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吧,美丽的萨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海涅有关犹太文化的断章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女主人公萨拉数次被拉比警告“闭上眼睛”才能出发,本文就通过就第二次圣殿被毁前后犹太人的同化程度对比研究,试从犹太女性的角度,论证犹太人在异乡受基督教等异域文化的影响下被同化的可能性,以及犹太人被彻底同化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犹太人;同化;身份认同;海涅;《巴赫拉赫的拉比》
  作者简介:刘迪(199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就读专业为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巴赫拉赫的拉比》是德国犹太裔作家海涅的一部断章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德国的巴赫拉赫,犹太教领袖拉比亚伯拉罕面对反犹势力的陷害,带着妻子萨拉逃往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在法兰克福的犹太隔离区寻求安身庇护之所。由于小说未完成,拉比和萨拉的结局也具有开放的可能性。多年来针对海涅的宗教信仰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本小说也成为了研究海涅的宗教态度问题的重要参考。
  在第二神殿被毁前,犹太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殿是犹太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和认同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们的生活比较单纯,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和聚会场所,教义中明确的禁令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和心灵,同时也与外邦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客观上避免了被同化的潜在危险。然而在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人被迫流散于世界各地,统一的认同标准逐渐丧失。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中,海涅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包括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屠犹运动,构成了小说的故事背景。一系列的反犹运动给犹太人带来了沉重的压迫感。一部分犹太人因此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产生怀疑,致使他们在外邦文化中淡化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改宗。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涉及到外邦人如何来处理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犹太人如何处理自身的认同问题。
  小说中海涅有意把拉比的妻子萨拉塑造成一个他心目中典型的犹太妇女的形象。萨拉纯洁美丽,在跟随丈夫逃离家乡巴赫拉赫后,来到大城市美因茨畔的法兰克福。由此,萨拉这一角色的特点逐渐变得清晰。此时的法兰克福正值基督教復活节的弥撒期,大城市热闹繁华的气氛和光怪陆离的事物让这位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惊叹不已。而此时拉比不止一次地说,“闭上眼吧,美丽的萨拉!”试图将萨拉从满眼的外邦文化诱惑中拉出来。“闭上眼吧”暗含了作者对于犹太人社会中存在的两性关系的批判。顺从和美丽是萨拉所能拥有的两样东西,这正是她的丈夫所希望她拥有的两样东西。海涅将萨拉塑造成一个双重边缘化的,受双重控制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在男权主义的犹太家族内部,萨拉完全听从于丈夫,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另一方面,萨拉作为犹太人又被非犹太主义者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化。她盲目地听从丈夫的指令,在丈夫允许“睁开眼睛”时才能睁开眼睛看。她的丈夫决定着什么是她承受不了的,什么又是她承受得了的。萨拉在“浪漫的莱茵河的水流”之上三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他们来到了所谓的“犹太人隔离区”,所有拉比想保护她不受其影响的东西过去之后,这时“美丽的萨拉”才被允许睁开眼睛。
  海涅研究学者Hartmut Kircher 认为:小说中拉比对萨拉说的三次“闭上眼吧”并不仅仅是故事结构层面上的分段,每次的“闭上眼吧”也暗含着一个不可参与的场景。但是这三个不可参与的场景正是她渴望参与其中的,这种想要成为其中一员的渴望或许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同化力量”。大城市形形色色的事物仿佛都对她这个小城妇女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基督教徒盛大的狂欢游行对于并未全面了解过基督教的萨拉来说,极具异邦文化特有的新鲜感。每一次的所见都是萨拉与非犹太的外部世界的接触。
  由于受到迫害和隔离,犹太人受其他价值观诱惑的机会较少,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开放自由的环境使犹太人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同时,犹太人又不可能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精神归宿,即“同化”。在到底是谁被“同化”了的问题上,海涅显然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从形式上看,他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占主流地位的非犹太人并没有彻底“同化”犹太人,而犹太人也没有彻底“同化”非犹太人。萨拉跟随拉比来到法兰克福,但他们仍然不能完全融入法兰克福主流的基督教社会。因为这里仍然有犹太人隔离区存在。小说中海涅对隔离区大门守卫的描写也饶有趣味。隔离区的两道大门是外围基督徒和内部犹太人各自设置的,守卫分别是基督徒和犹太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这两拨来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守卫虽然他们彼此已经很了解,并且互称朋友,但是在谈及宗教原则性问题时,双方都仍坚持己方的信仰。《巴赫拉赫的拉比》是一部断章小说,海涅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拉比和萨拉接下来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读者可以做更合理的推测。
  参考文献:
  [1]Heine, Heinrich: Der Rabbi von Bachrach[M]. Reclam Philipp Jun. Ditzingen 2011.
  [2]Kircher, Heinrich: Heine und das Juahtum[M]. GRIN Verlag. München 2013.
  [3]海因里希·海涅:佛伦伦萨之夜——巴赫拉赫的拉比[M].赵蓉恒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李恩堂:“犹太人”之界定当议[J].驻马店:天中学刊,第25卷第1期,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翻译中,语篇形式在意义传达和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舍形取义的做法会让译文大失所色。因此,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将源语语篇的形编码到译语语篇,从而使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本文以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为例,揭示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试图探索如何在“保形”的前提下达意、达旨。  关键词:翻译;保形;达意达旨;要领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  作者简介:钟赵二
一个雾蒙蒙的天,在美丽的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遇到了一只鸟儿.它浑身雪白,散发着光芒,体态轻盈,羽毛丰满.风儿吹来,仿佛要为它抖去旅途上的尘埃;云儿飘去,仿佛因魅力自愧不如。鸟儿看着我,眼神间却透漏出凌厉的怒意。  我茫然地放眼望去,湿地中金黄的头穗莎草成片生长着,凤毛菊美艳得像日落的晚霞,娇媚的柳叶旋覆花展开笑颜,粉红的水蓼如少女的裸色双唇。池水中,莲花是那么清新脱俗,圆圆的荷叶给莲花罩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主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哥特小说是一种混合物,由各种文学和“开拓奇异观念,场景和事件,并想象出非自然或超自然的生物以及
摘 要:本文拟对《八月之光》和《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种族僭越现象做以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主人公选择僭越的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结局。尽管两部作品相隔数十年之久,且两位主人公有诸多不同,但他们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因种族的模糊性而经受了身份危机。  关键词:僭越;身份;拉康;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何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主题出现。可见,成长主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是相当重要的。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第一位被认为具有自由和身份意识的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也被当今文学界称之为“顶峰的艺术”。《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蓬迪里埃自我意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自我意识不断成长这一线索,结合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所处
摘 要: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中的选择和取舍。作者在描写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达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  关键词:爱情;哲理;思索  作者简介:訾西乐(1991.2-),女,河南永城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凝练的语言及辛辣的讽刺手法,戏剧性的表现了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理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深刻揭示传统社会对女性精神束缚和压迫的现实,同时也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主义;讽刺  作者简介:李青(1984-),女,硕士, 陕西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
【摘 要】  本文对《英国教育技术期刊》1970年至2018年第3期刊发的1,777篇研究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内容分析,反思过去50年教育技术研究。本研究采用Leximancer这种文本挖掘工具分析每一个10年所出现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把它們与《计算机与教育》和《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同期被引率最高的文章的主要概念和主题进行比较。过去50年《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常见主题包括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发展、教学设计
摘 要:加拿大著名的短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在其小说集《逃离》中主要描写了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及其命运,其中对知识女性朱丽叶的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描写更是深刻具体。本文主要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并解读其形象,通过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揭示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逃离》;朱丽叶;创伤  作者简介:朱晓梅(19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