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计划已经更名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但是,由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而评价的方式都是以“他评”为主,实属评价主体“倒置”,使被评价者——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主性,对人才培养方案理解得也非常片面,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构想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
  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使学生评价从外部转化到内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被动转向主动,让学生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深化教育改革,确立大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我评价(也称自我评定、自我测评或自我评估)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位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亦是如此。“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指的是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明确自我评价对象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自身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并将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结合到自我评价过程中进行。”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大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一)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从管理层面上讲,首先,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应该重基础、宽口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其次,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层次性,不要整体划一,要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希望。再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标准可以高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到”。适度使用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标准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学生一科不及格不得奖学金”,这种定性评价就缺乏弹性。因为学生一科不及格可能有多种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学校就应该给学生弥补的机会(有些学校给学生补考机会,但不给得奖学金的机会)。否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1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在广义上是指人对人的认识,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对自己的再认识。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索,表现出人具有一种以自我的现实存在为原点,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连续不断地穷根究底、反思前瞻的探索精神。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不断创造自己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自我发展过程。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2 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阻碍个性健康发展。”目因此,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很必要。“评价标准是衡量或判定评价对象价值程度的准则和尺度,是评价原则和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评价对象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生自我评价成功的有力保证。”
  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并把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内化为个人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其次,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制定一张具有个性的个人发展“路线图”——自己的行动准则和尺度,这个准则和尺度就是自我评价标准。其三,引导大学生按照“自家标准”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但是,自我评价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比较过程,它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的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为了使自我评价过程更真实、更客观一些,还要引导大学生与他人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我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三)让自我评价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
  1 引导大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现在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此原理应用于大学生自我评价之中,是指学生与学生相互比较的差异,即在同一专业培养目标下,学生与学生比较,有的学生专业理论突出,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见长,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各有优势,这个优势可称之为比较优势。
  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当发现大学生感到不如人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我还有比别人更优秀的地方”。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找到了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2 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开展自我评价。如何才能把自我评价的效果最大化呢?引导学生以自己“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最佳表现,是指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实践证明,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评价,可以判定学生的潜在能力或学习成果。因此,一旦我们把学生的“最佳表现”作为评价对象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那就会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我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时刻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
  3 鼓励学生关注评价过程。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 自己在发展中的得与失,促进自己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最及时、最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信息,才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评价。这正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优势所在。
  
  三、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于不同高校面向的培养对象复杂多样,加上专业培养目标受经济、信息、计算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早已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单一,不同的学生作为不同类型高校面向的培养对象都应该被引导,因此,大学生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适应自身条件、家庭经济现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知识体系。
  
  (一)合适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生立身之本
  大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要适时、适度,具有可执行性。所谓的适时,是指知识体系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要求,不能与之发生冲突,否则就属于不务正业了。所谓的适度,是指知识体系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难易适度。所谓的可执行性,是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要付诸行动。即知道每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和富有活力。
  
  (二)培养自主能力是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主体
  1 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1992年有人提出为培养2l世纪的技术人才,大学教育必须在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重大转变,在总共17条模式中有关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就有5条。如着重能力和本领的终身学习;学生自己执行课程表;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学习如何思考和推理;侧重创造性与革新等,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 知识体系要符合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多数情况下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知识体系。如果大学生知识单一,就业率就会降低,甚至毕业就失业。
  3 知识领域要不断延伸。在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爱好,适当延伸自己的知识领域。在专业(方向)上,要逐步实现专业的战略调整,以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为主,加大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力度,在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就业能力上狠下功夫。
  4 主动进行文理渗透。文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类的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涉猎一些文科类的知识,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在开关电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控制提高了开关电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目前,开关电源一般采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DSP)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控制芯片。FPGA由于采用并行处理机制,处理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已成为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广义预测PID控制(GPCPID)结合了PID控制结构简单、鲁棒性强,广义预测控制(GPC)对建模误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为学求进的意思,说的是学习的几个递进阶段.古为今用,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思考,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既要教书育人,又有行
一、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概述    2004年,教育部推出“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每年从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中,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贫困县任教。农硕生协议服务年限5年,第1年工作,第2年脱产学习,第3年边工作边撰写学位论文,毕业后颁发研究生学历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服务期间,农硕生按照国家规定领取工资,享受在职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学习期间免缴学费,按在职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就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方面是依据个人愿望、能力、天赋等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依据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塑造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大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完全根据自己的禀赋来自由发展。  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自由,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限制,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发展的两难问题。当前流行的看法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