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实验设计,增加学科知识趣味性,简化实验操作,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实验操作,增强教学的环保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精神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O6-336,S157.4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15-01
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是从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层次)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变化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教学难度较大,借助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都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揮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提升实验趣味性、优化实验内容、降低实验风险等角度,改进、创新实验操作。
一、创新实验设计,增加学科知识趣味性
相较于理论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应该从化学实验趣味性教学开始。当然,在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中,部分化学实验比如说《实验室制取氧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较为有趣,部分实验比如说《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较为枯燥,教师应该通过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来增加其趣味性,增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赏性,借助于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其脑海中留下一个化学实验新奇有趣的印象。
例如,在氢气吹泡泡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实验操作进行改进,让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在原有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用不带玻璃尖嘴的玻璃管替换带有玻璃尖嘴的胶头滴管,用剪刀剪掉胶头的顶部,购买儿童吹彩泡玩具,拆解其中的多孔塑料头,插到被剪开的胶头顶部,滴上适量吹泡液,装置连接好后,缓慢通入氢气,学生可以观察到,多孔塑料头部连续产生大体积泡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用镊子夹住火柴,点燃氢气泡泡,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火花伴随着泡泡缓缓下落。这场视觉盛宴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趣味的实验中,感受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二、简化实验操作,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设施配置相对简单,有很多的实验无法严格按照试验步骤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等效替代等思想,简化实验仪器,简化实验步骤,从而实现实验操作简化的目标。比如说,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在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管道处,连接一个干燥、清洁的三通管,三通管的上部和下部各放置一张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启动装置后,学生们可以观察到,三通管上部的紫色石蕊试纸未变色,下部试纸变红,这说明二氧化碳从下方排出,密度大于空气,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PH<7;移开试纸,将燃烧的小木条放置在三通管下方,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阻燃性;将变色的紫色石蕊试纸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发现试纸由红色恢复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仪器简单,试验结果迅速,实验现象明显,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了新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验,去进行简化改进,这样对于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实验操作复杂必有其原由,实验操作的简化,对于教师的综合学科素养要求极高,在展开实践前,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确保实验的安全性,辩证思考操作的可能性,再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三、改进实验操作,增强教学的环保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生态环保,而化学实验容易产生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液或废料,严重危害社会环境,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操作,增强教学的环保性,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方向。
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可以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处理有害气体和废液,或者说采用安全的微型实验装置,在保证教学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实验污染,让学生树立安全环保的意识。比如说在氧化铁还原实验中,教师可以使用封闭式微型实验装置,减少试剂用量,采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采集装置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以及未完全反应的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教师可以在课后,对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再排放到外界。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一举两得。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其教育目标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演变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操作,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以科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创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菲,朱清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尝试——以SO2作为载体的初三复习课[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06):14-16.
[2]周梅华.对固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差量法计量实验的质疑与探究——以产生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初中化学计算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3):91-9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O6-336,S157.4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15-01
化学(Chemistry)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是从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层次)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变化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教学难度较大,借助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都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揮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提升实验趣味性、优化实验内容、降低实验风险等角度,改进、创新实验操作。
一、创新实验设计,增加学科知识趣味性
相较于理论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应该从化学实验趣味性教学开始。当然,在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中,部分化学实验比如说《实验室制取氧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较为有趣,部分实验比如说《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较为枯燥,教师应该通过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来增加其趣味性,增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赏性,借助于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其脑海中留下一个化学实验新奇有趣的印象。
例如,在氢气吹泡泡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实验操作进行改进,让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在原有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用不带玻璃尖嘴的玻璃管替换带有玻璃尖嘴的胶头滴管,用剪刀剪掉胶头的顶部,购买儿童吹彩泡玩具,拆解其中的多孔塑料头,插到被剪开的胶头顶部,滴上适量吹泡液,装置连接好后,缓慢通入氢气,学生可以观察到,多孔塑料头部连续产生大体积泡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用镊子夹住火柴,点燃氢气泡泡,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火花伴随着泡泡缓缓下落。这场视觉盛宴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趣味的实验中,感受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二、简化实验操作,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设施配置相对简单,有很多的实验无法严格按照试验步骤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等效替代等思想,简化实验仪器,简化实验步骤,从而实现实验操作简化的目标。比如说,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在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管道处,连接一个干燥、清洁的三通管,三通管的上部和下部各放置一张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启动装置后,学生们可以观察到,三通管上部的紫色石蕊试纸未变色,下部试纸变红,这说明二氧化碳从下方排出,密度大于空气,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PH<7;移开试纸,将燃烧的小木条放置在三通管下方,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阻燃性;将变色的紫色石蕊试纸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发现试纸由红色恢复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仪器简单,试验结果迅速,实验现象明显,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了新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验,去进行简化改进,这样对于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实验操作复杂必有其原由,实验操作的简化,对于教师的综合学科素养要求极高,在展开实践前,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确保实验的安全性,辩证思考操作的可能性,再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三、改进实验操作,增强教学的环保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生态环保,而化学实验容易产生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液或废料,严重危害社会环境,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操作,增强教学的环保性,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方向。
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可以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处理有害气体和废液,或者说采用安全的微型实验装置,在保证教学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实验污染,让学生树立安全环保的意识。比如说在氧化铁还原实验中,教师可以使用封闭式微型实验装置,减少试剂用量,采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采集装置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以及未完全反应的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教师可以在课后,对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再排放到外界。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一举两得。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其教育目标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演变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操作,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以科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创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菲,朱清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尝试——以SO2作为载体的初三复习课[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06):14-16.
[2]周梅华.对固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差量法计量实验的质疑与探究——以产生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初中化学计算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