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教学以培养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对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学生主体性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并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对于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如何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小组合作學习 劳动经济学
一、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所处的态势以及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和具有的人格特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生发展的独立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超越性。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或体现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传统的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和教材本位,而忽视学生本位,具体表现在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考试也往往只是这些知识的重复再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被压缩,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展,学生对于劳动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二、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劳动经济学自身知识特点的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劳动经济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以主体性教学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需要通过劳动经济学课堂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而机械地授课的局面,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知识取胜提高到思想取胜,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个人的考试分数为主要鼓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甚至逃避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强调组内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这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选择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小组课堂演讲和小组案例讨论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课堂演讲是由教师结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围绕劳动经济领域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给一组学生布置某一题目或让他们在某一范围内自由选择题目,然后让小组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制作ppt,在课堂上选择1-2名小组成员当众表达小组观点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课堂演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选择与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契合的主题,尽量使每一个小组的课堂演讲与当堂的课堂讲授内容密切相关。比如在讲解“劳动力供给”一章时,可以安排学生对于最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进行关注,分析为什么很多农民现在不愿意外出打工,并据此给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合理选择小组课堂演讲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使搜集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回答问题等每一项任务都布置到人。
小组案例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在劳动经济学课上布置的案例进行研究。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内容,学生在课下分头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提交小组对于某一个案例的分析结论。教师在选择小组案例讨论的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其与课程内容联系的紧密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有争议的主题。比如在学习“劳动力供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经济转型期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降低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近年来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上升,而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却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到底好还是不好?”。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学者们对于这些内容不同的研究观点,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深化了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
(二)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既定目标,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教师给小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独立、主动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研究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解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增强。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劳动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所从事的一般是与人接触的职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了与人合作,融入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交流,尝试彼此了解和信任,进而互相接受,互相帮助,掌握了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提高了自身与他人合作的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张大宝.姜秀梅.试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3]梁会君.浅议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4)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小组合作學习 劳动经济学
一、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所处的态势以及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和具有的人格特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生发展的独立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超越性。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或体现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传统的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和教材本位,而忽视学生本位,具体表现在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考试也往往只是这些知识的重复再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被压缩,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展,学生对于劳动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二、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劳动经济学自身知识特点的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劳动经济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以主体性教学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需要通过劳动经济学课堂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而机械地授课的局面,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知识取胜提高到思想取胜,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个人的考试分数为主要鼓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甚至逃避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强调组内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这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选择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小组课堂演讲和小组案例讨论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课堂演讲是由教师结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围绕劳动经济领域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给一组学生布置某一题目或让他们在某一范围内自由选择题目,然后让小组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制作ppt,在课堂上选择1-2名小组成员当众表达小组观点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课堂演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选择与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契合的主题,尽量使每一个小组的课堂演讲与当堂的课堂讲授内容密切相关。比如在讲解“劳动力供给”一章时,可以安排学生对于最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进行关注,分析为什么很多农民现在不愿意外出打工,并据此给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合理选择小组课堂演讲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使搜集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回答问题等每一项任务都布置到人。
小组案例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在劳动经济学课上布置的案例进行研究。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内容,学生在课下分头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提交小组对于某一个案例的分析结论。教师在选择小组案例讨论的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其与课程内容联系的紧密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有争议的主题。比如在学习“劳动力供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经济转型期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降低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近年来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上升,而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却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到底好还是不好?”。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学者们对于这些内容不同的研究观点,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深化了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
(二)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既定目标,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教师给小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独立、主动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研究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解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增强。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劳动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所从事的一般是与人接触的职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了与人合作,融入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交流,尝试彼此了解和信任,进而互相接受,互相帮助,掌握了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提高了自身与他人合作的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张大宝.姜秀梅.试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3]梁会君.浅议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4)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