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往往采用变换题型(式)的教学方式,即变式教学.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求异、思辨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在题组中重复出现,又向提高和深化推进,使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变式教学的实质理解不清晰,致使变式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呈现出一些假象,即“伪变式”现象.现列举几种,供大家参考.
一、为变式而变式,偏离思维训练的主线
这种变式的教学主要是为达到形式上的丰富,脱离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效果上毫无意义.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变式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一个400米跑道上,有甲、乙两位同学从同一地点反向跑步,已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8米,两人同时出发,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一个变式:甲乙两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240个,甲每小时加工120个,乙每小时加工80个,两人同时加工这批零件几小时能完成?
第二个题目其实就是第一个题目的简单变化,虽然问题情境不同,但是等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有变,在同一课堂中,这样设计的变式教学实际上只是同一问题的重复,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没一点意义.变式教学不能紧紧停留在为变而变上,而是应该和教学目标练习起来,要变得有目的,让变式教学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变式难度过大,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有的教师设计的变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题目难度过大,学生通过思维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结果给学生形成学习失败的阴影,害怕难题学习,极大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某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并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后,为应用这个结论,设计如下的习题和变式.
例题△ABC的高AD=80mm,BC=120mm,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其中点P、N分别在线段AB和AC上,点Q和点M在线段BC上,并且在垂足D的两侧,求正方形PQMN的边长.
变式:有一块三角形木板ABC,底BC=50cm,高AD=35cm,现在要以BC边为矩形的长制作一矩形材料,要使矩形面积最大,那么矩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图和例题图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把正方形PQMN改成矩形)
从两个题目来看,AD与BC都是已知的,所不同的是将正方形PQMN改成了矩形PQMN,问题难度增加了,需要应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找出矩形长与宽的函数解析式,再计算二次函数的最值.作为新教学结论的应用,变式的难度过大,用到的方法又多,已经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也很难解答出来,这难免冲淡了本堂课重要结论的运用与巩固.
三、变式数量过多,扰乱学生思路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变式的数量,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本质,学生被五花八门的内容扰乱思路,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设的效果.比如,某教师在讲解“数轴”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数轴三要素的理解,列举了温度计、公路上的邮局、加油站、学校、商场、体育场、医院等分布情况,教室里学生座位行列、电影院座位的行列分布情况;商场里装饰用水晶球的排列等许多例子.对于数轴这一抽象模型,其实只需要温度计这一实例辅助学生记忆即可.例子列举越多,就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数轴模型的概念就变得糊涂了,课堂教学自然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变式指向不够明确,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发现,在变式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的处理形式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实质却发生了变化,变式后的题目脱离了教学的本质,偏离了教学本来的方向,是属于一种随意的“变”.
比如一位教师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应用”的几何题变式教学中,原题考查的内容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证明线段相等的,但变式却是需要利用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得到线段的值和角度的大小,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的长度.变式考查的知识点和原题考查的知识点大相径庭,变式没有明确的指向,脱离了训练的主题,明显属于“乱变”.
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变式教学能把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题智力参与”结合起来,将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多方向的互动教学活动引进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性处理能力,并使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实现创新目标.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一、为变式而变式,偏离思维训练的主线
这种变式的教学主要是为达到形式上的丰富,脱离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效果上毫无意义.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变式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一个400米跑道上,有甲、乙两位同学从同一地点反向跑步,已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8米,两人同时出发,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一个变式:甲乙两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240个,甲每小时加工120个,乙每小时加工80个,两人同时加工这批零件几小时能完成?
第二个题目其实就是第一个题目的简单变化,虽然问题情境不同,但是等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有变,在同一课堂中,这样设计的变式教学实际上只是同一问题的重复,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没一点意义.变式教学不能紧紧停留在为变而变上,而是应该和教学目标练习起来,要变得有目的,让变式教学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变式难度过大,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有的教师设计的变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题目难度过大,学生通过思维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结果给学生形成学习失败的阴影,害怕难题学习,极大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某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并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后,为应用这个结论,设计如下的习题和变式.
例题△ABC的高AD=80mm,BC=120mm,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其中点P、N分别在线段AB和AC上,点Q和点M在线段BC上,并且在垂足D的两侧,求正方形PQMN的边长.
变式:有一块三角形木板ABC,底BC=50cm,高AD=35cm,现在要以BC边为矩形的长制作一矩形材料,要使矩形面积最大,那么矩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图和例题图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把正方形PQMN改成矩形)
从两个题目来看,AD与BC都是已知的,所不同的是将正方形PQMN改成了矩形PQMN,问题难度增加了,需要应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找出矩形长与宽的函数解析式,再计算二次函数的最值.作为新教学结论的应用,变式的难度过大,用到的方法又多,已经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也很难解答出来,这难免冲淡了本堂课重要结论的运用与巩固.
三、变式数量过多,扰乱学生思路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变式的数量,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本质,学生被五花八门的内容扰乱思路,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设的效果.比如,某教师在讲解“数轴”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数轴三要素的理解,列举了温度计、公路上的邮局、加油站、学校、商场、体育场、医院等分布情况,教室里学生座位行列、电影院座位的行列分布情况;商场里装饰用水晶球的排列等许多例子.对于数轴这一抽象模型,其实只需要温度计这一实例辅助学生记忆即可.例子列举越多,就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数轴模型的概念就变得糊涂了,课堂教学自然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变式指向不够明确,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发现,在变式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的处理形式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实质却发生了变化,变式后的题目脱离了教学的本质,偏离了教学本来的方向,是属于一种随意的“变”.
比如一位教师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应用”的几何题变式教学中,原题考查的内容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证明线段相等的,但变式却是需要利用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得到线段的值和角度的大小,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的长度.变式考查的知识点和原题考查的知识点大相径庭,变式没有明确的指向,脱离了训练的主题,明显属于“乱变”.
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变式教学能把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题智力参与”结合起来,将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多方向的互动教学活动引进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性处理能力,并使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实现创新目标.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