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写作的最终目的,应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在于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们拥有更加健全健康的人格,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善良的心灵。因此,作文的教学不应该是束缚性的,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启发。
【关键词】自由作文;“放”;“导”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试能拿高分,便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或跟着老师的思路写作文,分数是上去了,但学生的思维却禁锢了。笔者在教学作文时,十分注重作文的“放”与“导”。
一、放手让学生去写
小学生写作文如同学步的孩子,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去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随意的发挥,才能够让孩子们学会写作,产生写作的兴趣,至少不会反感写作。
1.选材自由
我所教学的作文都不会给学生命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写的东西,在要求的范围内,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了充分的写作自由后,放胆作文就丰富多彩了。例如,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时,学生有的写捉迷藏,有的写丢手绢,有的写盲人击鼓……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相同。写景物作文时,学生有的写家乡的云雾,有的写美丽的校园,有的写家乡的独木桥……广阔的题材与自由的命题,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写出的作文当然能展现小学生的风貌。
2.表达自由
学生选好题目后,我从不规定学生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写,而是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写,不拘一格。例如,有一位学生把月亮比作小船,而另一位学生却把月亮比作香蕉,当我把这个比喻句念出来时,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这时,比作香蕉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我问学生:“這个比喻会错吗?我觉得这个同学的想象力挺丰富的,他不但善于观察,找出了月亮和香蕉的共同点,还能准确地应用所学的知识,用比喻句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时,同学们向这个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在写人物的作文时,学生有的先写人物的外貌,再写性格,最后写爱好;有的只选择其中一个片段作为重点来写,其余一笔带过。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他们的自由表达下,有时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料想不到的效果。
3.想象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这里指的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教学写未来的自己时,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歌星,正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唱着《乡间的小路》,有的想象自己成为一名警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人才的手段。
4.评改自由
针对传统作文评改方式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以新的课程教学观“合作学习”理念为依据,以新课标“写作”“评价建议”要求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制定了作文评改方式。通常采取教师批改、学生互改、自己修改等方式,以评促改,在“改”中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让学生“改”出好文章。
二、注重教师的“导”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和引导。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受用不尽。作为教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引导。
1.“导”在兴趣的激发
注重实物图像、电教媒体、做游戏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让学生写一种水果时,我先教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尝一尝水果的味。教学游戏作文时,利用队活动课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与学生一起玩,拉近学生与训练项目之间的距离,引发情感兴奋,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表达倾诉的愿望。
2.“导”在思路的开拓
我常通过拉家常、聊天等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绪之门,在活动中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再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再现情景,交流能动。如在写“六一”活动时,我播放“六一”活动的录像,使学生再来一次回放,然后问他们:“你们参加了哪些活动?你觉得哪些活动最有意思?心里高兴吗?”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联想到过去的情景,唤起对过去的体验和感受。如看到广播体操比赛的奖状,会想到什么情景?心里怎样想?这样的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3.“导”在方法的点拨
点拨学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应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一是在教学中渗透,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二是在作文前的交流中渗透。如在教学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的作文时,我会先跟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人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他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喜欢?并让学生举出一两件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习作,自然就重点突出了。三是在作文后的评赏中渗透。以习作要求为准,让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改,老师在交流中肯定或提出建议,在评析中让学生明白了习作方法。
自由作文不是自流作文,它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机械式的写作知识讲解或范文解读,而是必须在自由的对话交流中进行有机渗透,即自由表达与有效指导有机结合,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机械灌输。总之,作文的“放”与“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懂得怎样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南.作文教学中的“放”与“导”[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5.
[2]东守华.“放”与“导”,作文教学的两手硬功[J].新课程(上),2013(6).
【关键词】自由作文;“放”;“导”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试能拿高分,便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或跟着老师的思路写作文,分数是上去了,但学生的思维却禁锢了。笔者在教学作文时,十分注重作文的“放”与“导”。
一、放手让学生去写
小学生写作文如同学步的孩子,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去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随意的发挥,才能够让孩子们学会写作,产生写作的兴趣,至少不会反感写作。
1.选材自由
我所教学的作文都不会给学生命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写的东西,在要求的范围内,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了充分的写作自由后,放胆作文就丰富多彩了。例如,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时,学生有的写捉迷藏,有的写丢手绢,有的写盲人击鼓……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相同。写景物作文时,学生有的写家乡的云雾,有的写美丽的校园,有的写家乡的独木桥……广阔的题材与自由的命题,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写出的作文当然能展现小学生的风貌。
2.表达自由
学生选好题目后,我从不规定学生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写,而是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写,不拘一格。例如,有一位学生把月亮比作小船,而另一位学生却把月亮比作香蕉,当我把这个比喻句念出来时,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这时,比作香蕉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我问学生:“這个比喻会错吗?我觉得这个同学的想象力挺丰富的,他不但善于观察,找出了月亮和香蕉的共同点,还能准确地应用所学的知识,用比喻句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时,同学们向这个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在写人物的作文时,学生有的先写人物的外貌,再写性格,最后写爱好;有的只选择其中一个片段作为重点来写,其余一笔带过。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他们的自由表达下,有时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料想不到的效果。
3.想象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这里指的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教学写未来的自己时,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歌星,正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唱着《乡间的小路》,有的想象自己成为一名警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人才的手段。
4.评改自由
针对传统作文评改方式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以新的课程教学观“合作学习”理念为依据,以新课标“写作”“评价建议”要求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制定了作文评改方式。通常采取教师批改、学生互改、自己修改等方式,以评促改,在“改”中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让学生“改”出好文章。
二、注重教师的“导”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和引导。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受用不尽。作为教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引导。
1.“导”在兴趣的激发
注重实物图像、电教媒体、做游戏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让学生写一种水果时,我先教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尝一尝水果的味。教学游戏作文时,利用队活动课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与学生一起玩,拉近学生与训练项目之间的距离,引发情感兴奋,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表达倾诉的愿望。
2.“导”在思路的开拓
我常通过拉家常、聊天等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绪之门,在活动中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再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再现情景,交流能动。如在写“六一”活动时,我播放“六一”活动的录像,使学生再来一次回放,然后问他们:“你们参加了哪些活动?你觉得哪些活动最有意思?心里高兴吗?”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联想到过去的情景,唤起对过去的体验和感受。如看到广播体操比赛的奖状,会想到什么情景?心里怎样想?这样的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3.“导”在方法的点拨
点拨学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应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一是在教学中渗透,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二是在作文前的交流中渗透。如在教学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的作文时,我会先跟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人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他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喜欢?并让学生举出一两件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习作,自然就重点突出了。三是在作文后的评赏中渗透。以习作要求为准,让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改,老师在交流中肯定或提出建议,在评析中让学生明白了习作方法。
自由作文不是自流作文,它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机械式的写作知识讲解或范文解读,而是必须在自由的对话交流中进行有机渗透,即自由表达与有效指导有机结合,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机械灌输。总之,作文的“放”与“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懂得怎样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南.作文教学中的“放”与“导”[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5.
[2]东守华.“放”与“导”,作文教学的两手硬功[J].新课程(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