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普遍扩招,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生涯规划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个性特点、成长环境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传统授课中的“大水漫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也难以实现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就业保障的目标。本文尝试从体验式教学模式出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路径,提出借助运用实践体验、角色模擬、团体教学等方式,提升课堂授课感染力,让大学生明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增强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3-0140-03
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之一,促进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每一个劳动者的需要。从劳动者角度来说,高质量的就业可实现较高的就业稳定性、岗位与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岗位匹配度、劳动者就业技能具有较大的提升。同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更加融洽,劳动者的整体待遇水平也得到提高等;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质量就业就是指国家通过有效的措施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就创业能力,增加整体就业数量以及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等。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课程自开设以来,定位于帮助高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帮助毕业生正确分析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清自身特点与合理分析社会发展、行业趋势,确定自己的就业范围,为学生“毕业即就业”打下坚强的基础。
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将教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为理论指导实践服务。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知识层面来说[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清晰认识个人的性格特点、优势特长,了解社会职业种类、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变化规律,清楚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特点,掌握求职交往、人力资源等方面市场信息;其次从意识层面来说,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尽快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就业主体意识,尽可能建立符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计划,树立正确的市场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再者从眼光层面来说[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我优劣势,清晰认识自身性格特点,做到高瞻远瞩、扬长避短,脚踏实地地树立远大目标,制定出贴合实际、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计划;最后从技能层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分析,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信息分析、决策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规划技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全国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启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就业,但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人员配备、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课时安排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状况,不能满足于现有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授课老师大多数由高校邀请校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创新创业孵化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授课或就业指导教师与各学院辅导员兼任[3],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师教育经历、不同角度的授课过程能够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丰富课堂授课内容,提升课堂授课效果。但缺乏整体性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规范性管理、系统性教学授课计划、标准化授课考核方式等提出了挑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阶段开展,大一以普及型教育进行,大三以求职技巧、就业指导为授课内容[3],寄希望于通过快速提升求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有的高校甚至是在大一大二期间规划全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未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延续性、系统性课程开展,不能够培养学生从自身状况出发构建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授课效果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三)考核方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一般是让学生初期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后期提交求职简历。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一门课程,不能采用以评判课程掌握程度情况为依据的考核模式,这不符合该课程延续性、系统性的特点[3],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简历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准确反馈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
三、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学生体验性主体地位
“95后”“00后”大学生接触信息多元化、个体意识强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在认知能力方面尚显不足[3],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彰显学生个性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效果,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借助案例分析、教学游戏、角色体验等方式方法,在授课课堂上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进行职业体验、职业探索,进而锻炼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二)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时间学生多为听讲、做笔记。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要求授课教师转变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知识引导者、活动组织者,教师在授课期间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主动地创造交流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思维障碍。
(三)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吸收,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学生体验职业情感,使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树立职业理念的思想观念,大大提升课堂授课效果。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对课堂知识独立思考,注重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引导,并根据学生的思考、理解程度及时更新、补充内容,教师的角色仅仅是陈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通过案例提出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课堂任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先消化吸收,通过查阅资料、探索思考、寻找作业与问题答案,在探讨与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理解。此种教学方案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具体实例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易于课程授课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二)角色体验法
在授课时,教师应采用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感触的情景模式,如在授课时设计模拟面试、职业定位、职场角色转换等课程,通过设定模拟情境,让学生选定角色、自主准备,模拟完成不同场景中的任务,恰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职业人的角色特点,体会社会职业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思维方式等[3],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会,进而产生共鸣。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能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
(三)团队教学法
该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学术专题,授课教师与组长对每个学习团队负责,授课老师把学术专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团队,由团队队员研究问题、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3],进而实现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也能够有效增强课程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四)实践体验法
教师可通过企业走访、兼职实习、项目调研,借助校企协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让学生带着任务积极进行职场探索,通过走进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五、结语
借助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分析与决策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使其顺利完成学生向社会职业的角色转变。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定位、培养大纲等,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4],创造体验性教学的实施条件,通过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5],开发整体性、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好课程的校本化,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留枝,李运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2013(09):94-95.
[2] 周成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2016(06):91-92.
[3] 劉辉.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09):198-199.
[4] 马小红.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5(04):133-135.
[5] 王倩,王振铎,张慧娥. 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来提升教学质量[J]. 纳税,2017(06):70-71.
(荐稿人:王忠一,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3-0140-03
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之一,促进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每一个劳动者的需要。从劳动者角度来说,高质量的就业可实现较高的就业稳定性、岗位与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岗位匹配度、劳动者就业技能具有较大的提升。同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更加融洽,劳动者的整体待遇水平也得到提高等;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质量就业就是指国家通过有效的措施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就创业能力,增加整体就业数量以及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等。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课程自开设以来,定位于帮助高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帮助毕业生正确分析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清自身特点与合理分析社会发展、行业趋势,确定自己的就业范围,为学生“毕业即就业”打下坚强的基础。
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将教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为理论指导实践服务。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知识层面来说[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清晰认识个人的性格特点、优势特长,了解社会职业种类、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变化规律,清楚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特点,掌握求职交往、人力资源等方面市场信息;其次从意识层面来说,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尽快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就业主体意识,尽可能建立符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计划,树立正确的市场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再者从眼光层面来说[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我优劣势,清晰认识自身性格特点,做到高瞻远瞩、扬长避短,脚踏实地地树立远大目标,制定出贴合实际、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计划;最后从技能层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分析,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信息分析、决策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规划技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全国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启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就业,但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人员配备、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课时安排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状况,不能满足于现有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授课老师大多数由高校邀请校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创新创业孵化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授课或就业指导教师与各学院辅导员兼任[3],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师教育经历、不同角度的授课过程能够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丰富课堂授课内容,提升课堂授课效果。但缺乏整体性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规范性管理、系统性教学授课计划、标准化授课考核方式等提出了挑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阶段开展,大一以普及型教育进行,大三以求职技巧、就业指导为授课内容[3],寄希望于通过快速提升求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有的高校甚至是在大一大二期间规划全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未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延续性、系统性课程开展,不能够培养学生从自身状况出发构建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授课效果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三)考核方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一般是让学生初期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后期提交求职简历。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一门课程,不能采用以评判课程掌握程度情况为依据的考核模式,这不符合该课程延续性、系统性的特点[3],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简历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准确反馈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
三、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学生体验性主体地位
“95后”“00后”大学生接触信息多元化、个体意识强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在认知能力方面尚显不足[3],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彰显学生个性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效果,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借助案例分析、教学游戏、角色体验等方式方法,在授课课堂上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进行职业体验、职业探索,进而锻炼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二)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时间学生多为听讲、做笔记。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要求授课教师转变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知识引导者、活动组织者,教师在授课期间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主动地创造交流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思维障碍。
(三)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吸收,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学生体验职业情感,使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树立职业理念的思想观念,大大提升课堂授课效果。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对课堂知识独立思考,注重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引导,并根据学生的思考、理解程度及时更新、补充内容,教师的角色仅仅是陈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通过案例提出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课堂任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先消化吸收,通过查阅资料、探索思考、寻找作业与问题答案,在探讨与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理解。此种教学方案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具体实例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易于课程授课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二)角色体验法
在授课时,教师应采用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感触的情景模式,如在授课时设计模拟面试、职业定位、职场角色转换等课程,通过设定模拟情境,让学生选定角色、自主准备,模拟完成不同场景中的任务,恰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职业人的角色特点,体会社会职业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思维方式等[3],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会,进而产生共鸣。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能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
(三)团队教学法
该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学术专题,授课教师与组长对每个学习团队负责,授课老师把学术专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团队,由团队队员研究问题、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3],进而实现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也能够有效增强课程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四)实践体验法
教师可通过企业走访、兼职实习、项目调研,借助校企协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让学生带着任务积极进行职场探索,通过走进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五、结语
借助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分析与决策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使其顺利完成学生向社会职业的角色转变。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定位、培养大纲等,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4],创造体验性教学的实施条件,通过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5],开发整体性、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好课程的校本化,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留枝,李运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2013(09):94-95.
[2] 周成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2016(06):91-92.
[3] 劉辉.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09):198-199.
[4] 马小红.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5(04):133-135.
[5] 王倩,王振铎,张慧娥. 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来提升教学质量[J]. 纳税,2017(06):70-71.
(荐稿人:王忠一,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