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这场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但是,由于上级部门评课时过于强调教法和学法的新颖,加上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我们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至使我们一线的有些语文教师迷失方向,有许多教师会这样问:“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窃认为,不管怎样改革,我们必须守住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对传统经验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才能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而不致误入歧途。
在某些新理念的冲击下,有些语文课失去了她的特点,是思品课?音乐欣赏课?还是舞蹈表演课?使人眼花缭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首先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虽然课程在改革,但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仍然不能丢。
1、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丢。有些课堂只重视了文本的内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甚至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也听不到认读生字词语的声音,只注重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及体会思想情感没有错,但我认为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语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地玩味。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这个词就很重要,全文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写的。我让学生细细咀嚼这个词的意思,搞清楚了它的意思后,学生纷纷举手质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草船借箭的成功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哪些关系?”“周瑜怎样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经过反复玩味,搞清楚了这个词意,与它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读”不能少。“读”的形式很多,有默读、浏览、有感情的朗读、细读、品读等,不管哪一种读,只要认真指导训练,都是理解课文的途径。但现在有些语文课看起来形式多样,有合作、有汇报、有点评,就是缺少了“读”,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心、有情的,只有细细地品读,从读中感悟,才能体会语言文字所蕴藏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尤其像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分析,把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感知,也占用了朗读的时间。如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草塘的文字:“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我让学生用心品读,体会感悟后,把感悟到的说出来。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看到了草塘里的芦苇像波浪一样在翻滚。”“我仿佛看到了绿色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草尖上跳跃。”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草塘的大、绿、美等特点表达了出来。
3、不能过分强调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但过分强调人文性,课后拓展过于冗长,就有可能使语文课变味。所以,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另外,课后拓展也要有个“度”,不能喧宾夺主。有些课过于注重形式,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并且误认为不使用电教手段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大量的时间用来播放音乐、欣赏影片等,使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电教手段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该用时用,确实能起到点睛的作用,但不该用时就不要牵强附会地滥用,我们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先进的电教设备面前迷失了方向,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在某些新理念的冲击下,有些语文课失去了她的特点,是思品课?音乐欣赏课?还是舞蹈表演课?使人眼花缭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首先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虽然课程在改革,但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仍然不能丢。
1、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丢。有些课堂只重视了文本的内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甚至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也听不到认读生字词语的声音,只注重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及体会思想情感没有错,但我认为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语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地玩味。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这个词就很重要,全文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写的。我让学生细细咀嚼这个词的意思,搞清楚了它的意思后,学生纷纷举手质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草船借箭的成功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哪些关系?”“周瑜怎样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经过反复玩味,搞清楚了这个词意,与它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读”不能少。“读”的形式很多,有默读、浏览、有感情的朗读、细读、品读等,不管哪一种读,只要认真指导训练,都是理解课文的途径。但现在有些语文课看起来形式多样,有合作、有汇报、有点评,就是缺少了“读”,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心、有情的,只有细细地品读,从读中感悟,才能体会语言文字所蕴藏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尤其像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分析,把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感知,也占用了朗读的时间。如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草塘的文字:“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我让学生用心品读,体会感悟后,把感悟到的说出来。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看到了草塘里的芦苇像波浪一样在翻滚。”“我仿佛看到了绿色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草尖上跳跃。”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草塘的大、绿、美等特点表达了出来。
3、不能过分强调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但过分强调人文性,课后拓展过于冗长,就有可能使语文课变味。所以,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另外,课后拓展也要有个“度”,不能喧宾夺主。有些课过于注重形式,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并且误认为不使用电教手段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大量的时间用来播放音乐、欣赏影片等,使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电教手段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该用时用,确实能起到点睛的作用,但不该用时就不要牵强附会地滥用,我们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先进的电教设备面前迷失了方向,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