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凝练的语言及辛辣的讽刺手法,戏剧性的表现了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理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深刻揭示传统社会对女性精神束缚和压迫的现实,同时也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主义;讽刺
  作者简介:李青(1984-),女,硕士, 陕西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引言
  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学界公认的美国女性主义创作的先驱之一。她的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笔触优美细腻、语言简约凝练,作品大多表现了19世纪美国传统男权主义社会压迫下女性压抑和贫瘠的精神状态以及女性主义的觉醒。
  《一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写于1894年,是凯特·肖邦运用讽刺手法表现女性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经典。小说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在铁路事故丧生的消息之后,虽经过一阵悲痛,但之后她身心都沉浸在自由的欢呼和挣脱羁绊的感觉之中。在她欢欣鼓舞,憧憬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并准备只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活着的时候,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马兰德夫人对新生活的期冀被突然打破,在巨大的刺激下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人世。整个故事发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但在那一个小时之内马兰德夫人的精神和思想上获得了新生,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已经觉醒,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为她检查的医生却说她是被极度的喜悦夺去了生命。
  二、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女性属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指出的女性是“第二性”。而女性主义本身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并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挠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障碍。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基本处于男权社会,妇女法律、习俗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一小时的故事》则是对这种社会现实提出了挑战,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
  文中马兰德夫人收到丈夫的死讯后,先是因悲伤而嚎啕痛哭,但平静之后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的景色进行了思考。这里的“房间”代表马兰德夫人独立人格的外延,而窗外充满活力的景色暗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个情节体现了她作为独立女性开始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在文中马兰德夫人说出的第一个词是“自由”,并激动地重复了三遍。在对自己的未来经过几番挣扎的自考后,她顿悟了,一个在社会和家庭的桎梏下失语的女性,终于获得了话语权,勇敢地倾吐出自己心底的渴望。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随着马兰德夫人女性主义思想的顿悟,她更加确定了自己拥有了“独立的意志”, 她的第二句话“自由了!身心自由了!”仿佛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未来的道路一般呐喊出来。在马兰德夫人在姐姐的哀求下开门下楼时,“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整个身心都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可是就在她准备张开双臂“像胜利女神一样”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她的丈夫意外归来使她接受不了现实的打击,瞬间逝去。至此,作者对于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批判达到了顶峰,出于受束缚的传统女性的同情,作者让马兰德夫人用死亡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
  三、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小时的故事》整个篇幅不到两千字,内容时间跨度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情节跌宕起伏,值得读者反复咀嚼,就是因为作者用其高超的讽刺手法,戏剧性地表达了“最令人震惊的女性自我宣言”。
  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讽刺。马兰德夫人在一个小时之内经历从悲到喜再到悲的情感变化,浓缩了她的一生。“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可是在获得自由的机会以后祈祷自己长寿,可以独立的享受生活,却又在一个小时之内失去自己的生命,作者在时间轨迹上的讽刺写法预示着马兰德夫人追求自由的梦想终将破灭。马兰德夫人的丈夫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虽然丈夫“一向含情脉脉的望着她”,但是马兰德夫人“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表面上看似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却是物化女性,用自身思想奴役妻子的传统男权者。因此马兰的夫人听到丈夫死讯后,不是手足无措,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在短暂伤心后为拥有独立的意志而欢欣鼓舞。
  整篇文章最具讽刺意味的在文章的最后,医生说马兰德夫人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实际上,马兰德先生的归来给马兰德夫人带来的“致命的绝望”才是她死亡的原因,两者形成的强烈讽刺将整个故事推上了最高潮。她丈夫的死带给她生的希望,她丈夫的生却给他带来了死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暗示了妇女只能以死亡为代价来结束婚姻、传统道德和男权社会对她们的束缚,绝妙地讽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四、结语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文字辛辣讽刺,情节充满逆转,从女性主义角度揭露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觉醒与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之间深刻的矛盾。在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100多年后的今天,这篇小说仍然具有极深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39.
  [2]孙胜忠.反讽、象征与女性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2003 ,(5):95.
  [3]王小航.自由与生命的冲突—评析凯特.肖班《一个小时的故事》[J].平原大学学报,2005(3).
  [4]Peggy Skaggs.Kate Chopin[M].Boston:Twayne,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系统性地讲述了疯癫的历史,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本文基于福柯对疯癫与理性和文明所阐发的言论,在进一步详细梳理疯癫的历史,以及疯癫与理性和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来窥探福柯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的话语权利。  关键词:疯癫;理性;文明 ;话语权利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引言:  
【摘 要】    PICETL项目是Open CETL四个开放项目之一,该项目围绕“对方法开放”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最终形成英国开放大学在物理教与学创新方面自我评鉴的系列报告。本文对其中一份子报告《电子辅导与学习支持服务
摘 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黑裔女作家之一,《紫颜色》代表她最高的文学成就。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黑人女性西丽内心孤独苦闷,在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过程中认识到上帝形象的局限性,后来从泛神论的信仰观中获取了自信与力量,勇敢地为造成不幸生活的根源做斗争,成为自爱、独立、自主的女性,拥有了圆满的人生。西丽的故事不仅对黑人女性具有启蒙作用,同样对当下受压迫的女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教
摘 要:翻译中,语篇形式在意义传达和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舍形取义的做法会让译文大失所色。因此,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将源语语篇的形编码到译语语篇,从而使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本文以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为例,揭示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试图探索如何在“保形”的前提下达意、达旨。  关键词:翻译;保形;达意达旨;要领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  作者简介:钟赵二
一个雾蒙蒙的天,在美丽的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遇到了一只鸟儿.它浑身雪白,散发着光芒,体态轻盈,羽毛丰满.风儿吹来,仿佛要为它抖去旅途上的尘埃;云儿飘去,仿佛因魅力自愧不如。鸟儿看着我,眼神间却透漏出凌厉的怒意。  我茫然地放眼望去,湿地中金黄的头穗莎草成片生长着,凤毛菊美艳得像日落的晚霞,娇媚的柳叶旋覆花展开笑颜,粉红的水蓼如少女的裸色双唇。池水中,莲花是那么清新脱俗,圆圆的荷叶给莲花罩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主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哥特小说是一种混合物,由各种文学和“开拓奇异观念,场景和事件,并想象出非自然或超自然的生物以及
摘 要:本文拟对《八月之光》和《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种族僭越现象做以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主人公选择僭越的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结局。尽管两部作品相隔数十年之久,且两位主人公有诸多不同,但他们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因种族的模糊性而经受了身份危机。  关键词:僭越;身份;拉康;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何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主题出现。可见,成长主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是相当重要的。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第一位被认为具有自由和身份意识的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也被当今文学界称之为“顶峰的艺术”。《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蓬迪里埃自我意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自我意识不断成长这一线索,结合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所处
摘 要: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中的选择和取舍。作者在描写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达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  关键词:爱情;哲理;思索  作者简介:訾西乐(1991.2-),女,河南永城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