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德育工作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在平时的工作中如何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做。
一、师德渗透,以“德”授德
由于幼儿有很强的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老师的许多言行都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在幼儿的一举一动中,老师的话语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动作是孩子们的模仿秀,孩子们写的字是师体,孩子们说的话是师腔……这种影响虽无法准确量化,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足以说明教师自身的品质可以辐射到幼儿的认知世界,导向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必定作用于幼儿品格的形成。
师德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活资源,教师优良的自身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可转化为幼儿某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为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懂得修己之德就是最好的践行“身教胜于言传”,从平时易忽视的细节做起,改变一些认识上的随意,纠正一些言行上的不足,使其不断规范、美化,这样就可以在幼儿的心目中树起好行为的标准,立起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导向,使幼儿在倾向化模仿中感知行为,内化品质。
充分发挥优良师德的渗透转化作用,就能使师德与幼儿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起对等效应,产生以“德”促德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渗透,文化润德
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变化不仅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全面衡量整体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合理构建适合幼儿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环境,实施环境德育,并借助这一外部作用的渗透,强化幼儿内心的认同,促成幼儿行为的认可。
环境是文化,是实施德育的一种载体,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等方式传递信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发,丰富道德情感,增长道德认知,催化道德行为。创建幼儿德育环境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教育性。要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保证幼儿能从中受到某方面的道德启迪。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布置各种小动物欢聚的版块,营造出友好和平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融洽相处的和谐。
2. 趣味性。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能激起幼儿融入环境的兴趣。如将土豆、扁豆、荞麦这些家乡特产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乐在喜爱之中。
3. 参与性。要突出发展主体,尽可能为幼儿多创造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带给幼儿更多直接体验,给予幼儿更深的影响。如“可爱的祖国”展览,可带领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布置展板,在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感染下接受爱国情感的启蒙。
4. 延伸性。要将环境创设与相关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德育渗透的空间与时间,增强德育效果。如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可结合环境再配合看、听、找、说等活动让幼儿多方式持久参与,加深体验,加浓情感。
5. 发展性。环境创设要随幼儿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如区角剪纸环境,小班时可通过收集现成剪纸作品布置,到中班和大班时,就需要用幼儿自己的作品来设计。
三、活动渗透,过程育德
步入幼儿园,幼儿的认知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此时正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代家庭条件优越等状况,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利于品德发展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应发挥园内集体教育优势,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逐渐使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利用常规教育渗透德育。日常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从常规教育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如要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摆放桌椅、穿衣系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不仅学会怎么做,也养成自己做的习惯。
2. 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在妇女节时,向幼儿介绍妇女节,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奶奶、妈妈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份节日礼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等,并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的感恩教育能使幼儿在行动中懂得尊敬长辈,增进亲情。
3. 利用体育游戏渗透德育。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效利用,能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在玩老鹰捉小鸡中领悟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玩皮球中学会互相谦让,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玩具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利用地方文化渗透到德育。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外出社会活动开展品德实践教育。如带领幼儿参观红军会师园,看红军照片,听红军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情感种子。
四、同步渗透,合力固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可以起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都不能处在同步的轨道,虽有这样那样形式上的合作,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家园相互认知的程度处于浅层,缺乏共识。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家园达成共识的保证,除以往常用的家长会、联系册、个别访谈等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校园网、QQ群、博客、邮箱等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多样化沟通方式不仅便捷了家园联系,还增强了家园德育信息的流通与互动,使园内德育多层面渗透于家庭教育,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等,同时老师也可了解到幼儿在家与园表现的异同。双方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便可赢得家长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支持,使家园德育保持步调一致,产生合力,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创造教育机会,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劳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幼儿在具体的行动中孕育行为准则,养成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一、师德渗透,以“德”授德
由于幼儿有很强的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老师的许多言行都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在幼儿的一举一动中,老师的话语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动作是孩子们的模仿秀,孩子们写的字是师体,孩子们说的话是师腔……这种影响虽无法准确量化,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足以说明教师自身的品质可以辐射到幼儿的认知世界,导向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必定作用于幼儿品格的形成。
师德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活资源,教师优良的自身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可转化为幼儿某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为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懂得修己之德就是最好的践行“身教胜于言传”,从平时易忽视的细节做起,改变一些认识上的随意,纠正一些言行上的不足,使其不断规范、美化,这样就可以在幼儿的心目中树起好行为的标准,立起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导向,使幼儿在倾向化模仿中感知行为,内化品质。
充分发挥优良师德的渗透转化作用,就能使师德与幼儿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起对等效应,产生以“德”促德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渗透,文化润德
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变化不仅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全面衡量整体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合理构建适合幼儿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环境,实施环境德育,并借助这一外部作用的渗透,强化幼儿内心的认同,促成幼儿行为的认可。
环境是文化,是实施德育的一种载体,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等方式传递信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发,丰富道德情感,增长道德认知,催化道德行为。创建幼儿德育环境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教育性。要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保证幼儿能从中受到某方面的道德启迪。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布置各种小动物欢聚的版块,营造出友好和平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融洽相处的和谐。
2. 趣味性。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能激起幼儿融入环境的兴趣。如将土豆、扁豆、荞麦这些家乡特产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乐在喜爱之中。
3. 参与性。要突出发展主体,尽可能为幼儿多创造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带给幼儿更多直接体验,给予幼儿更深的影响。如“可爱的祖国”展览,可带领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布置展板,在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感染下接受爱国情感的启蒙。
4. 延伸性。要将环境创设与相关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德育渗透的空间与时间,增强德育效果。如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可结合环境再配合看、听、找、说等活动让幼儿多方式持久参与,加深体验,加浓情感。
5. 发展性。环境创设要随幼儿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如区角剪纸环境,小班时可通过收集现成剪纸作品布置,到中班和大班时,就需要用幼儿自己的作品来设计。
三、活动渗透,过程育德
步入幼儿园,幼儿的认知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此时正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代家庭条件优越等状况,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利于品德发展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应发挥园内集体教育优势,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逐渐使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利用常规教育渗透德育。日常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从常规教育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如要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摆放桌椅、穿衣系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不仅学会怎么做,也养成自己做的习惯。
2. 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在妇女节时,向幼儿介绍妇女节,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奶奶、妈妈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份节日礼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等,并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的感恩教育能使幼儿在行动中懂得尊敬长辈,增进亲情。
3. 利用体育游戏渗透德育。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效利用,能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在玩老鹰捉小鸡中领悟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玩皮球中学会互相谦让,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玩具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利用地方文化渗透到德育。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外出社会活动开展品德实践教育。如带领幼儿参观红军会师园,看红军照片,听红军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情感种子。
四、同步渗透,合力固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可以起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都不能处在同步的轨道,虽有这样那样形式上的合作,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家园相互认知的程度处于浅层,缺乏共识。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家园达成共识的保证,除以往常用的家长会、联系册、个别访谈等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校园网、QQ群、博客、邮箱等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多样化沟通方式不仅便捷了家园联系,还增强了家园德育信息的流通与互动,使园内德育多层面渗透于家庭教育,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等,同时老师也可了解到幼儿在家与园表现的异同。双方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便可赢得家长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支持,使家园德育保持步调一致,产生合力,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创造教育机会,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劳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幼儿在具体的行动中孕育行为准则,养成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