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传家处世长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5709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黄河滩上的贫穷少年,渴望读书,却只能从小戏班和说书艺人处接受最早的文化启蒙。而今,他的藏书早已不是一间书房能够盛放,他的作品已成系列结集出版,他的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他是河南省濮阳市审计局副局长林松。
  濮阳,一个至今没有自己的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地方,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诗经》中的卫风,指的就是濮阳地区的民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是有名的关于爱情的描写。出生于1964年的林松,爱书、写书、出书,除了自身的热忱,亦有赖于妻子不变的支持。
  如今家中书橱中珍藏着的一套《史记》,得之不易,林松至今难以忘怀。据林松说,年轻的时候,每到周末,他都带家人到书店逛一逛,对这套《史记》爱不释手,可每每翻阅,终又只能放下。往返几次之后,妻子给买了回来,林松感念不已。买套书何至于这般犹豫?如今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但在上世纪80年代,普通人的工资都不高,那时林松小两口刚刚添了新生儿,又赶上黄河滩发大水,父母靠吃国家救济生活。一家老小生活都吃紧,还怎么买书呢?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林松的妻子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她说:“衣橱可以缓买,书橱必须先购置。”除了这套《史记》,像《辞海》《中国文学史》《列宁选集》这样的“大部头”,都是林松在书店来来回回翻过几遍,妻子给买回家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些了,林松有了自己出书的想法,可出版社要求按定价自购200册,那就是2000多元钱,他又犹豫了。但妻子却说:“各自少穿几套衣服省下几千元就够了。”待第二本书筹备出版时,妻子又拿出了准备购置电脑的钱,“只要你写,咱就出。”妻子的一句话,让林松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如今,林松刚刚整理编辑好的诗集《理想的天空》、散文集《墙角月季》已被列入了濮阳市诗词出版计划。这下,不用再自己花钱出书了,这将是林松出版的第五和第六本书。
  1982年,林松从师范毕业。那时候,行政机关缺少干部,就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定向培养”,从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者直接到乡镇一线。林松就是当时被选拔上的,毕业后直接到河南省台前县吴坝公社报道。转眼30多年过去,林松已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几经辗转,又度过了在市审计局工作的第十年。此间种种经历,不仅让这位从黄河滩走出的少年进步成长,也构成了他日常写作的背景与素材。
  “我的文章写得很朴素,虽然一开始还想要写大部头,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那样。”但在参加工作后,林松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有所收获。他坦言,“我本来就不是学文学的,写长篇确有困难,真要走那个路,就得去搞专业了;尤其是业务繁忙,当以本职工作为先,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话虽这么说,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们却一再惊叹,甭管工作多累多忙,林松总能挤出时间写他的诗歌、散文。而当年的“大部头”情结也正是在这样的笔耕不辍中,以“系列”的形式得到补偿。这份身体力行对周围年轻人也有激励和引导。“他们都说忙,实际都没有我忙,但是我每年都有些作品。如果只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林松说。
  回首少年时代,林松感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家里也没有什么书可供阅读。第一次产生动笔创作的欲望,还是从老电影《半夜鸡叫》开始的。这部影片改编自高玉宝的同名小说,而高玉宝是当年有名的“文盲作家”,写小说甚至是用符号、图画记录的。一个文盲都能写这么好?林松备感惊奇,同时也萌生了一个很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多读、多写。
  林松说:“如果同志们有什么荣誉了,我要带头宣传;如果是我自己呢,我不想宣传。”因为这样的想法,从市级、省级“书香家庭”,再到国家级“书香之家”的评选中,上报资料时,林松一律隐去单位、职务名称,按照街道、社区、家庭来上报。到了这个年纪,对荣誉已经看淡,阅读也纯粹是个人爱好,当中并无名利可图;但唯独“书香家庭”“书香之家”这样的称号,对于林松而言,别具寓意。他坦言,在报材料时隐去领导干部的身份有两层目的:一个是怕评委觉得,领导干部有几个读书的?怕人家一开始就反对你,认为是通过什么不正当渠道“走后门”报上来的;再一个也是担心群众有类似心理,误以为领导干部不过是喝茶看报,怕人家不相信、不服气。
  林松的家庭從爷爷往上,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就在濮阳市文明委授予林松的家庭“书香家庭”称号后不久,2015年6月,林松抱上了孙子。对比自己的家庭出身,他为新生儿优渥的成长环境而感慨,笑着说道:“这样一来,孙子长大后,就可以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是阅读,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现在生活好了,想买什么书就能买,根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但作为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这个“书香之家”的灵魂人物,林松依旧秉持着好学而勤俭的传统,并参考历史上著名的林氏家训家规,给自己家立下了规矩:
  敬老尊师,崇尚孝道不忘本;
  正直诚信,修养品德齐家政;
  勤奋节俭,尊老爱幼睦亲邻;
  博爱自然,济困扶弱促和谐;
  守法敬业,善恶慎微连家国;
  读书明礼,书香传家处世长。
  读书,作为家训的压轴重点提出来,寄托了林松对后人的无尽期许。读书、明礼将不仅仅是林松一个人的爱好,同时也是全家人生活的基调、秉持的传统。
  (摘编自《中国审计报》)
其他文献
2016年,苏州在中国城市中率先推出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市民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桂花分”,为了鼓励市民重视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桂花分值较高的市民可以在多个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到优惠政策。2018年8月,苏州图书馆的借阅服務也纳入为“桂花分”的使用范围。根据市民桂花分值的高低,苏州图书馆推出了不同的借阅模式。桂花分超过120分的市民可以办理“桂花诚信卡”,在普通读者卡的基础上借阅更多种类和数量
期刊
对作家来说,书房也许是在家中度过最多时光的地方,他们的书房未必都非常大,也未必有华丽的装饰品,可也许这些简单、普通的地方,却正是他们心中的小小乌托邦。  杨绛先生的书房  杨绛先生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她说——  “如今剩下我一人,我的书桌位置不适,撤了。南窗下、北窗下原先不属于我的书桌,都由我占用;各室大大小小的书柜,也由我一人掌管。我翻书、找书,还约略记得什么书在哪个柜里,
期刊
在一本成书于晚唐时期(9-10世纪)的由阿拉伯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可兹佐证,书中说:“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在中国刷牙是不礼貌的,中国人饭后漱口。”印度人使用的牙枝就是杨枝,玄奘《大唐西域记》载:“馔食既讫,嚼杨枝而净。”杨枝也叫齿木,在印度被广泛用于清洁牙齿,义净说这种齿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小如小指,一头缓,须
期刊
纳博科夫(1899-1977),20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他离群索居,住在一座石山
期刊
2018年4月23日上午,宿迁市第六届读书节暨“书香宿城 悦读生活”启动仪式在宿城区会展中心举行。  宿迁市第六届读书节以“共享阅读新时代”为主题,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方式,将开展三大主题16项200余场次阅读推广活动,重点打造宿迁四季诗会、“我们爱阅读”系列活动、经典诵读比赛、阅读新空间摄影大赛、精品图书联展促销、创意书签大赛等品牌阅读活动,努力释放阅读的正能量,让阅读惠及更多人群
期刊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共著有两部长篇小说、32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书评和影评。奥康纳是个南方作家,她的作品具有南方哥特式风格,并十分依仗区域背景和怪诞字符。奥康纳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罗马天主教信仰,并经常审视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贝雷是她的独养儿子,老奶奶如今跟着他过日子。这当儿,贝雷正坐在紧贴桌子旁边的那把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期刊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宣布捐赠所有财产给南开大学,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叶嘉莹毕生挚爱中国古典文化和诗词,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等,是“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发来贺词:“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半生漂泊,诗词为
期刊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诸神处罚
期刊
2018年4月10日,徐州市图书馆“一路书香”活动走进徐钢集团。活动特别邀请六位书画名家與徐州市图书馆志愿者们一起来到徐钢集团。书画家们以“阅读”为主题现场挥毫泼墨,创作并捐赠徐钢集团部分书画作品,并与徐钢集团的职工代表开展了“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阅读”交流。  “一路书香”大型公益活动开始以来,收到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徐州市图书馆将继续强化“一路书香”活动的公益性,注重广大群众开展阅读的便利性,把
期刊
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期盼去看看山外精彩的世界,乡村教师如同“点灯人”,默默扎根大山传道授业,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記者近日在广西灌阳县采访,走访了扎根大山深处的3位乡村教师,他们或独自一人守护一个学生,或辛苦耕耘三尺讲台一辈子,或大学毕业后返乡继承老师衣钵,甘为山区孩子的“点灯人”,将知识送到深山,把孩子们一批批送出大山。  一生一师一学校  山岭巍巍,云雾缭绕。汽车缓缓地在山路上前行,梯田、树林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