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海涅有关犹太文化的断章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女主人公萨拉数次被拉比警告“闭上眼睛”才能出发,本文就通过就第二次圣殿被毁前后犹太人的同化程度对比研究,试从犹太女性的角度,论证犹太人在异乡受基督教等异域文化的影响下被同化的可能性,以及犹太人被彻底同化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犹太人;同化;身份认同;海涅;《巴赫拉赫的拉比》
作者简介:刘迪(199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就读专业为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巴赫拉赫的拉比》是德国犹太裔作家海涅的一部断章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德国的巴赫拉赫,犹太教领袖拉比亚伯拉罕面对反犹势力的陷害,带着妻子萨拉逃往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在法兰克福的犹太隔离区寻求安身庇护之所。由于小说未完成,拉比和萨拉的结局也具有开放的可能性。多年来针对海涅的宗教信仰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本小说也成为了研究海涅的宗教态度问题的重要参考。
在第二神殿被毁前,犹太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殿是犹太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和认同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们的生活比较单纯,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和聚会场所,教义中明确的禁令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和心灵,同时也与外邦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客观上避免了被同化的潜在危险。然而在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人被迫流散于世界各地,统一的认同标准逐渐丧失。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海涅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包括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屠犹运动,构成了小说的故事背景。一系列的反犹运动给犹太人带来了沉重的压迫感。一部分犹太人因此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产生怀疑,致使他们在外邦文化中淡化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改宗。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涉及到外邦人如何来处理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犹太人如何处理自身的认同问题。
小说中海涅有意把拉比的妻子萨拉塑造成一个他心目中典型的犹太妇女的形象。萨拉纯洁美丽,在跟随丈夫逃离家乡巴赫拉赫后,来到大城市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由此,萨拉这一角色的特点逐渐变得清晰。此时的法兰克福正值基督教復活节的弥撒期,大城市热闹繁华的气氛和光怪陆离的事物让这位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惊叹不已。而此时拉比不止一次地说,“闭上眼吧,美丽的萨拉!”试图将萨拉从满眼的外邦文化诱惑中拉出来。“闭上眼吧”暗含了作者对于犹太人社会中存在的两性关系的批判。顺从和美丽是萨拉所能拥有的两样东西,这正是她的丈夫所希望她拥有的两样东西。海涅将萨拉塑造成一个双重边缘化的,受双重控制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在男权主义的犹太家族内部,萨拉完全听从于丈夫,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另一方面,萨拉作为犹太人又被非犹太主义者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化。她盲目地听从丈夫的指令,在丈夫允许“睁开眼睛”时才能睁开眼睛看。她的丈夫决定着什么是她承受不了的,什么又是她承受得了的。萨拉在“浪漫的莱茵河的水流”之上三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他们来到了所谓的“犹太人隔离区”,所有拉比想保护她不受其影响的东西过去之后,这时“美丽的萨拉”才被允许睁开眼睛。
海涅研究学者Hartmut Kircher 认为:小说中拉比对萨拉说的三次“闭上眼吧”并不仅仅是故事结构层面上的分段,每次的“闭上眼吧”也暗含着一个不可参与的场景。但是这三个不可参与的场景正是她渴望参与其中的,这种想要成为其中一员的渴望或许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同化力量”。大城市形形色色的事物仿佛都对她这个小城妇女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基督教徒盛大的狂欢游行对于并未全面了解过基督教的萨拉来说,极具异邦文化特有的新鲜感。每一次的所见都是萨拉与非犹太的外部世界的接触。
由于受到迫害和隔离,犹太人受其他价值观诱惑的机会较少,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开放自由的环境使犹太人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同时,犹太人又不可能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精神归宿,即“同化”。在到底是谁被“同化”了的问题上,海涅显然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从形式上看,他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占主流地位的非犹太人并没有彻底“同化”犹太人,而犹太人也没有彻底“同化”非犹太人。萨拉跟随拉比来到法兰克福,但他们仍然不能完全融入法兰克福主流的基督教社会。因为这里仍然有犹太人隔离区存在。小说中海涅对隔离区大门守卫的描写也饶有趣味。隔离区的两道大门是外围基督徒和内部犹太人各自设置的,守卫分别是基督徒和犹太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这两拨来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守卫虽然他们彼此已经很了解,并且互称朋友,但是在谈及宗教原则性问题时,双方都仍坚持己方的信仰。《巴赫拉赫的拉比》是一部断章小说,海涅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拉比和萨拉接下来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读者可以做更合理的推测。
参考文献:
[1]Heine, Heinrich: Der Rabbi von Bachrach[M]. Reclam Philipp Jun. Ditzingen 2011.
[2]Kircher, Heinrich: Heine und das Juahtum[M]. GRIN Verlag. München 2013.
[3]海因里希·海涅:佛伦伦萨之夜——巴赫拉赫的拉比[M].赵蓉恒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李恩堂:“犹太人”之界定当议[J].驻马店:天中学刊,第25卷第1期,2010.
关键词:犹太人;同化;身份认同;海涅;《巴赫拉赫的拉比》
作者简介:刘迪(199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就读专业为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巴赫拉赫的拉比》是德国犹太裔作家海涅的一部断章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德国的巴赫拉赫,犹太教领袖拉比亚伯拉罕面对反犹势力的陷害,带着妻子萨拉逃往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在法兰克福的犹太隔离区寻求安身庇护之所。由于小说未完成,拉比和萨拉的结局也具有开放的可能性。多年来针对海涅的宗教信仰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本小说也成为了研究海涅的宗教态度问题的重要参考。
在第二神殿被毁前,犹太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殿是犹太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和认同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们的生活比较单纯,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和聚会场所,教义中明确的禁令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和心灵,同时也与外邦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客观上避免了被同化的潜在危险。然而在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人被迫流散于世界各地,统一的认同标准逐渐丧失。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海涅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包括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屠犹运动,构成了小说的故事背景。一系列的反犹运动给犹太人带来了沉重的压迫感。一部分犹太人因此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产生怀疑,致使他们在外邦文化中淡化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改宗。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涉及到外邦人如何来处理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犹太人如何处理自身的认同问题。
小说中海涅有意把拉比的妻子萨拉塑造成一个他心目中典型的犹太妇女的形象。萨拉纯洁美丽,在跟随丈夫逃离家乡巴赫拉赫后,来到大城市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由此,萨拉这一角色的特点逐渐变得清晰。此时的法兰克福正值基督教復活节的弥撒期,大城市热闹繁华的气氛和光怪陆离的事物让这位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惊叹不已。而此时拉比不止一次地说,“闭上眼吧,美丽的萨拉!”试图将萨拉从满眼的外邦文化诱惑中拉出来。“闭上眼吧”暗含了作者对于犹太人社会中存在的两性关系的批判。顺从和美丽是萨拉所能拥有的两样东西,这正是她的丈夫所希望她拥有的两样东西。海涅将萨拉塑造成一个双重边缘化的,受双重控制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在男权主义的犹太家族内部,萨拉完全听从于丈夫,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另一方面,萨拉作为犹太人又被非犹太主义者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化。她盲目地听从丈夫的指令,在丈夫允许“睁开眼睛”时才能睁开眼睛看。她的丈夫决定着什么是她承受不了的,什么又是她承受得了的。萨拉在“浪漫的莱茵河的水流”之上三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他们来到了所谓的“犹太人隔离区”,所有拉比想保护她不受其影响的东西过去之后,这时“美丽的萨拉”才被允许睁开眼睛。
海涅研究学者Hartmut Kircher 认为:小说中拉比对萨拉说的三次“闭上眼吧”并不仅仅是故事结构层面上的分段,每次的“闭上眼吧”也暗含着一个不可参与的场景。但是这三个不可参与的场景正是她渴望参与其中的,这种想要成为其中一员的渴望或许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同化力量”。大城市形形色色的事物仿佛都对她这个小城妇女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基督教徒盛大的狂欢游行对于并未全面了解过基督教的萨拉来说,极具异邦文化特有的新鲜感。每一次的所见都是萨拉与非犹太的外部世界的接触。
由于受到迫害和隔离,犹太人受其他价值观诱惑的机会较少,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开放自由的环境使犹太人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同时,犹太人又不可能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精神归宿,即“同化”。在到底是谁被“同化”了的问题上,海涅显然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从形式上看,他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占主流地位的非犹太人并没有彻底“同化”犹太人,而犹太人也没有彻底“同化”非犹太人。萨拉跟随拉比来到法兰克福,但他们仍然不能完全融入法兰克福主流的基督教社会。因为这里仍然有犹太人隔离区存在。小说中海涅对隔离区大门守卫的描写也饶有趣味。隔离区的两道大门是外围基督徒和内部犹太人各自设置的,守卫分别是基督徒和犹太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这两拨来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守卫虽然他们彼此已经很了解,并且互称朋友,但是在谈及宗教原则性问题时,双方都仍坚持己方的信仰。《巴赫拉赫的拉比》是一部断章小说,海涅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拉比和萨拉接下来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读者可以做更合理的推测。
参考文献:
[1]Heine, Heinrich: Der Rabbi von Bachrach[M]. Reclam Philipp Jun. Ditzingen 2011.
[2]Kircher, Heinrich: Heine und das Juahtum[M]. GRIN Verlag. München 2013.
[3]海因里希·海涅:佛伦伦萨之夜——巴赫拉赫的拉比[M].赵蓉恒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李恩堂:“犹太人”之界定当议[J].驻马店:天中学刊,第25卷第1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