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黄河滩上的贫穷少年,渴望读书,却只能从小戏班和说书艺人处接受最早的文化启蒙。而今,他的藏书早已不是一间书房能够盛放,他的作品已成系列结集出版,他的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他是河南省濮阳市审计局副局长林松。
濮阳,一个至今没有自己的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地方,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诗经》中的卫风,指的就是濮阳地区的民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是有名的关于爱情的描写。出生于1964年的林松,爱书、写书、出书,除了自身的热忱,亦有赖于妻子不变的支持。
如今家中书橱中珍藏着的一套《史记》,得之不易,林松至今难以忘怀。据林松说,年轻的时候,每到周末,他都带家人到书店逛一逛,对这套《史记》爱不释手,可每每翻阅,终又只能放下。往返几次之后,妻子给买了回来,林松感念不已。买套书何至于这般犹豫?如今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但在上世纪80年代,普通人的工资都不高,那时林松小两口刚刚添了新生儿,又赶上黄河滩发大水,父母靠吃国家救济生活。一家老小生活都吃紧,还怎么买书呢?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林松的妻子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她说:“衣橱可以缓买,书橱必须先购置。”除了这套《史记》,像《辞海》《中国文学史》《列宁选集》这样的“大部头”,都是林松在书店来来回回翻过几遍,妻子给买回家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些了,林松有了自己出书的想法,可出版社要求按定价自购200册,那就是2000多元钱,他又犹豫了。但妻子却说:“各自少穿几套衣服省下几千元就够了。”待第二本书筹备出版时,妻子又拿出了准备购置电脑的钱,“只要你写,咱就出。”妻子的一句话,让林松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如今,林松刚刚整理编辑好的诗集《理想的天空》、散文集《墙角月季》已被列入了濮阳市诗词出版计划。这下,不用再自己花钱出书了,这将是林松出版的第五和第六本书。
1982年,林松从师范毕业。那时候,行政机关缺少干部,就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定向培养”,从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者直接到乡镇一线。林松就是当时被选拔上的,毕业后直接到河南省台前县吴坝公社报道。转眼30多年过去,林松已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几经辗转,又度过了在市审计局工作的第十年。此间种种经历,不仅让这位从黄河滩走出的少年进步成长,也构成了他日常写作的背景与素材。
“我的文章写得很朴素,虽然一开始还想要写大部头,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那样。”但在参加工作后,林松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有所收获。他坦言,“我本来就不是学文学的,写长篇确有困难,真要走那个路,就得去搞专业了;尤其是业务繁忙,当以本职工作为先,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话虽这么说,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们却一再惊叹,甭管工作多累多忙,林松总能挤出时间写他的诗歌、散文。而当年的“大部头”情结也正是在这样的笔耕不辍中,以“系列”的形式得到补偿。这份身体力行对周围年轻人也有激励和引导。“他们都说忙,实际都没有我忙,但是我每年都有些作品。如果只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林松说。
回首少年时代,林松感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家里也没有什么书可供阅读。第一次产生动笔创作的欲望,还是从老电影《半夜鸡叫》开始的。这部影片改编自高玉宝的同名小说,而高玉宝是当年有名的“文盲作家”,写小说甚至是用符号、图画记录的。一个文盲都能写这么好?林松备感惊奇,同时也萌生了一个很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多读、多写。
林松说:“如果同志们有什么荣誉了,我要带头宣传;如果是我自己呢,我不想宣传。”因为这样的想法,从市级、省级“书香家庭”,再到国家级“书香之家”的评选中,上报资料时,林松一律隐去单位、职务名称,按照街道、社区、家庭来上报。到了这个年纪,对荣誉已经看淡,阅读也纯粹是个人爱好,当中并无名利可图;但唯独“书香家庭”“书香之家”这样的称号,对于林松而言,别具寓意。他坦言,在报材料时隐去领导干部的身份有两层目的:一个是怕评委觉得,领导干部有几个读书的?怕人家一开始就反对你,认为是通过什么不正当渠道“走后门”报上来的;再一个也是担心群众有类似心理,误以为领导干部不过是喝茶看报,怕人家不相信、不服气。
林松的家庭從爷爷往上,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就在濮阳市文明委授予林松的家庭“书香家庭”称号后不久,2015年6月,林松抱上了孙子。对比自己的家庭出身,他为新生儿优渥的成长环境而感慨,笑着说道:“这样一来,孙子长大后,就可以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是阅读,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现在生活好了,想买什么书就能买,根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但作为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这个“书香之家”的灵魂人物,林松依旧秉持着好学而勤俭的传统,并参考历史上著名的林氏家训家规,给自己家立下了规矩:
敬老尊师,崇尚孝道不忘本;
正直诚信,修养品德齐家政;
勤奋节俭,尊老爱幼睦亲邻;
博爱自然,济困扶弱促和谐;
守法敬业,善恶慎微连家国;
读书明礼,书香传家处世长。
读书,作为家训的压轴重点提出来,寄托了林松对后人的无尽期许。读书、明礼将不仅仅是林松一个人的爱好,同时也是全家人生活的基调、秉持的传统。
(摘编自《中国审计报》)
濮阳,一个至今没有自己的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地方,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诗经》中的卫风,指的就是濮阳地区的民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是有名的关于爱情的描写。出生于1964年的林松,爱书、写书、出书,除了自身的热忱,亦有赖于妻子不变的支持。
如今家中书橱中珍藏着的一套《史记》,得之不易,林松至今难以忘怀。据林松说,年轻的时候,每到周末,他都带家人到书店逛一逛,对这套《史记》爱不释手,可每每翻阅,终又只能放下。往返几次之后,妻子给买了回来,林松感念不已。买套书何至于这般犹豫?如今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但在上世纪80年代,普通人的工资都不高,那时林松小两口刚刚添了新生儿,又赶上黄河滩发大水,父母靠吃国家救济生活。一家老小生活都吃紧,还怎么买书呢?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林松的妻子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她说:“衣橱可以缓买,书橱必须先购置。”除了这套《史记》,像《辞海》《中国文学史》《列宁选集》这样的“大部头”,都是林松在书店来来回回翻过几遍,妻子给买回家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些了,林松有了自己出书的想法,可出版社要求按定价自购200册,那就是2000多元钱,他又犹豫了。但妻子却说:“各自少穿几套衣服省下几千元就够了。”待第二本书筹备出版时,妻子又拿出了准备购置电脑的钱,“只要你写,咱就出。”妻子的一句话,让林松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如今,林松刚刚整理编辑好的诗集《理想的天空》、散文集《墙角月季》已被列入了濮阳市诗词出版计划。这下,不用再自己花钱出书了,这将是林松出版的第五和第六本书。
1982年,林松从师范毕业。那时候,行政机关缺少干部,就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定向培养”,从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者直接到乡镇一线。林松就是当时被选拔上的,毕业后直接到河南省台前县吴坝公社报道。转眼30多年过去,林松已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几经辗转,又度过了在市审计局工作的第十年。此间种种经历,不仅让这位从黄河滩走出的少年进步成长,也构成了他日常写作的背景与素材。
“我的文章写得很朴素,虽然一开始还想要写大部头,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那样。”但在参加工作后,林松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有所收获。他坦言,“我本来就不是学文学的,写长篇确有困难,真要走那个路,就得去搞专业了;尤其是业务繁忙,当以本职工作为先,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话虽这么说,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们却一再惊叹,甭管工作多累多忙,林松总能挤出时间写他的诗歌、散文。而当年的“大部头”情结也正是在这样的笔耕不辍中,以“系列”的形式得到补偿。这份身体力行对周围年轻人也有激励和引导。“他们都说忙,实际都没有我忙,但是我每年都有些作品。如果只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林松说。
回首少年时代,林松感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家里也没有什么书可供阅读。第一次产生动笔创作的欲望,还是从老电影《半夜鸡叫》开始的。这部影片改编自高玉宝的同名小说,而高玉宝是当年有名的“文盲作家”,写小说甚至是用符号、图画记录的。一个文盲都能写这么好?林松备感惊奇,同时也萌生了一个很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多读、多写。
林松说:“如果同志们有什么荣誉了,我要带头宣传;如果是我自己呢,我不想宣传。”因为这样的想法,从市级、省级“书香家庭”,再到国家级“书香之家”的评选中,上报资料时,林松一律隐去单位、职务名称,按照街道、社区、家庭来上报。到了这个年纪,对荣誉已经看淡,阅读也纯粹是个人爱好,当中并无名利可图;但唯独“书香家庭”“书香之家”这样的称号,对于林松而言,别具寓意。他坦言,在报材料时隐去领导干部的身份有两层目的:一个是怕评委觉得,领导干部有几个读书的?怕人家一开始就反对你,认为是通过什么不正当渠道“走后门”报上来的;再一个也是担心群众有类似心理,误以为领导干部不过是喝茶看报,怕人家不相信、不服气。
林松的家庭從爷爷往上,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就在濮阳市文明委授予林松的家庭“书香家庭”称号后不久,2015年6月,林松抱上了孙子。对比自己的家庭出身,他为新生儿优渥的成长环境而感慨,笑着说道:“这样一来,孙子长大后,就可以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是阅读,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现在生活好了,想买什么书就能买,根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但作为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这个“书香之家”的灵魂人物,林松依旧秉持着好学而勤俭的传统,并参考历史上著名的林氏家训家规,给自己家立下了规矩:
敬老尊师,崇尚孝道不忘本;
正直诚信,修养品德齐家政;
勤奋节俭,尊老爱幼睦亲邻;
博爱自然,济困扶弱促和谐;
守法敬业,善恶慎微连家国;
读书明礼,书香传家处世长。
读书,作为家训的压轴重点提出来,寄托了林松对后人的无尽期许。读书、明礼将不仅仅是林松一个人的爱好,同时也是全家人生活的基调、秉持的传统。
(摘编自《中国审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