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恩来与莫高窟情缘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距离丝路名城敦煌几百公里的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电波把这一特大喜讯传到中南海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兴高采烈,心潮澎湃。但不一会儿他又浓眉紧锁,一语不发,像在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他严肃地在办公室踱来踱去,好久之后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马上让国家文物局的王冶秋同志和敦煌联系,问一下敦煌人民受到影响了没有?莫高窟损坏了没有?”
  很快,在中南海,工作人员向周恩来及时做了汇报:“据电传,敦煌人民目前未受影响,莫高窟也安然无恙。”周恩来这才舒展双眉。随后,他先后派出10批由北京医疗单位专家及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敦煌,深入到敦煌城乡和莫高窟,给人们检查身体治疗疾病,并设立了专门的防疫机构——省红十字会,随时监测可能由核辐射引发的疫情。周恩来同时还指示铁道部,要加快正在进行的敦煌莫高窟大规模加固工程进度,确保这座艺术宝窟能完整保存下去。
  困难岁月 两次拨款抢修敦煌石窟
  自从1951年周恩来参观了“敦煌艺术画展”,并听了敦煌研究院老专家常书鸿关于敦煌莫高窟亟待抢修的情况汇报后。在他的高度重视下,政务院派出北大、清华的教授赵正元、莫宗江及古建筑学家余明谦、陈明达实地考察了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并制定出了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临时与永久相结合、由洞外到洞内分步骤保护的方案,获得了中央的批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当时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指示首先拨款2亿元(当时的旧币约合现在人民币2万元),修复了5座岌岌可危的唐宋时期木结构窟檐。还拨款改善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问题,配备了吉普车,购置了发电机,莫高窟破天荒地第一次安装了电灯照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莫高窟进行的第一次抢救性的维修工程。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向中央文化部呈交了《关于加强保护莫高窟群的报告》,提出防止鸣沙山山体向前移动,造成石窟岩壁倒塌,使敦煌壁画彩塑毁于一旦的具体加固意见。报告呈送国务院后,受到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派出由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的1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敦煌工作组前来莫高窟进行考察考证。
  维修这座历经1600多年、规模宏大、屡遭人为严重破坏和风雨侵蚀的石窟,耗资巨大,而当时我国刚刚度过3年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内忧外患,财力十分拮据。为此,专家们制定了一个先抢救最危险地段,再分期分段实施全面保护的长远规划。
  1962年,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务院会议。会上,赴敦煌考察论证的专家学者们和常书鸿向周恩来全面汇报了敦煌莫高窟的情况和抢修的具体方案。会上,周恩来表情严肃,他语重心长地说:“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已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了,解放前已遭受过帝国主义者残酷的劫掠和破坏,现在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否则,我们这些人不能向后世交代。”当时,国家财力特别困难,全国各地已停止修建楼堂馆所,全力以赴发展工农业生产,但周恩来仍然果断做出决定,批准拨巨额专款100万元,一步到位,用于大规模抢修敦煌莫高窟,实施保护工程。
  这样,在周恩来的关心重视下,新中国第一次敦煌莫高窟的大抢修拉开了序幕。这项工程是集开凿隧道、支撑悬崖绝壁夯实基础、加固岩壁等于一体的结构复杂的浩大工程,因此中央决定由铁道部承担重任。消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长期从事研究保护敦煌艺术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同时也鼓舞了敦煌人民支持这项千秋事业的决心。
  抢修工程自1963年秋季施工,历时3年,在铁道部职工和敦煌搬运社工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奋战下,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6年竣工。整个工程在石窟群的南北区总计4040米的长廊中,加固了195个石窟,制作了7000多平方米的档墙砌体和梁柱,对363米的岩壁做了彻底的加固,并安全地解决了400多个洞窟上下4层之间的往来交通。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和花岗石砌体代替了唐代文献记载的“虚栏”。层层叠叠、巍峨壮观的坚固栈道为工作人员和中外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畅通便捷的交通通道。这使敦煌莫高窟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中迄今保护最好的石窟,也成为周恩来关心和保护敦煌艺术的不朽丰碑和历史见证。
  十年动乱 亲签文件保护莫高窟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周恩来利用做政府工作报告的休息间隙,邀请常书鸿到休息室,向他询问了敦煌莫高窟正在进行的抢修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常书鸿向周恩来汇报说:“莫高窟进行的大抢修工程一切进展顺利,同志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力争在1966年莫高窟建窟1600周年纪念活动时完工。”周恩来点点头说:“这很好,在那时候完工,莫高窟将又是一个新面貌向世人展示,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又是一个新的开端。”他认真地叮嘱常书鸿说:“在抢修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文物,不能让敦煌壁画和塑像受到损坏,一千几百年了,保留下来不容易,一定要小心谨慎。”常书鸿没想到周恩来在百忙之中,连开会期间还这样惦记着敦煌艺术,他心情激动地聆听着周恩来的谆谆教导。周恩来还说:“敦煌工作不是一辈子所能做完的,必须子子孙孙都在那里继续努力工作,才能完成。”常书鸿向周恩来保证说:“请总理放心,我一定把您的指示带给敦煌全体工作同志,一定要把敦煌文物工作当作祖祖辈辈一代接一代的事业干下去!”
  1966年2月份,历时3年的敦煌莫高窟大抢修工作基本完工。面对修缮一新的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全体工作人员精神振奋,喜上眉梢。大家在常书鸿的领导下加紧了壁画临摹和文物研究工作,为拟定举行的纪念莫高窟建窟1600周年活动做积极准备。
  3月,为了筹备举行敦煌莫高窟建窟1600周年纪念活动,常书鸿来到北京向文化部汇报了筹备情况,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接见了他。常书鸿向郭沫若汇报完工作后,恳请郭沫若亲临敦煌主持纪念大会。当时已年过70的郭沫若高兴地答应了常书鸿的邀请,并很热情地说:“周总理对敦煌文物工作很重视,希望你们不要辜负总理的厚望,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把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搞得更好!”并现场欣然挥毫,为莫高窟写下了“石窟宝藏”、“三危览胜”的题字。   在北京汇报工作期间,常书鸿还把拍摄的一整套敦煌石窟维修加固后的照片和一本自己编辑的《敦煌壁画艺术》画册通过文化部的同志转交周恩来,向他汇报敦煌石窟的维修加固情况,并表示希望周恩来有机会来敦煌指导工作。让常书鸿又激动不已的是,就在他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专门打来电话说:周恩来收到他转交的照片和书很高兴,鼓舞他进一步干好敦煌的文物工作。周恩来说,敦煌是西出阳关的名城,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有机会他一定去敦煌参观莫高窟,看望大家。
  然而,就在常书鸿和文物研究所的同志们正热情百倍地投入工作,筹备即将举行的敦煌莫高窟建窟1600周年纪念活动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使一批珍贵文物古迹瞬间变成了宣传封建迷信的大毒草。在这种形势下,本已筹备好的敦煌莫高窟建窟1600周年纪念活动也只好停止举办了。
  1966年10月,江青在接见首都红卫兵时公开叫嚣说:“敦煌艺术没什么可以继承的东西。敦煌艺术是精神鸦片!”这无疑给敦煌艺术判了死刑。
  于是,被煽动起来的红卫兵从北京、从兰州、从酒泉、从敦煌,气势汹汹地杀向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一一被揪出来批斗,研究所的工作陷入了困境。然而,更严重的是,一场灭顶之灾危及敦煌莫高窟了。
  1967年夏天,敦煌县武装部、公安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同时接到兰州大学敦煌籍学生拍来的电报:兰州大学的部分红卫兵已准备起身前往敦煌,和在敦煌的红卫兵汇合,计划捣毁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请设法阻止。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年历史了,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共计有45000平方米的历代精美壁画,有3390身精美彩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一旦被捣毁破坏,那将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敦煌县委县政府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感到事态严重,情况危急,马上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做了汇报。
  敦煌的紧急汇报很快上呈到了国务院,汇报给了周恩来。中南海的总理办公室里一片沉闷,在这敦煌莫高窟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周恩来浓眉紧缩,神情严峻。他沉思片刻后,果断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立即让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采取措施,保护敦煌莫高窟,不能让这座人类文化宝窟受到损坏。”
  他还亲自签发了国务院“关于敦煌莫高窟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一律停止对外开放,任何人不得冲击破坏,确有问题的待后期清理”的文件。这份文件很快就电传到了敦煌。
  就在国务院电传紧急文件到达敦煌的第二天清晨,从兰州赶来的红卫兵大军已坐火车来到了敦煌,他们和在敦煌的红卫兵头头一接触,马上开始肆无忌惮地大规模破坏敦煌文物。他们首先来到敦煌县城附近著名的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抡起锄头、榔头把那里的一大片明清古建筑彻底捣毁,然后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向莫高窟进发。
  听到消息后,敦煌县武装部部长张双虎带领解放军和公安人员立即赶到通往莫高窟的必经之地——文化路口阻截。当红卫兵大军气势汹汹地到达后,他们以周恩来亲自签发的文件为“尚方宝剑”,和文物所的工作人员共同向红卫兵宣传国务院的指示,并向红卫兵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文物艺术价值和保护到今天的艰难历程,特别向红卫兵们讲述了周恩来是如何关心重视敦煌艺术的事。
  “周总理不让我们打毁?周总理在保护莫高窟!走吧!撤吧!”红卫兵们小声议论着。最后,他们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
  敦煌莫高窟终于有惊无险,免遭了一场劫难,而且凭借周恩来亲自签发的这份国务院文件,敦煌莫高窟奇迹般地平安度过了十年动乱岁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敦煌被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莫高窟以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学者,敦煌艺术终于迎来了周恩来预言的全盛时期。
  (据《党史博览》)
其他文献
公车改革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有一些型号各异、颜色繁杂的车辆,大都为国内外友好组织和人士所捐赠,烧着延安土法炼制的汽柴油。那么,伟人们是如何使用这些公车的?  毛泽东飞机场坡下推卡车  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国民党军政要员,美国、苏联的特使等接踵而至。有一天,毛泽东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一批民主人士,他与林伯渠一起,乘一辆吉普车前往,另一辆吉普车和卡车同行。  到机场后,才知道此次来延
期刊
筷子(古人称为箸)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现,比匙(古人称为匕)略晚,合称为“匕箸”。  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主要有两次契机。  
期刊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国家,包括足球在内的多种运动项目都是中国古人首创的,在奖励优秀体育选手方面,中国古人也不小气。  发“票子”  摔跤,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蒙古人尤其喜欢这项运动,获胜者奖金多多。据《元史·武宗本纪二》记载,元武宗海山便曾给摔跤牛人阿尔发奖金,赐“银千两、钞四百锭”。总体算来,阿尔获得奖励的总额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人民币。  清朝也有很多设立奖金的比赛。清朝发
期刊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  孔子谈恋爱过程中是否受过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与长得不帅有关。高安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个“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
期刊
裙子是当今许多女子极其钟爱的服装,就裙子的功用来说,古代的裙子和现在的裙子有不小的差别。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古人对于女子的下体有着强烈的神秘
期刊
汉朝分为东西两汉,王莽篡位成为汉王朝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分界点,这完全是内忧外患所致。  王莽很有水平,西汉末年全仗着他才一直维持下去。后来,王莽觉得老做个辅佐他人的“假皇帝”没意思,不如痛痛快快做个真皇帝,于是,一直以谦让出名的他,就不再客气了,把汉朝改为新朝,自称为皇帝。  谁知这样做,不单引发刘姓人的反对,王莽自家人也不支持。当时,王莽跟他姑母,那个让他掌握大权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要玉玺,王政君却向
期刊
如刘逸生《三国小札》所说。刘先生认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冬,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周瑜已立下大功,成为东吴第一号人物,决不是曹操一个说客能打动的,曹操也不致于在赤壁大败之后向周瑜劝说归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个大傻瓜了。  蒋干游说周瑜,经《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广为人们知晓。据裴松之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引注的《江表传》记载,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确有其
期刊
让项羽斗志全无的“楚歌”到底指的是哪里的歌呢?  《史记》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下相即为现在的江苏宿迁,这段话写明了项羽在下相长大后才随叔父项梁迁居吴中(今江苏苏州)。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项羽在哪里揭竿而起,即他的根据地在哪里?这能够为确定楚歌所代表的地域提供有力的证据。  《项羽本纪
期刊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很多人由于常吃冰冻食品,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年老体虚者,此时突然服补药或补品难以消化吸收。所以,入秋后,应该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饮食上,可推行“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的做法,有增进食欲、调理肠胃的作用。  粥是老人养生的一大法宝。民间有“老人喝粥,多福多寿”的说法。生活在如皋和巴马的百岁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喝粥。许多老人通过早晚喝粥,甚至治好了胃痛
期刊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