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通常采用题海战术,只重视计算的结果,忽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
关键词: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 策略计算
一、问题描述:
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却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由于缺少必要的课堂练习时间,结果导致计算错误率偏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打折扣。
二、现象调查: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在学生中开展一项调查:让学生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一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多,找的细,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就把问题暴露了出来:
一是题目看错抄错,书写不规范。如0和6,5和6,l和7等写得模棱两可;二是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三是计算时看错运算符号,减号看成加号,乘号当成除号等,忘记对齐小数点,点上小数点,竖式答案与横式答案不统一,验算流于形式;四是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边吃边做,边玩边做,边说边做等。……
三、思考分析:
学生原因:
一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散漫,上学后迁移到学习中,便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时心不在焉,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二是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掌握不熟练。有的学生轻视计算题的学习,往往只重计算方法,而轻计算练习。比如:在加减运算中常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来的数;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忘了补零占位;在小数乘法中常常忘记点上积的小数点;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同时注意运算法则,中间结果,运算方法、进位、退位的处理等。三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题目,从而出现错误。如:12.5 - 7.25 - 1.75= 12.5 -(7.25+1.75)=12.5 - 10= 2.5,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容易受到比较熟悉部分的刺激造成干扰,思维定势而导致错误。
教师原因:
误区一:以情境创设替代复习铺垫。现在的計算教学似乎走入另一种极端,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了以往的复习铺垫,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采用了复习铺垫就是“老土”的表现,就可能被指责给了学生过多的铺垫,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误区二: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可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光环下,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并不管思维水平是否有提升。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于没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误区三:口算就是简单的笔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口算笔算化”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心算是“用你的脑子去算”,而不是“在你的脑子里算”。实际上,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而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它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也是发展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策略方法:
(1)激发兴趣,提高计算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家的经典故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采用“开火车”等形式,借助多媒体、卡片、小黑板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等方式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让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在口算训练中,我们要注重口算训练的多样性。视算:出示口算卡片,让全班同学逐一记录口算结果,再抽学生报结果,集体订正。昕算:在学生对口算达到懂理、会算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凭耳朵接受信息,在脑中反映题目与计算过程,并记录结果。赛算: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扬,组织口算比赛,可激发学生的口算热情,不断推高口算能力。测算:每隔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计时口算反馈,以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正确率作出相应评价,及时查漏补缺。
(3)理清算理,揭示运算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如教学24x13,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二是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数的位置,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得数末位就要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末位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4)日常人手,培养计算习惯
一是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工整书写,规范书写,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二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三是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错题收集,重视错因分析
一是教师写评语指错。老师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学生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这样既改正了错误,又加深了对正确知识的巩固。二是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进行集中评讲;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三是学生错题本纠错。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做到经常翻阅。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想让学生把计算题做得又快又准,坚持计算能力培养是基础,自觉进行计算训练是关键。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 策略计算
一、问题描述:
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却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由于缺少必要的课堂练习时间,结果导致计算错误率偏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打折扣。
二、现象调查: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在学生中开展一项调查:让学生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一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多,找的细,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就把问题暴露了出来:
一是题目看错抄错,书写不规范。如0和6,5和6,l和7等写得模棱两可;二是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三是计算时看错运算符号,减号看成加号,乘号当成除号等,忘记对齐小数点,点上小数点,竖式答案与横式答案不统一,验算流于形式;四是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边吃边做,边玩边做,边说边做等。……
三、思考分析:
学生原因:
一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散漫,上学后迁移到学习中,便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时心不在焉,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二是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掌握不熟练。有的学生轻视计算题的学习,往往只重计算方法,而轻计算练习。比如:在加减运算中常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来的数;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忘了补零占位;在小数乘法中常常忘记点上积的小数点;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同时注意运算法则,中间结果,运算方法、进位、退位的处理等。三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题目,从而出现错误。如:12.5 - 7.25 - 1.75= 12.5 -(7.25+1.75)=12.5 - 10= 2.5,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容易受到比较熟悉部分的刺激造成干扰,思维定势而导致错误。
教师原因:
误区一:以情境创设替代复习铺垫。现在的計算教学似乎走入另一种极端,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了以往的复习铺垫,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采用了复习铺垫就是“老土”的表现,就可能被指责给了学生过多的铺垫,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误区二: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可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光环下,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并不管思维水平是否有提升。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于没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误区三:口算就是简单的笔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口算笔算化”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心算是“用你的脑子去算”,而不是“在你的脑子里算”。实际上,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而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它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也是发展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策略方法:
(1)激发兴趣,提高计算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家的经典故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采用“开火车”等形式,借助多媒体、卡片、小黑板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等方式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让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在口算训练中,我们要注重口算训练的多样性。视算:出示口算卡片,让全班同学逐一记录口算结果,再抽学生报结果,集体订正。昕算:在学生对口算达到懂理、会算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凭耳朵接受信息,在脑中反映题目与计算过程,并记录结果。赛算: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扬,组织口算比赛,可激发学生的口算热情,不断推高口算能力。测算:每隔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计时口算反馈,以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正确率作出相应评价,及时查漏补缺。
(3)理清算理,揭示运算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如教学24x13,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二是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数的位置,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得数末位就要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末位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4)日常人手,培养计算习惯
一是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工整书写,规范书写,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二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三是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错题收集,重视错因分析
一是教师写评语指错。老师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学生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这样既改正了错误,又加深了对正确知识的巩固。二是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进行集中评讲;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三是学生错题本纠错。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做到经常翻阅。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想让学生把计算题做得又快又准,坚持计算能力培养是基础,自觉进行计算训练是关键。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