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期间,成都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工业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38.2%,特别是2005年,在速度、投资、效益方面创下10年来最好成绩,工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市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戴晓明向采访团记者介绍了整体情况,“我们对工业发展作出的战略性部署是: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城市的繁荣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发达,而主导产业的形成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企业与之结成密切的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都市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冶金建材产业,培育石油化工产业。
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把企业“做大”——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扶持重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成都市攀成钢、成飞公司、成都卷烟厂3户企业销售收入已突破50亿元,其中,攀成钢公司销售收入达到74.96亿元,2-3年内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成都市还对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迅速成长为“小巨人”,力争2006年培育200家微小企业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同时,以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引进、培育和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能有效增进工业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化项目。2005年,纳入全市跟踪管理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共计72项,总投资667.72亿元。其中,攀成钢φ340连轧管机组、联邦制药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一汽汽车、40万吨镀锌板等项目预计今年投产;80万吨乙烯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已开工建设。今年,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重点抓好中芯国际封装测试、友尼森封装测试、亚东水泥等一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促进英特尔二期、成都一汽等项目加快建设。未来5-15年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在汽车配件、飞机制造、工程机械、食品生产等工业领域,都有可能产生领头企业,并成为产业主导。
其次。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终端产品,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Intel、中芯国际等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更多IC设计、制造知名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着力打造以东软、西门子、中兴通讯等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围绕拉法基、台玻等重点企业,着力引进深加工项目,打造建材产业集群;围绕成都一汽、四川丰田等项目,积极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航空零部件生产。
成都市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出台了《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把分散的11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做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错位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工业集中发展区在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产业聚集、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效应初步显现,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成都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态势;积极推进温江、青白江、彭州、双流等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强的承载能力;鼓励五城区与二、三圈层的区(市)县,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寻求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新模式。总结推广“蛟龙”经验,打造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产业向园区聚集是新型工业化必经之路,工业入园是趋势,可以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有利于产业园区内降低商务成本,成都市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行之有效的。集合力提升了竞争力,2005年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共39.64亿元,新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83户,工业集中度达到56.2%。目前,全市集成电路和软件、生物制药、制鞋、家具、冶金建材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一批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产业集中度不高,大企业、大集团少,缺乏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不强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局面也令省会成都感到尴尬。2005年11月28日,四川年产乙烯80万吨的项目获国务院核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乙烯项目本身投资超过200亿元,更能带动相关投资上千亿元。引进、培育一个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就是搭起一座跨越式发展的“跳板”,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前瞻乙烯项目拉动效应,成都正在规划以之为龙头的化工基地,而全省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水平也将迎来整体提升。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乙烯项目将拉动川渝地区形成新的石化产业加工链,我省GDP增量可望上升1个百分点。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成都确定的以工业为核心的“加快产业发展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工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由鲲化而为鹏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平心而论,成都现在工业结构性差、缺乏高度、特色不多,主要原因是专业化水平低,但如果看到成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时,就会毫不怀疑,一旦成都由鲲化鹏之时,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传奇必定会演化出实实在在的内容。
城市的繁荣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发达,而主导产业的形成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企业与之结成密切的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都市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冶金建材产业,培育石油化工产业。
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把企业“做大”——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扶持重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成都市攀成钢、成飞公司、成都卷烟厂3户企业销售收入已突破50亿元,其中,攀成钢公司销售收入达到74.96亿元,2-3年内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成都市还对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迅速成长为“小巨人”,力争2006年培育200家微小企业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同时,以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引进、培育和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能有效增进工业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化项目。2005年,纳入全市跟踪管理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共计72项,总投资667.72亿元。其中,攀成钢φ340连轧管机组、联邦制药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一汽汽车、40万吨镀锌板等项目预计今年投产;80万吨乙烯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已开工建设。今年,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重点抓好中芯国际封装测试、友尼森封装测试、亚东水泥等一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促进英特尔二期、成都一汽等项目加快建设。未来5-15年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在汽车配件、飞机制造、工程机械、食品生产等工业领域,都有可能产生领头企业,并成为产业主导。
其次。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终端产品,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Intel、中芯国际等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更多IC设计、制造知名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着力打造以东软、西门子、中兴通讯等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围绕拉法基、台玻等重点企业,着力引进深加工项目,打造建材产业集群;围绕成都一汽、四川丰田等项目,积极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航空零部件生产。
成都市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出台了《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把分散的11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做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错位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工业集中发展区在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产业聚集、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效应初步显现,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成都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态势;积极推进温江、青白江、彭州、双流等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强的承载能力;鼓励五城区与二、三圈层的区(市)县,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寻求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新模式。总结推广“蛟龙”经验,打造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产业向园区聚集是新型工业化必经之路,工业入园是趋势,可以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有利于产业园区内降低商务成本,成都市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行之有效的。集合力提升了竞争力,2005年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共39.64亿元,新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83户,工业集中度达到56.2%。目前,全市集成电路和软件、生物制药、制鞋、家具、冶金建材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一批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产业集中度不高,大企业、大集团少,缺乏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不强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局面也令省会成都感到尴尬。2005年11月28日,四川年产乙烯80万吨的项目获国务院核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乙烯项目本身投资超过200亿元,更能带动相关投资上千亿元。引进、培育一个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就是搭起一座跨越式发展的“跳板”,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前瞻乙烯项目拉动效应,成都正在规划以之为龙头的化工基地,而全省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水平也将迎来整体提升。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乙烯项目将拉动川渝地区形成新的石化产业加工链,我省GDP增量可望上升1个百分点。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成都确定的以工业为核心的“加快产业发展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工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由鲲化而为鹏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平心而论,成都现在工业结构性差、缺乏高度、特色不多,主要原因是专业化水平低,但如果看到成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时,就会毫不怀疑,一旦成都由鲲化鹏之时,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传奇必定会演化出实实在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