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
生活需要七彩阳光。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使课堂也像生活一样充满七彩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一、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让学生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习《蚂蚁和蝈蝈》时,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悠闲自得的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笑她们是笨蛋”。有的说:“我会说傻瓜快到大树下乘凉吧”等等。这些是学生内心的话,对老师来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课堂上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课堂上教师要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里,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雨点》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还学生以自由,放飞其梦想,应该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还课堂教学一个七彩!
总之,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我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活需要七彩阳光。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使课堂也像生活一样充满七彩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一、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让学生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习《蚂蚁和蝈蝈》时,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悠闲自得的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笑她们是笨蛋”。有的说:“我会说傻瓜快到大树下乘凉吧”等等。这些是学生内心的话,对老师来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课堂上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课堂上教师要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里,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雨点》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还学生以自由,放飞其梦想,应该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还课堂教学一个七彩!
总之,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我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