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牛津小学英语语篇阅读课Story ime教学案例,分析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支架搭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支架的选择、设计、搭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篇教学;支架搭建;新教材;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64-03[WN]
译林版《英语》Story ime教学板块是单元的核心板块,它通过对话、短文、故事等语篇形式引出单元话题,呈现新的词汇、句型、日常交际功能用语,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促进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课本的语篇容量变得较大,语篇中涉及的生词、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较丰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帮助,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难以展开。[1]
支架理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它源于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PD for 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 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法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这种“概念框架”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支架”。教学活动中,“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如图一。
本文以一节新教材语篇教学研讨课为案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语篇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提升语篇教学的效果。该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hen and now?——Story ime部分,其对话介绍了Mike一家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情况,文章通过Mike过去能够读、画,但不能写字,现在却可以做许多事情的对比,渗透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两种时态,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两种不同时态英文的表达方式。
一、搭建问题支架,获取文本重要信息
Story ime板块是一种新课型,与之前的Speak and Say相比,更加具有语言情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合理搭建问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与兴趣,帮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去顺应或内化,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读前的Warming up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语篇内容,通过歌曲、头脑风暴、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搭建语篇“问题支架”,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续阅读进行足够的铺垫,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过程。
本案例中教者先带领学生看自己现在的照片图二),让学生说一说对教师的了解,然后再呈现教师童年时代的照片图三),抛出问题:“Who’s that?”“What could Miss Sun do?”这样的问题架构,不仅增加了学生内化语言所需的输入量,弥补了短篇对话容量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原有英语知识进行语言表达的热情,为学生的语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本次教材修订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应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因而为语篇搭建问题支架时,应以此作为问题支架的切入点,让学生迅速、积极地进入阅读状态,促进学生对语篇问题的思维和信息的有效获取。
二、搭建结构支架,整体构建语篇脉络
语篇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为语篇搭建结构支架,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语篇的逻辑顺序。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更能使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掌握整个语篇,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本案例采用先观看课文动画的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What’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揭示语篇的主题,明确本课所学文本的中心思想。接着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文本梳理,通过听录音、集体朗读、小组合作讨论、生生交流展示等活动进行语篇探索训练。在这其中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结构的归纳整理,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形成如下的表格。
thennow
Mikecould read and draw
could not writedo many things
Mr. Brownwrote letters to his friends
used telephone at homehave a mobile phone
can call people anywhere or writes e-mails
Grandpalistened to the radio
read newspapersurf the Internet
read an e-book
Mrs. Brownmade friends at school
bought things from shopshave e-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o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为提高语篇学习时文本信息和语言吸纳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深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文体特征设计出相应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带着主干性问题快速阅读文本,以培养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比如,在阅读故事时,可引导学生快速寻找文本的主线,即人物、时间或地点的线索等。这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整个语篇的语言结构和框架,必要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相同主题、相同写法的配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内化语言所需的输入量。 三、搭建语用支架,丰富学生语言输出
本案例中教师在设计情景任务时再次梳理读前和读中环节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信息和核心目标语,并给出使用这些语言的支架。通过设计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活动,如借鉴话题观点、文本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的核心语言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与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本课中让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向小组成员介绍过去的自己,介绍时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融入教师再构的示范文本内容:I was …/I couldnot);When I was …years old, I could/did…在语言输出环节,学生根据图片、音像等提供的情境和已有经验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有意义、有情节的对话,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补充,然后再进行全班展示。如其中一组学生展示的内容:
A:When I was ten years old, I could read Chinese, but I couldn’t read English. Now I can read English well. What about you?
B: I could read English a little. But I couldn’t swim. Now I can swim very well.
C:…
这种互动式协作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既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必须能设计、组织活泼有效的交际活动,如通过自由对话、开放式讨论、角色扮演、采访等模拟情境实践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使用语言。[4]
四、搭建情感支架,关注语篇情感提升
在本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在文本拓展环节借助Grandpa的口说:“When I was seven,I coul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we were very poor…当我七岁的时候,我不能去上学,因为当时我们很穷困……)”。然后再通过图片的出示,师生间的问答交流,让学生讲述他们七岁时在做什么,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差异。授课教师设计了乘坐时光机器旅行这一活动,带领孩子穿越了过去的六十年,感受新中国的变化。随着多媒体动画呈现出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画面,学生逐渐沉浸其中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向学生询问:“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life now?Bad? Modern? Sad or happy?”学生几乎脱口而出——happy,modern!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教师呈现出“Study hard, cherish now, grasp the future!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把握未来!)”的情感结语,使学生浸润在强烈的感情共鸣中。
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主题产生心灵共振,这不仅能达到让学生乐于吸纳与表达,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在语篇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支架的选择和搭建能起到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支架过度和支架不足的现象。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课堂教学既符合学习者共性的认知发展需求,又能兼顾到学习者在语言基础、多元智能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5],以更好地突出学生在语篇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语篇学习能力上的逐步独立。
参考文献:
[1]顾丽琴.树立语篇教学意识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江苏教育研究,20139B).
[2]黄丽华.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3]吴红.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8).
[4]郑春红.例谈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7).
[5]王笃琴.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关键词]语篇教学;支架搭建;新教材;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64-03[WN]
译林版《英语》Story ime教学板块是单元的核心板块,它通过对话、短文、故事等语篇形式引出单元话题,呈现新的词汇、句型、日常交际功能用语,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促进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课本的语篇容量变得较大,语篇中涉及的生词、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较丰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帮助,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难以展开。[1]
支架理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它源于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PD for 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 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法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这种“概念框架”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支架”。教学活动中,“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如图一。
本文以一节新教材语篇教学研讨课为案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语篇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提升语篇教学的效果。该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hen and now?——Story ime部分,其对话介绍了Mike一家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情况,文章通过Mike过去能够读、画,但不能写字,现在却可以做许多事情的对比,渗透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两种时态,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两种不同时态英文的表达方式。
一、搭建问题支架,获取文本重要信息
Story ime板块是一种新课型,与之前的Speak and Say相比,更加具有语言情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合理搭建问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与兴趣,帮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去顺应或内化,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读前的Warming up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语篇内容,通过歌曲、头脑风暴、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搭建语篇“问题支架”,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续阅读进行足够的铺垫,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过程。
本案例中教者先带领学生看自己现在的照片图二),让学生说一说对教师的了解,然后再呈现教师童年时代的照片图三),抛出问题:“Who’s that?”“What could Miss Sun do?”这样的问题架构,不仅增加了学生内化语言所需的输入量,弥补了短篇对话容量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原有英语知识进行语言表达的热情,为学生的语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本次教材修订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应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因而为语篇搭建问题支架时,应以此作为问题支架的切入点,让学生迅速、积极地进入阅读状态,促进学生对语篇问题的思维和信息的有效获取。
二、搭建结构支架,整体构建语篇脉络
语篇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为语篇搭建结构支架,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语篇的逻辑顺序。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更能使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掌握整个语篇,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本案例采用先观看课文动画的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What’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揭示语篇的主题,明确本课所学文本的中心思想。接着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文本梳理,通过听录音、集体朗读、小组合作讨论、生生交流展示等活动进行语篇探索训练。在这其中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结构的归纳整理,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形成如下的表格。
thennow
Mikecould read and draw
could not writedo many things
Mr. Brownwrote letters to his friends
used telephone at homehave a mobile phone
can call people anywhere or writes e-mails
Grandpalistened to the radio
read newspapersurf the Internet
read an e-book
Mrs. Brownmade friends at school
bought things from shopshave e-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o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为提高语篇学习时文本信息和语言吸纳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深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文体特征设计出相应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带着主干性问题快速阅读文本,以培养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比如,在阅读故事时,可引导学生快速寻找文本的主线,即人物、时间或地点的线索等。这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整个语篇的语言结构和框架,必要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相同主题、相同写法的配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内化语言所需的输入量。 三、搭建语用支架,丰富学生语言输出
本案例中教师在设计情景任务时再次梳理读前和读中环节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信息和核心目标语,并给出使用这些语言的支架。通过设计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活动,如借鉴话题观点、文本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的核心语言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与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本课中让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向小组成员介绍过去的自己,介绍时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融入教师再构的示范文本内容:I was …/I couldnot);When I was …years old, I could/did…在语言输出环节,学生根据图片、音像等提供的情境和已有经验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有意义、有情节的对话,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补充,然后再进行全班展示。如其中一组学生展示的内容:
A:When I was ten years old, I could read Chinese, but I couldn’t read English. Now I can read English well. What about you?
B: I could read English a little. But I couldn’t swim. Now I can swim very well.
C:…
这种互动式协作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既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必须能设计、组织活泼有效的交际活动,如通过自由对话、开放式讨论、角色扮演、采访等模拟情境实践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使用语言。[4]
四、搭建情感支架,关注语篇情感提升
在本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在文本拓展环节借助Grandpa的口说:“When I was seven,I coul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we were very poor…当我七岁的时候,我不能去上学,因为当时我们很穷困……)”。然后再通过图片的出示,师生间的问答交流,让学生讲述他们七岁时在做什么,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差异。授课教师设计了乘坐时光机器旅行这一活动,带领孩子穿越了过去的六十年,感受新中国的变化。随着多媒体动画呈现出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画面,学生逐渐沉浸其中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向学生询问:“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life now?Bad? Modern? Sad or happy?”学生几乎脱口而出——happy,modern!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教师呈现出“Study hard, cherish now, grasp the future!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把握未来!)”的情感结语,使学生浸润在强烈的感情共鸣中。
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主题产生心灵共振,这不仅能达到让学生乐于吸纳与表达,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在语篇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支架的选择和搭建能起到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支架过度和支架不足的现象。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课堂教学既符合学习者共性的认知发展需求,又能兼顾到学习者在语言基础、多元智能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5],以更好地突出学生在语篇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语篇学习能力上的逐步独立。
参考文献:
[1]顾丽琴.树立语篇教学意识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江苏教育研究,20139B).
[2]黄丽华.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3]吴红.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8).
[4]郑春红.例谈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7).
[5]王笃琴.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