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螺髻山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的螺髻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显著,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相对海拔高差大,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使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植物景观资源丰富,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观。
关键词:螺髻山;气候;植被分布;景观资源
螺髻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著名的国家级(AAAA)旅游风景名胜区。螺髻山峰峦叠嶂、气势磅礴,第四季冰川保存完好、清晰,冰、冰蚀湖泊星罗棋布,深嵌于原始密林之中,原始森林面积约30万亩。东经102.4°,北纬27.5°,横断山东缘,金沙江畔,距西昌市南约30公里,山体南北长64km,东西宽35km,面积2240平方公里,主峰也俄客哈海拔高度为4359m,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高耸于川西滇北高原,即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形似“田螺”或似妇女头上的“发髻”,故得名,最低处为海拔1040m的白水河,相对海拔高差为3319m。
1.气候与自然环境
螺髻山西部有太阳山,属沙鲁里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延140余公里,平均海拔4000m左右;西北面有锦屏山,平均海拔3000m;北部有牦牛山,海拔在2000-3000m之间,牦牛山主峰海拔为4085m;东北部有大凉山山脉,北起石棉,南至金沙江,大凉山大风顶海拔4035m。螺髻山地表起伏很大,山脉环环相连,相互映合;高差悬殊,构成了螺髻山独特的气候单元,使螺髻山的自然景观更加雄伟壮观[1]。
螺髻山四面环山,这些高达的山脉成为螺髻山天然的屏障,对螺髻山的气候、热量、降雨量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1.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螺髻山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高空为南支西风急流控制,云雨较少。夏半年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丰沛。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山下(摆摆顶)年均温9.5℃,山顶(螺髻峰)年均温-1.8℃。年平均气温变幅仅为11.3℃,是我国全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螺髻山代表点气温变化情况(表1):
表1 螺髻山代表点气温变化情况表
1.2垂直气候变化明显
螺髻山山区气候多样,山下四季如春,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雨量也随之减少,植被越来越趋于单一化,山顶终年积雪,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可以划分为六种垂直气候带(表2)[2]。
表2 螺髻山垂直气候带划分界限
1.3降雨量
螺髻山有充足的降雨量,全年降水量1042mm。由于受大陆气团和地形的影响,5?10月,印度洋的暖气流所形成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90%,热量也多集中在5?10月份,雨热同期的现象比较明显。从11月至次年的4月,在绕青藏高原过来的西风南支流控制下,其所携带的地面层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大陆西北部干旱区,空气干燥,降雨量较少。因此,干湿季节十分明显。
1.4温度
螺髻山的气温呈立体分布(表1),在海拔2640m时年均温度是9.5℃,当海拔升高1000m时,年均温度3.1℃,当海拔升高到4359m时,年均温度-1.8℃,温度随海拔高程变化的特点符合海拔升高100m温度下降0.65℃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螺髻山植物立体分布的特征。
1.5光照
螺髻山上的光照充足,紫外线较强。日照时数多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而其它时间日照时数只占全年的43%,螺髻山的日照时数全年为2400小时左右,日照充足,光合效率高,光合时间长,光合物质积累多,其它同纬度地区不能与之相比。
1.6土壤
螺髻山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分布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灰棕壤、高山草甸等。
1.7水流
螺髻山共有大小河流31条,总长约200km,均与主峰和分水岭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水系上游多为原始森林覆盖;境内有大小湖泊33个,总面积2.52km2,湖水最大深度12m,水位变幅2m左右,水质均属微碱性至微酸性,PH值在6.31?7.65之间。
2.植被分布
螺髻山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使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点。
2.1南亚热带植被
海拔1500m以下,为南亚热带植被,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的地段,零星分布有攀枝花、红椿、番石榴、榕树等;在土壤瘠薄的乱石阶上,生长有以马栎为主的耐旱阔叶林,林下有桑、盐肤等灌木,还有禾草、芸香等;在乱石滩,地坎等生长着一些仙人掌,霸王鞭等肉质灌丛,还有大面积人工栽培香蕉。这些植物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南亚热带稀树灌木草丛的植被景观。目前主要为农作物生长区。
2.2亚热带针叶林
海拔1500-2500m,为亚热带针叶林,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要建群种,其次是德昌杉、杉木、云南油杉、干香、滇石栎、云南樟、滇润楠及山茶科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
2.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海拔2500-3000m,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植物滇石栎、多变石栎、高山栲为主要建群种,其次混生有冷杉、榛、鹅耳枥、忍冬、杜鹃和箭竹等,草本植物较多。
2.4温带植被
海拔 3000-3500m,为温带植被,阳坡以高山栎为代表,阴坡以冷杉为主。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多,呈灌木状、乔木状的落叶阔叶林。
2.5亚高山针叶林
海拔3500-4000m,为亚高山针叶林,以川滇冷杉、长苞冷杉为主要建群种,混生有少量乔灌木状杜鹃和冷杉。
2.6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
海拔4000m以下,为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以高山栎及杜鹃科植物为代表,在海拔4000m以下高寒山地均有生长,间或有少量小块状分布的冷杉。
2.7高山草甸
海拔4000m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和稀疏植丛,有香柏、杜鹃、禾本科和菊科等矮小灌木和草木植物。螺髻山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3.植物景观资源分布
3.1植物景观资源分布
螺髻山具有地理区位范围广、海拔高度变化大、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特点,高山草甸、高山沼泽地、高山森林、高山草甸、亚高山河谷植物、高山湖泊等景观类型均有分布。植物景观资源丰富(表3)[3]。
表3 螺髻山植物景观分布
4.结语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的螺髻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显著,立体气候变化明显,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观。
螺髻山相对海拔高差为3319m,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使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此,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福明,周进.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713-715.
[2]于洋.螺髻山古冰川發育与构造-气候演化的耦合关系[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8-10.
[3]田旗,郭光普,张宪权,王凤英.四川螺髻山的植物景观资源及其保护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2010,31(4):88-89.
作者:第一作者 吴诗涵 性别:女 名族:汉 生日:农历1996-07-19籍贯:四川仪陇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第二作者 贾祎钰,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三作者 李家俊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15级工业工程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李小芳,生物学讲师。
项目名称:螺髻山生物物种与旅游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西昌学院2016年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
关键词:螺髻山;气候;植被分布;景观资源
螺髻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著名的国家级(AAAA)旅游风景名胜区。螺髻山峰峦叠嶂、气势磅礴,第四季冰川保存完好、清晰,冰、冰蚀湖泊星罗棋布,深嵌于原始密林之中,原始森林面积约30万亩。东经102.4°,北纬27.5°,横断山东缘,金沙江畔,距西昌市南约30公里,山体南北长64km,东西宽35km,面积2240平方公里,主峰也俄客哈海拔高度为4359m,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高耸于川西滇北高原,即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形似“田螺”或似妇女头上的“发髻”,故得名,最低处为海拔1040m的白水河,相对海拔高差为3319m。
1.气候与自然环境
螺髻山西部有太阳山,属沙鲁里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延140余公里,平均海拔4000m左右;西北面有锦屏山,平均海拔3000m;北部有牦牛山,海拔在2000-3000m之间,牦牛山主峰海拔为4085m;东北部有大凉山山脉,北起石棉,南至金沙江,大凉山大风顶海拔4035m。螺髻山地表起伏很大,山脉环环相连,相互映合;高差悬殊,构成了螺髻山独特的气候单元,使螺髻山的自然景观更加雄伟壮观[1]。
螺髻山四面环山,这些高达的山脉成为螺髻山天然的屏障,对螺髻山的气候、热量、降雨量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1.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螺髻山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高空为南支西风急流控制,云雨较少。夏半年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丰沛。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山下(摆摆顶)年均温9.5℃,山顶(螺髻峰)年均温-1.8℃。年平均气温变幅仅为11.3℃,是我国全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螺髻山代表点气温变化情况(表1):
表1 螺髻山代表点气温变化情况表
1.2垂直气候变化明显
螺髻山山区气候多样,山下四季如春,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雨量也随之减少,植被越来越趋于单一化,山顶终年积雪,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可以划分为六种垂直气候带(表2)[2]。
表2 螺髻山垂直气候带划分界限
1.3降雨量
螺髻山有充足的降雨量,全年降水量1042mm。由于受大陆气团和地形的影响,5?10月,印度洋的暖气流所形成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90%,热量也多集中在5?10月份,雨热同期的现象比较明显。从11月至次年的4月,在绕青藏高原过来的西风南支流控制下,其所携带的地面层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大陆西北部干旱区,空气干燥,降雨量较少。因此,干湿季节十分明显。
1.4温度
螺髻山的气温呈立体分布(表1),在海拔2640m时年均温度是9.5℃,当海拔升高1000m时,年均温度3.1℃,当海拔升高到4359m时,年均温度-1.8℃,温度随海拔高程变化的特点符合海拔升高100m温度下降0.65℃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螺髻山植物立体分布的特征。
1.5光照
螺髻山上的光照充足,紫外线较强。日照时数多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而其它时间日照时数只占全年的43%,螺髻山的日照时数全年为2400小时左右,日照充足,光合效率高,光合时间长,光合物质积累多,其它同纬度地区不能与之相比。
1.6土壤
螺髻山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分布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灰棕壤、高山草甸等。
1.7水流
螺髻山共有大小河流31条,总长约200km,均与主峰和分水岭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水系上游多为原始森林覆盖;境内有大小湖泊33个,总面积2.52km2,湖水最大深度12m,水位变幅2m左右,水质均属微碱性至微酸性,PH值在6.31?7.65之间。
2.植被分布
螺髻山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使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点。
2.1南亚热带植被
海拔1500m以下,为南亚热带植被,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的地段,零星分布有攀枝花、红椿、番石榴、榕树等;在土壤瘠薄的乱石阶上,生长有以马栎为主的耐旱阔叶林,林下有桑、盐肤等灌木,还有禾草、芸香等;在乱石滩,地坎等生长着一些仙人掌,霸王鞭等肉质灌丛,还有大面积人工栽培香蕉。这些植物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南亚热带稀树灌木草丛的植被景观。目前主要为农作物生长区。
2.2亚热带针叶林
海拔1500-2500m,为亚热带针叶林,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要建群种,其次是德昌杉、杉木、云南油杉、干香、滇石栎、云南樟、滇润楠及山茶科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
2.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海拔2500-3000m,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植物滇石栎、多变石栎、高山栲为主要建群种,其次混生有冷杉、榛、鹅耳枥、忍冬、杜鹃和箭竹等,草本植物较多。
2.4温带植被
海拔 3000-3500m,为温带植被,阳坡以高山栎为代表,阴坡以冷杉为主。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多,呈灌木状、乔木状的落叶阔叶林。
2.5亚高山针叶林
海拔3500-4000m,为亚高山针叶林,以川滇冷杉、长苞冷杉为主要建群种,混生有少量乔灌木状杜鹃和冷杉。
2.6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
海拔4000m以下,为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以高山栎及杜鹃科植物为代表,在海拔4000m以下高寒山地均有生长,间或有少量小块状分布的冷杉。
2.7高山草甸
海拔4000m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和稀疏植丛,有香柏、杜鹃、禾本科和菊科等矮小灌木和草木植物。螺髻山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3.植物景观资源分布
3.1植物景观资源分布
螺髻山具有地理区位范围广、海拔高度变化大、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特点,高山草甸、高山沼泽地、高山森林、高山草甸、亚高山河谷植物、高山湖泊等景观类型均有分布。植物景观资源丰富(表3)[3]。
表3 螺髻山植物景观分布
4.结语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的螺髻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显著,立体气候变化明显,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观。
螺髻山相对海拔高差为3319m,山地坡度大,垂直变化规律在短距离中表现明显,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使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此,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福明,周进.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713-715.
[2]于洋.螺髻山古冰川發育与构造-气候演化的耦合关系[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8-10.
[3]田旗,郭光普,张宪权,王凤英.四川螺髻山的植物景观资源及其保护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2010,31(4):88-89.
作者:第一作者 吴诗涵 性别:女 名族:汉 生日:农历1996-07-19籍贯:四川仪陇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第二作者 贾祎钰,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三作者 李家俊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15级工业工程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李小芳,生物学讲师。
项目名称:螺髻山生物物种与旅游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西昌学院2016年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