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侠客精神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侠的起源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期,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周秦之际,即春秋战国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侠不是简简单单地存在于影视剧、穿越小说、网络游戏当中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面,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面,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侠客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这四大显学都体现了侠的影子,并对其有各自的定义。侠最早来源于没落贵族——士阶层,他们拥有一身的才能以及一颗想要救民于水火、为国效力的心,却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束缚,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等级制度的松动。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侠客或刺客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侠客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
  如今,深究侠的起源已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侠的精神却影响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者都对侠下过定义,例如儒家崇尚的舍生取义、一诺千金、慷慨赴义的精神促进了侠的诞生,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的思想养成了墨家子弟的一股浩然正气,道家提出的“淡泊无为”成为侠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家《韩非子》中提到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统治阶级衰微、民生疾苦,这一时期,侠出现了新的称呼——“豪侠”“游侠”,另外,开始出现平民化、本土化、游动化的趋势和特点。
  魏晋南北朝承袭了东汉末年的侠客文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名侠,即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游侠诗,以曹植的《白马篇》为代表。诗歌展现了这一时期的侠客,他们具有尚武、反传统、轻财重义等特点。
  进入隋唐时期,社会生活开始步入正轨,经济高度繁荣,政治空前強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推动了唐传奇小说的出现和发展。唐传奇小说主要刻画的是一些爱惜名节、轻生死、鄙弃财富与功名、重承诺的豪侠义士,反映了普通人内心对侠的想法。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导致其总体来看比较羸弱。其实,人们已经具有侠客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句展现了侠者兼济天下的胸襟,以及为国平定战乱的豪情和愿望。
  进入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压抑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包龙图公案词话》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主角都具有一身浩然正气,他们要么到处行侠仗义,要么是敢于揭竿而起、不畏强暴的平民英雄,要么是如包青天一般的地方官员,惩奸除恶,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安宁。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出现了一大批反清人士和反西方列强侵略的斗士,他们诠释了侠的新定义——不惧牺牲、重信重义、不畏强暴,如三元里抗英斗争,老百姓拿起了“武器”和敌人战斗,这就是受到了侠者风范、侠者精神的鼓舞。
  进入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中国的脊梁”式人物及作品,由于时代的原因造就了一大批 “隐士之侠”,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有以笔为刀唤起国人意识的鲁迅,有拒绝为日本人作画的齐白石等。
  现代文坛也有一大批传统意义上的武侠作品,最为出名的是金庸、古龙,他们的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并多次获得大奖。金庸先生创作了多部武侠小说,如《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每一部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极其鲜明,不仅有武功盖世、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郭靖、杨过、令狐冲、张无忌,而且有像韦小宝那样懦懦怯怯、爱耍小聪之人,但是他们都具有大气节,展现出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胸怀。
  进入新世纪,侠客精神换了一种形式,但其本质没有变。《好汉歌》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塑造了一种洒脱、无拘无束的侠士形象。除了歌曲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一大批网络文学、网络游戏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大唐行镖》《昆仑》《武林旧事》等。
  三、侠客文化的历史影响
  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侠客精神就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人自古就追求的公平正义、行侠仗义、诚信重诺、见义勇为的精神始终没有变,总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尽管历史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侠,如谋士、门客、武侠、豪侠、游侠、武侠等,但他们的本质和精神核心却是一致的。侠客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侠客的名字怎样改变,表现形式如何更新,他们的精神依旧留存在世人心中。
  (新疆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苏童的小说中充满着审美心理的内蕴,首先是阴影原型的显现,他在童年时期和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成为阴影原型埋在心底。受此影响,苏童小说中的多数人物也受到了阴影的“诱惑”而变得扭曲,暴露出人性的黑暗;除此之外,他笔下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系列小说塑造的是一种文化空间,而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本文从荣格的阴影原型说以及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来分析苏童及其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阅读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了,这些语言有着新颖、幽默、灵活的特点,受到新媒体使用者的青睐,但也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不仅
期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时,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中,在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下,知识分子在努力探索社会历史的转型方向。知识分子对国家与个人出路的迷茫和探寻,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较多“零余者”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亦被时代赋予鲜明烙印。在国际文学界中,“零余者”形象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因此诞生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但
期刊
北岛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散文集和小说,他对于朦胧诗的创作有着巨大贡献的事实是毫无争议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的诗歌充斥着悲观主义,对社会现实不断进行反省和批判。他善于塑造英雄形象,以孤独而高傲的姿态来反抗人生。虽充满怀疑和焦虑,但他在悲观思维之下依旧对光明和希望充满了渴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充斥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以思考人生意义和肯定自我价值为特色的朦胧诗的出
期刊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述青春叛逆问题的作品非常多,它们被统称为青春叛逆主题,而这种主题是在一定的历史与文学条件下出现的。与此同时,这一主题以一种倔强的生命形式来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人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领域出现了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与人的文学思潮,它深入人们的心灵并激发更多作家创作叛逆主题作品,其中青春叛逆者形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本文以《莎菲女士的日
期刊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比文字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  近年来,红色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可以得到感官愉悦,同时也能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现如今雷剧横行,不符合史实的抗战剧层出不穷,严重消耗了观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好感,但也不乏一些反响好的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备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具有感情真挚、能引发共鸣的情景因素,以及全
期刊
一  茫茫的夜,一个女人在河堤徘徊。她感到没有来日了,要结束这人生,一跃,跳下河潭,到極乐世界去,图个安静、吉祥。  不知什么时候,她在昏迷中听到声音,眯眼一看,发现自己躺在房间的一张床上,四壁雪白,灯火明亮,一个女人守在她身旁。她心想:这就是极乐世界。  她动了动身子。“啊,眼睛睁开了,”又一听,“啊,醒过来了。”听到的是女人的声音。  “什么?你是地狱里的人?在唤我?我死了又生?”她在昏迷中呓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两汉时期是叙事诗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两汉乐府诗以强烈的叙事性有别于主抒情的《诗经》及其所形成的传统。研究两汉乐府诗婚恋伦理问题不仅要涉及婚姻诗、恋爱诗、怨妇诗等,在叙述行为的相关研究中要更开阔视野,研究汉乐府诗歌涵盖的一些新层次内容。  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发掘故事底下的深层结构时,采取了一种侧重于话语,然后逐渐进入深层的方式,他提出叙述问题包含三个层次的理论:
期刊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体现了传统美学,尤其是宋代。宋代美学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现代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美学中最主要的是书画作品,内容多为对现实社会、自然景观的思考,将写实的情形融入作品中,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某种精神、情感等,彰显了作者的笔墨功底、艺术造诣。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多元化,我国传统文化如何对现代艺术创作产生影响,如何让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内容更加丰
期刊
冯梦龙既是追求“性情之响”、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叛逆者,又是强调文艺教化、伦理道德的传统卫道者,这种矛盾性在其作品中表现为情与理的艰难调和。冯梦龙尝试为日渐僵化、空洞的程朱理学寻求情的基础,重新规范礼教,他追求的既不是纯粹的理,也不是极端的情,而是试图通过“情教”达到情与理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一、冯梦龙的情教体系  王阳明的理论为“情”留下了突围的空间。虽然王阳明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这与程朱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