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全球經济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最严重的一次,而今年已经是本世纪这次危机开始后的第十个年头了,全球经济可以说已经动荡了十年,与2008年之前的全球经济情况相比,目前的经济增长看起来依然相当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全球财政监控报告显示,西方国家的债务水平尚未高出自上世纪二战以来的总体水平。而在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的债务水平与20世纪80 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出现经济问题时相当。
与十年前相同,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断地进口着全球的商品。全球经济失衡依然是盈余的国家和赤字的国家之间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也是2005年前后出现过的一个经济预警信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财政政策势必会使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总统正在实行的减税政策和额外支出的刺激措施将会增加进口规模,从而在2019年将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提高至少1500亿美元。很明显,这一赤字增长趋势与中美之间现有的贸易情况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在某些方面,今天的全球经济问题比2008年时更加麻烦。首先,特朗普愿意冒险尝试通过贸易战争来迫使如中国和德国等债权国减少其经常账户的盈余规模。然而更为棘手的是,西方公众现在对全球化经济和自由贸易等问题普遍怀有偏见,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年西方国家总体的工资和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所导致的。特朗普的“美国第一”(“America first”)的口号引起了许多美国选民的共鸣,就像在脱欧公投期间许多英国选民所产生的共鸣一样。
从4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上可以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太可能持续下去,未来几年内全球经济增长将从3.9%放缓至3.7%。然而不难想象,情况可能会比这更加糟糕。全球经济充斥着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这将使全球经济在美国通胀上升而导致的美联储加息之后变得更为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积极收紧货币政策在目前这个阶段并无必要,因为全球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25岁至54 岁年龄段的成年人就业率仍低于衰退前的水平。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美国应该减少赤字而不是通过减税政策来增加赤字,然而,很明显特朗普无意听取其建议,而美联储也将加速其加息进程。当前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比二战后期罗斯福政府重塑多边经济体制以来的任何时候更为糟糕。事实上,目前的情况是随着美国经常账户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扩大,并且特朗普变得更为保护主义,贸易战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其风险是非常真实的。
不过,此困局也并非无计可施,至少做到三点将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麻烦。首先,在贸易上有盈余国家可以通过实行促进增长的政策从而增加进口来缓解贸易紧张。其次,各国央行应在提高利率的问题上更加谨慎行事。最后,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具包容性而非一味地排外。然而,要求全球各国步调一致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是困难的,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协同各国摆脱困境,虽然这个希望并不算大。
印度
莫迪兑现承诺,印度实现“村村通电”
4月29日,随着印度东北邦曼尼普尔(Manipur)的一个名为Leisang的偏远村庄接入印度的国家电网,莫迪政府宣布,印度实现了“村村通电”的宏伟大计。
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兴奋地表示,“我们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千百万印度人的生活将从此改变。我很高兴,现在印度的每个村庄都通电了。”
莫迪所谓的承诺,是他在2014年大选期间所提及的。当时,他承诺为所有的印度居民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由此赢得了当年的大选。早在前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执政期间,也曾提出2012年让每个家庭用上电的目标,但辛格最终没有兑现这一承诺。
印度媒体认为,在2019年新一届大选开启前,这一消息有助于莫迪所在的执政党提升士气,也为即将到来的大选造势。
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速迅猛。数据显示,印度的GDP增速已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大幅下滑中稳步回升。印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为7.2%。国际机构也纷纷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预测称,印度经济2018~2019财年将增长7.4%;联合国认为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上升至7.5%;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印度经济增速为7.3%。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印度的电力缺口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在印度,2017年仍有70兆瓦的电力供应缺口。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这给印度带来的损失相当于GDP总额的7%左右。
一边是莫迪政府对于实现“村村通电”的欢呼,另一边却是反对派以及经济学家的质疑:村村通电,并不意味着所有印度民众都能享受到电力的普及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资本经济学领域的印度经济学家沙阿(ShilanShah)表示,“事实上,仍有多数民众缺乏获得电力的能力。即便是那些已通电的村庄,仍存在如何确保电力供给可持续性的问题。”
(潘寅茹)
沙特
沙特成全球最大产油国
谁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给出了答案。
4月23日,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2月日均产油量超过俄罗斯,成为当月全球最大产油国。根据统计数据,沙特2月日均产油998.2万桶,俄罗斯产油953.3万桶。而在今年1月,沙特日均产油997.6万桶,俄罗斯为1052.8万桶。此前,俄罗斯已连续11个月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俄罗斯公布这一数据恰逢国际油价创三年来新高之际。4月24日,布伦特原油以74.71美元/桶价格收盘,交易期间一度超过了75美元/桶。从曾经跌破30美元/桶的低价到如今冲破70美元/桶,国际油价这一涨势让整个石油行业为之兴奋。
在兴奋之余,以俄罗斯、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是否还要坚持此前的减产政策,成为了石油行业又一个关切的重点。
过去三年来,国际油价的暴跌给全球石油产业带来阵痛,也重创了俄罗斯等产油国的经济。曾几何时,国际油价曾一路探底。如果说,40美元/桶一度被视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心理底价,但2015年,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桶后,连30美元/桶也没守住。在2016年初,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双双跌至2003年以来的新低。
在国际油价不断走低的背景下,减产协议呼之欲出。2016年底,在石油市场中互为竞争对手的俄罗斯和沙特召集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和非OPEC的24个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以提振低迷的国际油价。当时,减产联盟计划通过控制生产,将全球石油的库存降到过去5年平均水平。尽管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曾遭到质疑,但目前看来减产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国际能源署(I EA)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3月,经合组织国家(O ECD)的原油库存仅比5年平均水平高300万桶,同2017年1月的3.4亿桶相比大降92%。
因此,在减产效应初步显现、国际油价明显提升的当下,产油国还要不要坚持减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考量。好在OPEC与减产联盟盟友的最新协商结果显示,不少产油国依旧选择严守减产协议。阿曼石油部就表示:“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任务并未完成。”
此前,有沙特政府官员表示,作为OPEC最大产油国的沙特,乐见国际油价继续攀升。“80美元/桶,或者100美元/桶,都不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上月底说,OPEC与俄罗斯正考虑签订一份期限为10年至20年的原油减产长期协议,以调控全球原油供应、稳定原油价格。
与十年前相同,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断地进口着全球的商品。全球经济失衡依然是盈余的国家和赤字的国家之间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也是2005年前后出现过的一个经济预警信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财政政策势必会使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总统正在实行的减税政策和额外支出的刺激措施将会增加进口规模,从而在2019年将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提高至少1500亿美元。很明显,这一赤字增长趋势与中美之间现有的贸易情况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在某些方面,今天的全球经济问题比2008年时更加麻烦。首先,特朗普愿意冒险尝试通过贸易战争来迫使如中国和德国等债权国减少其经常账户的盈余规模。然而更为棘手的是,西方公众现在对全球化经济和自由贸易等问题普遍怀有偏见,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年西方国家总体的工资和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所导致的。特朗普的“美国第一”(“America first”)的口号引起了许多美国选民的共鸣,就像在脱欧公投期间许多英国选民所产生的共鸣一样。
从4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上可以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太可能持续下去,未来几年内全球经济增长将从3.9%放缓至3.7%。然而不难想象,情况可能会比这更加糟糕。全球经济充斥着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这将使全球经济在美国通胀上升而导致的美联储加息之后变得更为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积极收紧货币政策在目前这个阶段并无必要,因为全球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25岁至54 岁年龄段的成年人就业率仍低于衰退前的水平。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美国应该减少赤字而不是通过减税政策来增加赤字,然而,很明显特朗普无意听取其建议,而美联储也将加速其加息进程。当前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比二战后期罗斯福政府重塑多边经济体制以来的任何时候更为糟糕。事实上,目前的情况是随着美国经常账户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扩大,并且特朗普变得更为保护主义,贸易战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其风险是非常真实的。
不过,此困局也并非无计可施,至少做到三点将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麻烦。首先,在贸易上有盈余国家可以通过实行促进增长的政策从而增加进口来缓解贸易紧张。其次,各国央行应在提高利率的问题上更加谨慎行事。最后,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具包容性而非一味地排外。然而,要求全球各国步调一致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是困难的,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协同各国摆脱困境,虽然这个希望并不算大。
印度
莫迪兑现承诺,印度实现“村村通电”
4月29日,随着印度东北邦曼尼普尔(Manipur)的一个名为Leisang的偏远村庄接入印度的国家电网,莫迪政府宣布,印度实现了“村村通电”的宏伟大计。
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兴奋地表示,“我们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千百万印度人的生活将从此改变。我很高兴,现在印度的每个村庄都通电了。”
莫迪所谓的承诺,是他在2014年大选期间所提及的。当时,他承诺为所有的印度居民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由此赢得了当年的大选。早在前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执政期间,也曾提出2012年让每个家庭用上电的目标,但辛格最终没有兑现这一承诺。
印度媒体认为,在2019年新一届大选开启前,这一消息有助于莫迪所在的执政党提升士气,也为即将到来的大选造势。
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速迅猛。数据显示,印度的GDP增速已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大幅下滑中稳步回升。印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为7.2%。国际机构也纷纷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预测称,印度经济2018~2019财年将增长7.4%;联合国认为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上升至7.5%;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印度经济增速为7.3%。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印度的电力缺口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在印度,2017年仍有70兆瓦的电力供应缺口。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这给印度带来的损失相当于GDP总额的7%左右。
一边是莫迪政府对于实现“村村通电”的欢呼,另一边却是反对派以及经济学家的质疑:村村通电,并不意味着所有印度民众都能享受到电力的普及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资本经济学领域的印度经济学家沙阿(ShilanShah)表示,“事实上,仍有多数民众缺乏获得电力的能力。即便是那些已通电的村庄,仍存在如何确保电力供给可持续性的问题。”
(潘寅茹)
沙特
沙特成全球最大产油国
谁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给出了答案。
4月23日,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2月日均产油量超过俄罗斯,成为当月全球最大产油国。根据统计数据,沙特2月日均产油998.2万桶,俄罗斯产油953.3万桶。而在今年1月,沙特日均产油997.6万桶,俄罗斯为1052.8万桶。此前,俄罗斯已连续11个月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俄罗斯公布这一数据恰逢国际油价创三年来新高之际。4月24日,布伦特原油以74.71美元/桶价格收盘,交易期间一度超过了75美元/桶。从曾经跌破30美元/桶的低价到如今冲破70美元/桶,国际油价这一涨势让整个石油行业为之兴奋。
在兴奋之余,以俄罗斯、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是否还要坚持此前的减产政策,成为了石油行业又一个关切的重点。
过去三年来,国际油价的暴跌给全球石油产业带来阵痛,也重创了俄罗斯等产油国的经济。曾几何时,国际油价曾一路探底。如果说,40美元/桶一度被视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心理底价,但2015年,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桶后,连30美元/桶也没守住。在2016年初,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双双跌至2003年以来的新低。
在国际油价不断走低的背景下,减产协议呼之欲出。2016年底,在石油市场中互为竞争对手的俄罗斯和沙特召集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和非OPEC的24个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以提振低迷的国际油价。当时,减产联盟计划通过控制生产,将全球石油的库存降到过去5年平均水平。尽管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曾遭到质疑,但目前看来减产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国际能源署(I EA)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3月,经合组织国家(O ECD)的原油库存仅比5年平均水平高300万桶,同2017年1月的3.4亿桶相比大降92%。
因此,在减产效应初步显现、国际油价明显提升的当下,产油国还要不要坚持减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考量。好在OPEC与减产联盟盟友的最新协商结果显示,不少产油国依旧选择严守减产协议。阿曼石油部就表示:“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任务并未完成。”
此前,有沙特政府官员表示,作为OPEC最大产油国的沙特,乐见国际油价继续攀升。“80美元/桶,或者100美元/桶,都不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上月底说,OPEC与俄罗斯正考虑签订一份期限为10年至20年的原油减产长期协议,以调控全球原油供应、稳定原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