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本;感悟;特点;步骤;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37—01
一个人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阅读历史。在高中阶段采用撰写感悟的方法,不但可以继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而且可以形成手不释卷的终身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一名人文素养丰厚的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撰写感悟的特点
撰写感悟就是通读文本之后,针对文本内容,自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题目,谈谈自己的思想认识。它和做读书笔记相似,都是在文学作品阅读结束之后撰写的个性化的思想认识。但是又有所不同,撰写感悟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少,由此生发的认识多一些;做读书笔记,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多,个人的认识阐述得较少;撰写感悟一般针对的是一篇文章,在学生阶段使用这个方法较多,做读书笔记针对的是一部著作,成人阶段使用的多一些。这两种阅读方法,都是为了通透地理解文本内容,让文本的思想感情唤起读者的潜意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叹主人公开阔的胸襟,拓展了读者的视野,积淀了人文素养,提高了人之相与的境界。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有一个时间先后的区别:撰写感悟在前,做读书笔记在后。一个人的阅读过程,起先是阅读一篇篇文章,然后再读一部部著作的。
二、撰写感悟的实践步骤
1.根据文本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例如,教授《兰亭集序》需用三课时,每课时结束之后,针对课后第一题的3个小问题,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的感悟。有的学生写的是:死生亦大矣;有的学生写的是: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写的是:兰亭集会,信可乐也……学生撰写的内容真是“百花齐放”。通过撰写感悟,学生不但“出乎其外”地宏观概括了文本內容,而且形成了个性化的认识。
2.班级交流“小组优秀感悟”。现在撷取一、二例,让大家一起走进“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咏,快然自得,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本来就足以诱人,更何况是会稽山阴,这里山灵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气又格外晴朗,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文人们临流赋诗,一觞一咏怡然自足。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胜地,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那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自然美景,他们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油然而生。《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因何由乐而痛,由喜而悲呢?为什么忽然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呢?一句话,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面对此种铁一般坚硬、生冷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彭祖也好,殇子也好,最终都要走完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个终点,就是坟墓,想到这一点,真够让人心灰意冷了。但毕竟生命中还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倾心畅谈,山水间了无挂碍的云游,置礼法仪范于不顾的一次狂放。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事物,短暂的生命就增加了密度。“他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其密度。”去尽情享受这有限的生命,这种认识就更增强了我们对生命中幸福与爱的贪恋。所以,王羲之坚定地感到“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死就是生命的毁灭,怎么能“一”呢?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怎么能“齐”呢?
王羲之读到了已逝昔人文章的“嗟悼”。千载后的“览者” 同样读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时间并没有使他化为尘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动的一笔一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寻常的文人雅集,似乎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吟咏、他们的悲叹。于是,短暂的没有消失,变成了长久;旧的没有成为“陈迹”,而历久弥新。
三、持之以恒,积淀素养
每一篇课文学习结束之后,可以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一谈认识。坚持了将近一学期,学生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即将学习结束,但是,忠义荆轲、笑着的刘和珍、坚持真理的屈原、笑傲江湖的苏轼、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新鲜如昨。这主要取决于“撰写感悟”这一项个性化作业的坚持,这项作业既是对文本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个体化体验的尊重。于是,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被告知的容易遗忘,自己参与的就刻骨铭心。文本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昨天,学生储备了一点文化常识;今天,我们教会学生撰写感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明天,学生就凭借习惯的督促和兴趣的引领去阅读“著作”,撰写读书笔记,创作小说,成长为人文素养丰厚的人。因此,撰写感悟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撰写感悟是点燃学生兴趣的一根火把;撰写感悟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杠杆!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37—01
一个人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阅读历史。在高中阶段采用撰写感悟的方法,不但可以继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而且可以形成手不释卷的终身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一名人文素养丰厚的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撰写感悟的特点
撰写感悟就是通读文本之后,针对文本内容,自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题目,谈谈自己的思想认识。它和做读书笔记相似,都是在文学作品阅读结束之后撰写的个性化的思想认识。但是又有所不同,撰写感悟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少,由此生发的认识多一些;做读书笔记,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多,个人的认识阐述得较少;撰写感悟一般针对的是一篇文章,在学生阶段使用这个方法较多,做读书笔记针对的是一部著作,成人阶段使用的多一些。这两种阅读方法,都是为了通透地理解文本内容,让文本的思想感情唤起读者的潜意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叹主人公开阔的胸襟,拓展了读者的视野,积淀了人文素养,提高了人之相与的境界。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有一个时间先后的区别:撰写感悟在前,做读书笔记在后。一个人的阅读过程,起先是阅读一篇篇文章,然后再读一部部著作的。
二、撰写感悟的实践步骤
1.根据文本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例如,教授《兰亭集序》需用三课时,每课时结束之后,针对课后第一题的3个小问题,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的感悟。有的学生写的是:死生亦大矣;有的学生写的是: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写的是:兰亭集会,信可乐也……学生撰写的内容真是“百花齐放”。通过撰写感悟,学生不但“出乎其外”地宏观概括了文本內容,而且形成了个性化的认识。
2.班级交流“小组优秀感悟”。现在撷取一、二例,让大家一起走进“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咏,快然自得,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本来就足以诱人,更何况是会稽山阴,这里山灵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气又格外晴朗,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文人们临流赋诗,一觞一咏怡然自足。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胜地,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那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自然美景,他们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油然而生。《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因何由乐而痛,由喜而悲呢?为什么忽然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呢?一句话,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面对此种铁一般坚硬、生冷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彭祖也好,殇子也好,最终都要走完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个终点,就是坟墓,想到这一点,真够让人心灰意冷了。但毕竟生命中还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倾心畅谈,山水间了无挂碍的云游,置礼法仪范于不顾的一次狂放。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事物,短暂的生命就增加了密度。“他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其密度。”去尽情享受这有限的生命,这种认识就更增强了我们对生命中幸福与爱的贪恋。所以,王羲之坚定地感到“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死就是生命的毁灭,怎么能“一”呢?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怎么能“齐”呢?
王羲之读到了已逝昔人文章的“嗟悼”。千载后的“览者” 同样读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时间并没有使他化为尘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动的一笔一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寻常的文人雅集,似乎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吟咏、他们的悲叹。于是,短暂的没有消失,变成了长久;旧的没有成为“陈迹”,而历久弥新。
三、持之以恒,积淀素养
每一篇课文学习结束之后,可以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一谈认识。坚持了将近一学期,学生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即将学习结束,但是,忠义荆轲、笑着的刘和珍、坚持真理的屈原、笑傲江湖的苏轼、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新鲜如昨。这主要取决于“撰写感悟”这一项个性化作业的坚持,这项作业既是对文本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个体化体验的尊重。于是,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被告知的容易遗忘,自己参与的就刻骨铭心。文本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昨天,学生储备了一点文化常识;今天,我们教会学生撰写感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明天,学生就凭借习惯的督促和兴趣的引领去阅读“著作”,撰写读书笔记,创作小说,成长为人文素养丰厚的人。因此,撰写感悟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撰写感悟是点燃学生兴趣的一根火把;撰写感悟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杠杆!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