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研究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的回归,是国家强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重要支撑。作为肩负国家未来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意义深远。文章从工匠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内化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供给侧结构调整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108。
  “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提出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要素,大学生则是高素质人才的主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支撑。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广大大学生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沉淀在产品价值最深处,是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行为和精神特质的总称,早已超越物质本身,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崇高追求。在西方工程文化研究视域中,工匠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手工业者精益求精的技艺经验。中世纪,劳动被认为是面向上帝满怀虔诚与敬畏之心的自我拯救,从而发展出对技艺专注、对产品负责、对职业忠诚的职业伦理。在当代西方国家,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價值的建立,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
  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乏工匠精神。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经济以农业与手工业为主,工匠阶层一直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工匠精神早在《诗经》中就能追溯其踪迹,在《论语》《庄子》《尚书》中,均有生动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自宋代后,“学而优则仕”的选拔机制限制了工匠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工程立国”的建设方针指引下,传统的工匠精神被再次唤醒。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开始发展,西方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使得传统的中国工匠精神逐渐衰落。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使得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呼吁——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以转型升级和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新影响,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从发展定位来看,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在全新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过分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忽略了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虽然已有不少高校认识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做起,但是如何做、做什么却很少涉及,更多的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即使有少数高校试图将工匠精神教育与思想教育进行融合,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方法也较为单一和落后,难以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程中当代社会及各行业对未来人才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需求。在国内高校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侧重于专业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教育对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塑造、职业素质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工程行业(企业)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预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期为国内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向。
  三、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研究
  立足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考量涵育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互动关系;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探寻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工匠精神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需要紧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强化大学生实践教育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职业精神,这就意味其培育离不开实践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国外的优秀大学均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如德国的学徒制。德国高品质制造背后的秘密其实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企业里称其为学徒制。通过开展学徒制教育,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更多技术娴熟的学徒,帮助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竞争力。德国政府和企业承担学徒制产生的相关费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普遍比较注重课堂教学,对于实践教育,往往将之安排为学生假期自主性活动,缺乏统一的要求和管理,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高等院校如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浓郁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当代所需的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入
  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思想体系构建最为深刻、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就是校园文化,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于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均具有积极意义。与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进行传授来说,此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活動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去了解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三) 深入落实教学制度改革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要改变的仅仅是以往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局面,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精神世界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应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工匠精神教育渗透,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和抓手,倡导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合作创新,教学相长。再次,作为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利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对于实践教学开展得好的企业,可以在税收减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优惠。
  当前,在我国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所涵含的师道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征,更促进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强力推进,使得各界对高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呼吁越来越强烈。高等教育承担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职业伦理素养的培育责任,承担着培养未来“工匠”的社会责任。探讨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互为关联的本质,将工匠精神有效内化于学生心中,既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顺势而为,又是当代中国一个时代性和思想性兼具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穹.从工匠精神的回归谈国民素质的锻造[J].北京教育(德育),2016(11):66-69.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5(08):54-59.
  [3]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06):69-73.
  [4]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5]黄盈盈.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49-51.
  [6]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 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45-48.
其他文献
【摘 要】交际模型的研究经历了由“符号说”的语码模式到“意图说”的推理模式的转变。这直接影响到批判交往教学论的产生、学生/教师中心说的提出 、开放式课堂的建立,交际能力这一核心概念也相应获得了更多的内涵。  【关键词】交际模型 语码模式 人际交往模式 交往教学论  一、交际模型的转变:从语码模式到人际交往模式  交际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极其普遍,随着70年代社会学、教学论和语言学界兴起的“交际转向”“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拉森钢板桩在基坑维护工程中的施工工艺以及常遇问题的处理办法,指出基坑维护采用拉森钢板桩能适应较为复杂的施工环境,并能和地下连续墙有效结合,具有很好的
【摘 要】职业认同感是任何一种职业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尤其是教师这一职业,更是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幼儿教师是启蒙教师,担负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本文针对青年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对其职业认同感的确立与提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青年幼儿教师 职业认同感 确立 提高  一、引言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认可感,认为自
【摘 要】职业成熟最初是由Super提出。作为一个建构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阐述。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将职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任务,即“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作为衡量个体职业成熟度的尺寸。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关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研究所使用的问卷版本众多,强调的维度或因子各有差异,为此本文首先对职业成熟度问卷进行分类描述,并对问卷结构所涉及的维度和因子进行
通过对使用性的分析,提高产品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需求,使产品使用最大化。提高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产品品质。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传递思想、联系实际以及增强趣味性。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 传递思想 联系实际 趣味性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在这其中,高等数学教学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创新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笔者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想法,希
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原本单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在课堂中引入文化教学,并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