韩国国民银行和友利银行。
台湾也在加快步伐
台湾银行业的整合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最近也加快了整合步伐。台湾地区仅有2300万居民,却有52家银行,这使得台湾银行业成为亚洲最为支离破碎的一个市场。自台湾十年前对银行业解除管制,促使大量私人资本涌入该行业以来,银行数量过多一直在不断侵蚀利润,并导致不良贷款日益增加。今年第一季度,台湾银行业呆账比率达到8.04%的纪录高点,而民间分析师认为实际数字可能翻倍。中国大陆与台湾双双加入WTO,将使两岸的贸易壁垒迅速瓦解。由于在大陆设厂的台湾制造商已有数千家,等待台湾的银行提供服务的客户群可谓声势壮大。但如果没有更雄厚的资本,台湾小型银行将难以进入大陆市场。中国内地市场巨大的商机吸引台湾银行进行合并。在过去两年中,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使得并购交易变得更为容易,最近总额近60亿美元的两宗台湾银行大型合并案引起亚洲银行业的注目。
台湾富邦银行与台北银行达成价值24亿美元的合并交易,一跃成为台湾第四大金融集团。随后,台湾地区国泰金融控股公司宣布以换股方式合并世华银行。这项并购的总交易额为1164亿元新台币,是台湾历来最大的金融并购案。合并后,两家银行将进入除日本和澳大利亚外的亚洲地区的十大金融集团之列。此举令延宕已久的台湾银行业整合加快步伐。双方预计,此交易将在今年11月底之前获得股东和台湾当局的批准。
并购不是“万能药”
无疑,亚洲银行业的改革和整合将加强亚洲地区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美国投资银行认为,亚洲地区银行间合并与兼并的结果,将使得亚洲地区出现主导性的银行,实力雄厚的新加坡银行业有可能在该地区形成主导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购本身并不能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与壮大,并购只是银行间加强合作、降低成本、抗御风险、扩大盈利的手段,而并非是改变银行系统脆弱的“万能药”。最令人担心的是,亚洲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改善使得一些亚洲国家放松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亚洲开发银行(ABD)2002年发表的一份经济报告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五年之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和金融状况正在迅速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才能完全恢复。不良贷款问题仍然是银行业的沉重负担。从长期看,亚洲经济体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各国领导人不能利用持续改善的经济,继续推进经济金融结构改革。
亚洲银行的报告还指出,在解决金融业的大量不良贷款方面,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五个国家显示出不平衡的进展。在四个指派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的国家中,印尼和泰国遇到的困难最大。到2001年底,成立三年的印尼银行重组机构仅出售了不到7%的不良资产。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搁置推迟了公司的重组,最终将会对亚洲经济的复苏造成影响。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应该继续进行金融行业与企业的结构调整,促使亚洲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