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特殊表达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学发展史上,“80后”则代表着一个崭新的文学现象。80后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在引起同龄人的共鸣的同时,对当代的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文化市场背景之下,青春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青春文学作品。本文在充分研究80后文学的基础上,梳理了80后青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以《消逝的,弥足珍贵》为例并对其内容、形式及转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个体、家庭、社会等角度展现80后的成长内容,并对80后的成长主题的审美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80 后;青春文学;成长主题
  作者简介:武杰,男,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一、80后青春文学中涉及全新的主题内容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每一代人的成长也都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进行。80后也因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着其独特之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80后的成长环境与时代的改革同步,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过程。
  80后的成长过程中,关于成长的叙述鲜少涉及到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部分,多是关于心理变化这一成长主题。80后作家往往对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畅所欲言,这种改革开放带来的日渐多元、日渐开放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80后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消逝的,弥足珍贵》这部青春小说,是一段关于青春的校园故事,一首关于校园的青春歌曲。故事里的这群孩子在这里生,在这里死,他们在这里邂逅了爱情,也埋葬了青春。每一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领悟到了成长的真谛,疼爱自己的父母、重情重义的朋友、以及年少时为爱的冲动都成为了记忆里永不磨灭的印迹。尤其是关于爱情的纯洁和残酷的相关青春文学,更是将爱情的种子深深地植入了80后的心中,并逐步发展成为80后青春文学的一大成长主题存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横行,纯洁的爱情显得珍贵和落寞。80后在对爱情有着美好向往的同时,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存在着略微浮躁和随意的态度,这种爱情的珍贵和残酷对80后的爱情观带来了重大影响。
  二、颠覆率性的审美表达
  在不断成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识,并日渐学会了用一种更加适合自身的方式来表达意愿,作为时代变革中成长起来的80后,其表达自身的方式往往是率性而具有颠覆性的。
  80后的世界中,其父辈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宜新时期的发展,传统的文学规范和文学创作手段也已失去意义,80后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率性和颠覆性,80后作家在其文学语言的使用上具有着鲜明的特点,表现为个性化和网络化。同时,80后的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更多,边缘色彩的风格也逐渐流行,呈现出强烈感性化特点,如郭敬明的明媚和忧伤、张悦然的迷惘青春和疼痛成长等等。
  三、精神原因的探析
  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步,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其独特的青春与成长。作为伴随和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其独特的青春文学成长主题的形成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针对80后的成长主题的诸多争议也表明了当今社会需要对80后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心,我们也应该深入挖掘和分析80后成长深处的精神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剧烈变革。
  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重要时期,其成长主题折射出了社会的剧烈变革。改革开放在给国家经济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给80后的社会价值观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惑感。80后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其生长环境与以往来说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其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价值领域,80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不稳定、浮动的,导致了80后的成长轨迹中个性化色彩更加浓烈。同时,由于80后受到的教育制度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进行适时变革,导致了80后对教育制度的疲惫和反感日渐强烈,导致了80后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承受了太多变革和转型,给其性格、成长主题都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日益复杂的大众文化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也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嘈杂和混乱,对80 后的叛逆与独特又加了一剂催化剂。消费文化便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80后的成长过程中,其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消费文化的烙印,消费文化刺激产生的物质消费欲望对80后的成长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随着物质的逐步丰富和消费文化的繁荣,80后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变得与市场愈发不可分离。80后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对于网络文化更是的得心应手,网络小说等以网络为传播途径的文学作品日渐盛行,话语的自由性逐步得到尊重,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也日渐多元,这也对80后的成长主题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并促进了青春文学的发展。
  四、总结
  成长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80后作为随着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成长主题、成长元素都彰显着蓬勃、率性和自信,尽管80后的青春文学并不成熟,尽管80后的青春文学的创作手法、技巧还不娴熟,但是80后的青春文学更加多元、更加真实地捕捉到了80后的各个成长主题,捕捉到了80后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和经历,这对于文学史来说就是一种成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冰.“80 后”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双重阻隔[J].南方文坛,2010.
  [2]黄平.“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 后”写作[J].南方文坛,2011.3.
  [3]薛芳.“80 后”偶像作家的商业路径 [J].南方人物周刊. 2009,31.
其他文献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  作者简介:钟赵二
一个雾蒙蒙的天,在美丽的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遇到了一只鸟儿.它浑身雪白,散发着光芒,体态轻盈,羽毛丰满.风儿吹来,仿佛要为它抖去旅途上的尘埃;云儿飘去,仿佛因魅力自愧不如。鸟儿看着我,眼神间却透漏出凌厉的怒意。  我茫然地放眼望去,湿地中金黄的头穗莎草成片生长着,凤毛菊美艳得像日落的晚霞,娇媚的柳叶旋覆花展开笑颜,粉红的水蓼如少女的裸色双唇。池水中,莲花是那么清新脱俗,圆圆的荷叶给莲花罩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主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哥特小说是一种混合物,由各种文学和“开拓奇异观念,场景和事件,并想象出非自然或超自然的生物以及
摘 要:本文拟对《八月之光》和《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种族僭越现象做以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主人公选择僭越的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结局。尽管两部作品相隔数十年之久,且两位主人公有诸多不同,但他们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因种族的模糊性而经受了身份危机。  关键词:僭越;身份;拉康;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何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主题出现。可见,成长主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是相当重要的。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第一位被认为具有自由和身份意识的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也被当今文学界称之为“顶峰的艺术”。《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蓬迪里埃自我意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自我意识不断成长这一线索,结合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所处
摘 要: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中的选择和取舍。作者在描写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达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  关键词:爱情;哲理;思索  作者简介:訾西乐(1991.2-),女,河南永城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凝练的语言及辛辣的讽刺手法,戏剧性的表现了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理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深刻揭示传统社会对女性精神束缚和压迫的现实,同时也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主义;讽刺  作者简介:李青(1984-),女,硕士, 陕西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
【摘 要】  本文对《英国教育技术期刊》1970年至2018年第3期刊发的1,777篇研究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内容分析,反思过去50年教育技术研究。本研究采用Leximancer这种文本挖掘工具分析每一个10年所出现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把它們与《计算机与教育》和《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同期被引率最高的文章的主要概念和主题进行比较。过去50年《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常见主题包括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发展、教学设计
摘 要:加拿大著名的短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在其小说集《逃离》中主要描写了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及其命运,其中对知识女性朱丽叶的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描写更是深刻具体。本文主要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并解读其形象,通过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揭示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逃离》;朱丽叶;创伤  作者简介:朱晓梅(1992.11-
摘 要:在海涅有关犹太文化的断章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女主人公萨拉数次被拉比警告“闭上眼睛”才能出发,本文就通过就第二次圣殿被毁前后犹太人的同化程度对比研究,试从犹太女性的角度,论证犹太人在异乡受基督教等异域文化的影响下被同化的可能性,以及犹太人被彻底同化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犹太人;同化;身份认同;海涅;《巴赫拉赫的拉比》  作者简介:刘迪(199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就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