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为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及塑造开放型经济体提供了最为直接且最具潜力的实践指南。
  千呼万唤始出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为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及塑造开放型经济体提供了最为直接且最具潜力的实践指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立足“一带一路”倡议联动的宏观需求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需求,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全面规划和设计了直到2035年的发展纲要。《纲要》开启了中国发展新征程,是中国改革“南部驱动力”的再次释放。
  这份《纲要》的出台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其一,国际层面的逆全球化、民主民粹化、中美贸易摩擦等,不仅导致国际经济发展与全球化信心受挫,也导致中国对自身技术短板的深刻反思,这些因素推动中国制定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划,对上述不利因素予以回应;其二,国内层面,十九大报告对“两个一百年”发展做出战略性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但核心的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需要国内基地作为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兼具国内改革前沿与全球化因素的最佳区域,适合承载这一改革的引领任务;其三,《纲要》对“一国两制”从侧重“两制”的初期发展向侧重“一国”的融合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具体愿景和制度性安排,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及发展指向,同时也为治理港澳的本土主义提供了优良方案;其四,《纲要》为港澳经济转型升级及参与和支撑“一带一路”提供了直接的机遇和动力,也在政策保障与人员流动上做出了最为有利的安排。
  这些国内外的背景因素,是中国改革开放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是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动力来源。《纲要》的出台表明,中央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意志更加坚定,战略更加成熟,自主性及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方向感更为明确。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尾随西方的亦步亦趋,而是坚持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正是有着这种清晰的自主性逻辑,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受风险考验,逐步走出一条自身的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的“自主性现代化”道路才不仅对中国最为有利,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启示。中国的“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资本的输出,也是自身现代化经验和模式的分享。当然,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还有若干课题需要继续探索,继续按照自身方式形成具体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中国“第二轮现代化”的火车头,是战略性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制定过程是科学民主的:一方面,《纲要》建立在对世界其他湾区科学考察与比较、湾区内城市经济产业科学调研、湾区发展与“一带一路”合理对接的基础之上,确保湾区规划真正立足地方实情、国家战略需求及全球竞争格局,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纲要》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和公平参与,港澳地区从政府到产业界再到普通市民,均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对湾区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港澳与广东还以地区协商的机制对规划纲要中的基本架构形成充分的共识,中央在这些民主程序基础上做出最终决策。国家规划行为本身就是“一国两制”下中央管治权合理行使的体现。之所以能够做到科学民主,与整个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及民主决策文化与能力的显著进步是分不开的。中央专门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港澳特首被纳入作为成员,这对于从中央层面保障和支持湾区合理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组织法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对“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形,有着重大的国家理性内核与改革开放战略意义:一方面,“一國两制”是一种现实主义和包容主义的宪制方法论,通过合理容纳不同制度元素促成国家统一和改革发展,将制度差异性势能转变为更高水平发展的动能,这就使得“一国两制”成为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国两制”有着坚实的国家理性内核,即国家对港澳的高度自治授权与港澳对国家的持续性贡献的理性结合,这种共赢式宪制平衡显然需要不断寻找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最佳作用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支撑国家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与持续保障港澳繁荣稳定的理性结合,因而从根本上回应和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推动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合了“一国两制”的初衷初心。
  更进一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将推动探索中央管治权与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的具体制度机制,因为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必然涉及内地与港澳的制度竞争、互动、交流与融合,这是一个良性的制度整合过程,不是“内地港澳化”,也不是“港澳内地化”,而是内地与港澳根据共同建设目标及各自制度优势进行的“协作性制度创造”。为了实际解决大湾区建设瓶颈而进行的这种制度创造与融合,是“两制”向“一国”回溯性建构的理性化过程,所产生的具体制度增量与成果,直接服务于大湾区。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必然会遭遇种种困难和挑战:其一,制度差异性带来的制度壁垒与制度摩擦成本,这是“一国两制”优势下的副产品,如果大湾区建设不重视及时研判和消除这些障碍因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湾区内人员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及创造性发展;其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软文化冲突”,这主要体现在港澳社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内地城市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管理模式与之仍有较大差异,这种“软文化冲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湾区内部的融合发展,限制港澳居民尤其是专业精英人士的认同和归属;其三,港澳与内地的“双向开放”难题,既然是一个大湾区,就不能仅仅是内地城市对港澳单向开放和提供更多便利,也需要港澳对内地合理开放,这种双向开放固然由于体量差异而不可能对等,但也需要逐步放宽及可比较;其四,香港社会还存在一定的本土主义与港独威胁,存在这些反对力量背后的国际势力,他们显然会构成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如何从香港本地法治及国家管治的角度合理管控和遏制这些干扰,确保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香港社会是一个宪法与基本法秩序巩固的稳定社会,也是对中央和特区的一个挑战;其五,一定程度和多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需要通过民主协商、制度管控、政策协调等方式予以压制及化解,从而达到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利益分享的最优化及公平性。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有效落实了十九大报告相关目标,形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战略框架,提出了聚焦高科技、新兴产业与制度性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具体建设目标与方案,更是为“一带一路”之技术标准与制度标准的实验和成熟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政策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将再次验证中国改革的地缘扩展逻辑:改革起于南方实验,惠及全国。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探索更可泽被“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想性建构。
  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
其他文献
慢性附件炎是妇科一种常见且很痛苦的疾病.它是指盆腔内输卵管、卵巢及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属祖国医学"少腹痛""带下"之范畴.其主要症状是:少腹胀痛,腰酸,白带增多有臭味,月
摘要:近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推进,关于“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就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虽然相比于以前其他理论,“图式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把握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解决。  关键词:图式理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历史教学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是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应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同时也和70年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根本利益,时刻维护国家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为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分不開。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成为繁荣昌盛、国力雄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同时也和70年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安全质量。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工程质量标准。本文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48-
摘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有所创新,必须把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作 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和任务。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初中语文老师,作者一直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变化和发展,同时探索适合 本校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失败和反复,但我们要坚持自己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本着教 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