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最突出的还是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他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灿烂的创造史。
数学学科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就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包含着无穷的魅力。基础数学中所涉及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内容,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比如,在数学中有“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内容,虽说理解了相关内容之后,我们会感到很简单,但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表示,却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从数字领域迁移到代数领域,实现了由算术向代数的转化,因此也使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实现了有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也意味着其思维水平实现了从具体思维向形式思维的飞跃,实现了思维水平的一次跨越。再比如负数的使用也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种跨越——从正数到零,再由零到负数。都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飞越而促成的理性突破。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创造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无论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讲还是从个体思维能力的提高都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如何把握数学教育,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数学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1、发现式
与一般教学法不同,发现式教学法强调在不依靠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去发现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当然,在这一发现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现式教学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给出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应用、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模型,观察一些图像或表格,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数学命题,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站之间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95千米。问:(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小时后相遇?(2)慢车先开30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行驶了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教师在讲完例题后,给学生示范编题。比如题干不变,问题改为:慢车先开30分钟,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编题,再引导学生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做一交换,最后再根据学生编出的题目,教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几道题让学生进行列方程比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发散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下面这道题: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
通常的解法是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 (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需要 就行了。”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这种异于常规、新颖的解题方法正是个体创造力的表现,是需要老师鼓励和赞赏的。
3、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要求个体克服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获得一种新认识,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例如,经常提到的“四棵树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许多同学尝试在一个平面上解决问题,但是不管他们怎么画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行不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在三维空间构建一个正四面体。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教师在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①设置一个良好的探索或讨论的环境,②提出问题,③在讨论中自我构建,④回归和总结。例如,在梯形面积的求法中就可以先让同学们猜想公式,再让学生证明,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除上述几点数学创造力培养和训练方法外,激发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都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保证。为什么我国学生出色的计算能力不能转化为创造力?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丧失。在长期应试性机械的数学训练中,虽然我国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被扼杀了。因此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这是学生实现数学创造力的一个前提。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时,他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随着新课改是实施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也走进了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模式。比如,在学习完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学校某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向全班同学汇报调查的结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迁移知识的能力,从而奠定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可以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的汇报,然后再启发学生通过不断转移小数点的位置发现价格的变化,直到最终学生能够自己“创设”价格,自己不断比照所定价格的差异。这算是一个从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的实例。相信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必将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 张文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2]《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罗敏娜 辽宁师专学报 2001年12月
[3]《在数学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陈家瑞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8月
[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开封一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8月
什么是创造力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他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灿烂的创造史。
数学学科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就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包含着无穷的魅力。基础数学中所涉及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内容,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比如,在数学中有“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内容,虽说理解了相关内容之后,我们会感到很简单,但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表示,却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从数字领域迁移到代数领域,实现了由算术向代数的转化,因此也使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实现了有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也意味着其思维水平实现了从具体思维向形式思维的飞跃,实现了思维水平的一次跨越。再比如负数的使用也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种跨越——从正数到零,再由零到负数。都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飞越而促成的理性突破。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创造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无论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讲还是从个体思维能力的提高都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如何把握数学教育,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数学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1、发现式
与一般教学法不同,发现式教学法强调在不依靠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去发现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当然,在这一发现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现式教学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给出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应用、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模型,观察一些图像或表格,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数学命题,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站之间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95千米。问:(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小时后相遇?(2)慢车先开30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行驶了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教师在讲完例题后,给学生示范编题。比如题干不变,问题改为:慢车先开30分钟,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编题,再引导学生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做一交换,最后再根据学生编出的题目,教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几道题让学生进行列方程比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发散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下面这道题: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
通常的解法是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 (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需要 就行了。”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这种异于常规、新颖的解题方法正是个体创造力的表现,是需要老师鼓励和赞赏的。
3、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要求个体克服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获得一种新认识,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例如,经常提到的“四棵树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许多同学尝试在一个平面上解决问题,但是不管他们怎么画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行不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在三维空间构建一个正四面体。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教师在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①设置一个良好的探索或讨论的环境,②提出问题,③在讨论中自我构建,④回归和总结。例如,在梯形面积的求法中就可以先让同学们猜想公式,再让学生证明,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除上述几点数学创造力培养和训练方法外,激发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都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保证。为什么我国学生出色的计算能力不能转化为创造力?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丧失。在长期应试性机械的数学训练中,虽然我国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被扼杀了。因此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这是学生实现数学创造力的一个前提。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时,他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随着新课改是实施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也走进了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模式。比如,在学习完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学校某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向全班同学汇报调查的结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迁移知识的能力,从而奠定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可以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的汇报,然后再启发学生通过不断转移小数点的位置发现价格的变化,直到最终学生能够自己“创设”价格,自己不断比照所定价格的差异。这算是一个从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的实例。相信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必将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 张文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2]《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罗敏娜 辽宁师专学报 2001年12月
[3]《在数学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陈家瑞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8月
[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开封一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